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原创

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

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所以如果没有粮食很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哗变。在电影中。庞青云的人马都需要向其他人“赊欠”军粮。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多出来的5000人。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军将士复叛。以至于连累庞青云的“乌纱帽”。所以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屠杀。毕竟。作为“叛军”的太平军。对于清廷而言。死活都无所谓。所以。庞青云才会如此有恃无恐。

其实。庞青云的苏州杀俘。原型是当年李鸿章的苏州杀俘。公元1863年。李鸿章的淮军对苏州城的攻击日益强烈。原本驻守在苏州城的李秀成已经被调到天京。主持苏州城防御工作的是慕王谭绍光。而城防主力则是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主将”。这8人看出了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于是与李鸿章派来的招降代表程学启见面。并同意了献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谭绍光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这8个人动手杀死了谭绍光。并且屠杀了近1000余人的来自两广的“老兄弟”。在郜永宽等人打开城门。并将谭绍光的首级交给李鸿章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进城了。就在此时。新问题产生了。这“四王四主将”踢出了三点要求:第一。“受翎不剃发”;第二。保留部队两万人并据守半个苏州城;第三。保奏他们为总兵官。李鸿章不同意。对此不能接受的李鸿章。当日就动了杀机。将这8人全部杀死。并对城内的太平军展开屠杀。只是死者有多少。并没有详细的数字。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比较奇怪。为何郜永宽等人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条件。眼见利用价值越来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条件呢?或许这就是李鸿章为了杀他们找的借口。毕竟。在太平天国后期。所谓的王也好。主将也罢。不过是一处处拥兵自重的实力派。名义上有太平天国的王爵。暗地里又和清军进行勾结。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领受了太平天国的奏王。但是却最终出卖了英王陈玉成。所以。李鸿章对于这些大大小的骑墙军阀并不信任。于是只好将其杀死。避免出现其他变故。毕竟。这8人。统帅的军队达到2万余人。真要闹僵起来。必然会是一场超级风暴。

所以。四王四主将的头颅。成为了李鸿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状”。与所谓“长毛”决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看是电影还是真实历史。

电影里面。很简单。没粮食。

当时军粮供应严重不足。如果供应给苏州城内的降兵。庞青云就不能继续抢功攻打南京。

庞青云本来就是利用所有人为了自己功名利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南京。此时当然六亲不认。将降兵杀光。只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而已。

真实历史就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兵。

原因如下:

第一。对太平军不信任

太平军假投降并不是第一次。而当时太平军将领提出要保留部队的完整性。

资料记载:八王5日下午16时之后提出要求。他们让程学启转告李鸿章。要求添立二十营(一万多人)、奏保副将以上官职。

当时苏州太平军还有约2万多人。而淮军围城的也不过4万人而已。

留着这样一支不可靠的部队。对李鸿章是个很大的威胁。

第二。不愿意给钱给官耍赖

当时淮军的军饷很紧张。主要依靠上海地区的供应。

但之前淮军数量只有一二万人。供应还是凑合的。

此时淮军已经增加到七八万。军饷开销很大。逐步坚持不住。李鸿章为此焦头烂额。

但之前骗苏州太平军将领投降。开了很多空头支票。许诺给大量军饷。还许诺太平军投降的八个王都可以当官。现在无法兑现。

既然兑现不了。干脆杀人灭口。直接耍赖。

反正李鸿章有朝廷支持。苏州丢了以后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虑后果。

唯一只需要搞定中间人。常胜军领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第三。朝廷暗中鼓励

总体来说。慈禧对于太平军极为痛恨。是很希望将他们杀光的。

之前湘军曾经多次进行屠城。朝廷均没有干涉。装作看不见。

相反。淮军的军纪较好。主要是他们的举动多在洋人监视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还有协同作战的戈登在内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乱来。

但李鸿章心里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绝对举双手双脚支持的。所以毫无顾虑。

事实也是如此。慈禧并没有因为苏州事件对李鸿章进行任何处分。反而还帮助他搞定了愤怒的戈登。

史料记载。对于戈登因为降兵被杀的愤怒。李鸿章和慈禧都不以为然:在李鸿章看来。戈登是妇人之仁“煦煦妇人之仁。胁令收抚。稍一濡忍。变生肘腋”。慈禧也认为戈登不知道屠杀的意义“不知此中权衡自有一定之理”。

其他观点:

电影不是历史。所以。只能就电影说电影。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操刀者是李鸿章。对苏州城中留守的八个太平天国的王进行了屠戮。这里面没那么多的故事。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对方开的价码李鸿章给不起。而苏州这个清朝养了200年的肥羊。也被太平天国的诸位王爷们分得差不多了。

而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在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都是“饿着”的。既然和平接盘成本太高。那翻脸后杀光抢光“公私两便”也就是李鸿章很正常的选择。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说展示了不少人性。拍出来未必不“好看”。但却过于复杂。无论是人物关系。还是利益矛盾点都不够集中。在电影中展示。也偏离了《投名状》的主题。所以。干脆就另编一个故事。

在《投名状》电影中。兄弟情。百姓江山和个人野心交杂。这是普通观众能够看得懂。也乐意看的。所以。这段中的苏州杀降。目的是为了将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兄弟价值观裂痕撕得更开。有更剧烈的表现。还要展示老三的站队。

具体到杀。而不是放。剧中逻辑粗糙。但也做了铺垫:

1。缺粮。粮食是借的。分给降兵就打不了南京。

2。无用。降兵明确表示不参加进攻南京。

3。权力。借事件做一次“指鹿为马”。让部下站队。

庞青云也做了解释。这些人吃饱了都是兵。不是老百姓。放下武器只是一时。拿起武器就是隐患。当然。更符合天朝历史剧的编剧逻辑的是。这5000人是赵二虎救下来的。他们如果进入了山字营。山字营就真的“姓赵”了。

好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编剧。在进行行为取舍的时候。要求的就是简单、明了。往往没有所谓的深层次考虑。你想多了也没用。

因为这些简单明了就是专供咱们的主力观看群体的。尽管也受过英剧、美剧的熏陶。信息接收的逻辑范式。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时就形成的。绝大部分人。对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世界观构架。既看不懂。更看不出好来。

就这么简单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35

    太平军,苏州,太平天国,电影,南京,主将,戈登,慈禧,军饷,清廷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35

    没想到大家都对电影《投名状》中,为什么庞清云要将苏州城中的士兵统统杀掉而不把他们放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0:35

    《投名状》中。庞青云杀死苏州城5000太平军。在电影中。其实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粮。在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有粮好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