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
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
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
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
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凌辱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
双方互通信使。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
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
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
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
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政权。
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
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
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镇压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
怎么稳住孟达呢?
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造反。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
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
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
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
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
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
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
八天。
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
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
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
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其他观点:
其他观点:
《三国演义》有许多无中生有的桥段。孟达斩杀徐晃就是一个。
为何罗贯中会如此安排呢?
其中大有深意。从中也折射出孟达为何像滚麻花一样。来回反复反叛的缘由。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足够的势力支撑。想要生存下去是很难的事。稍有不慎。下场就会很悲惨。
孟达的故事。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有些人并非天生就有反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得已而为之。
豹眼就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先说一下孟达斩杀徐晃以及孟达被杀的过程吧。
孟达斩杀徐晃。申耽枭孟达首级
建兴元年。曹丕欲趁刘备新亡、幼主刘禅刚刚即位之际。大举进攻蜀汉。为此。司马懿提出了五路进攻的战略:大都督曹真、反将孟达、东吴孙权、蛮王孟获、番王柯比能等各率十万大军讨伐蜀国。
细作报知丞相诸葛亮。诸葛亮气定神闲。谈笑间。五路大军已全部被击退。
别的就不说了。说一下诸葛亮是如何让反将孟达十万大军退兵的吧。
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 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 不足忧矣。
罗贯中写道: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与孟达是生死之交。此时李严留守永安。诸葛亮就假托李严亲笔。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孟达就推脱有病。不会再出兵。这一路。诸葛亮就这么摆平了。
这是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引诱孟达反叛。埋下一个伏笔。
建兴六年。在曹丕病逝。曹叡继位不久后。诸葛亮抓住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北伐。这次轮到诸葛亮收拾曹魏了。
蜀军连战连捷。诸葛亮正在得意之时。忽报李严之子李丰从永安赶来。
诸葛亮大吃一惊。以为是东吴犯境。不曾想是蜀汉叛将孟达。在曹魏混得不咋地又想回来。
这等好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诸葛亮大喜。立马作书欢迎孟达迷途知返。
孟达得到诸葛亮答复后想把动静搞得大一些。就联络原蜀汉官员、一起投奔曹魏的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共同起事。二人假装答应孟达。却暗暗准备。等待曹魏大军到来。
魏明帝曹叡得知诸葛亮犯境。再次启用司马懿来对抗诸葛亮。
司马懿得知孟达反叛。立马起兵。一日行二日之路。星夜兼程讨伐孟达。
途中突然遇到了右将军徐晃。得知司马懿要去讨伐孟达。就请求为先锋。
司马懿、徐晃等八天行程一千二百里。突然抵达孟达驻守的新城城下。
孟达突然看到“右将军徐晃”的旗号。大吃一惊。急忙命人扯起吊桥。由于徐晃跑得太急。一下子就冲到了壕沟边。
孟达下令放箭。正中徐晃头颅。徐晃被救回魏营。但医治无效。当夜死去。一代将星就这么陨落了。
次日。司马懿四面攻城。孟达忽见两路兵马杀来。旗上大书“申仪”、“申耽”。孟达只道是援兵到来。打开城门杀出。不料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了首级。
孟达也算得上是三国时期的猛将。但却像徐晃一样。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罗贯中为何安排孟达斩杀徐晃呢?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
正史中的徐晃。病逝于227年。诸葛亮北伐时。已经作古一年时间。就算孟达与徐晃不对付。已没有了机会杀他。孟达看到徐晃。大吃一惊也就不奇怪了。
不管作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多么牛叉。在孟达反叛被杀这个环节。罗贯中把徐晃请出来。为得是替孟达打打酱油。陪衬一下孟达有多么生猛。
襄樊之战。威震华夏的关羽被徐晃一战击败。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派遣廖化去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
刘封念在叔父的情面上。不好拒绝。但孟达却挑唆刘封不要出兵救援。致使关羽父子被孙吴加害。
为了替关公父子报仇。就安排孟达把徐晃给杀了。孟达以此向关羽谢罪吧。
能够击败关羽、如此了得的徐晃。被孟达轻易斩杀。可见孟达也不是一般的人物。
除了表达这个意思之外。罗贯中让孟达把击败关羽的徐晃斩杀。还想说明孟达就是个搅屎棍。为了利益。不管是那一伙的。只要需要他都可以把他们杀掉。
也正因为孟达非同一般。而且见利忘义。才能在魏蜀吴三国争霸中左右逢源。成为各方极力拉拢的势力。
如果孟达狗屁不是。谁还把他当根葱哦。
罗贯中安排司马懿斩杀孟达这个环节。请徐晃出来晃一下。绝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大有深意。
曹魏已经故去的战将很多。为何不安排其他人来打酱油。而是辛苦徐晃呢?无非就是要了结孟达、刘封、关羽、徐晃这段孽缘。提醒读者去仔细品味。汉末三国时期。最终决定你命运的。不只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这是品味三国普通适用的原则。
孟达屡屡反叛的过程
孟达(?-228)。扶风郡郿人。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益州牧刘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派遣孟达带领三千人马与法正一起去迎接刘备入蜀。法正鼓动刘备趁机图谋西川。刘备就把孟达留在了江陵。
看看刘璋派去的这两个人的套路吧。说刘璋糊涂还真不为过。让两只狐狸把狼给引来了。
刘备平定成都之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
宜都郡。本为临江郡。赤壁之战后。刘备改为宜都郡。治所仍在夷陵。刘备委任征虏将军、新亭侯张飞为太守。
张飞入川后。孟达接替张飞出任宜都太守。归属关羽统辖。协助关羽镇守荆州。可见。刘备对孟达的器重。也为关羽失荆州埋下了祸根。
毛宗岗:刘封之不发救兵。孟达实教之。然则刘封之罪。其将视孟达而未减乎?曰:是不然。达故蜀之降将。刘璋可背。则关公何不可背?我无责焉耳。
毛宗岗认为。刘封不救关羽就是孟达教唆的。孟达能够背叛刘璋。咋就不能背叛关羽呢?实在让我无言以对啊!
这是在说谁呢?难不成不责备孟达、不责备刘封。而是在责备刘备吗?
明知道孟达是忘恩负义之人。还让他协助关羽。这不是给关羽挖坑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决。命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杀害。
蒯祺。荆州南郡豪门世族。是蒯良、蒯越之侄。诸葛亮的大姐夫。蒯氏与蔡瑁等协助刘表入主襄阳。拜蒯越为章陵太守。
曹操平定荆州。蒯越、蔡瑁力劝刘表次子刘琮投降曹操。蒯越获封光禄勋、樊亭侯。成为九卿之一。蒯祺也被任命为房陵太守。成为曹魏重要的官吏。
孟达攻占房陵后。想继续进攻上庸。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当此任。于是派遣刘封自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会合于上庸。
不清楚刘备在担心什么。
《三国志》: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欲围困樊城、襄阳。要求刘封、孟达一起进兵。二人以上庸地区刚刚归顺而人心不稳为由拒绝出兵。
《资治通鉴》:蜀将军孟达屯上庸。与副军中郎将刘封不协;封侵陵之。达率部曲四千余家来降。
这个率部曲四千余家就有意思了。孟达带领三千人马迎接刘备。难道是拖家带口吗?刘璋让孟达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去执行任务。就不怕他不回来了吗?
或许是刘备做了工作。把孟达部曲的家眷送往荆州。孟达走到哪把家眷带到哪。你咋控制他呢?
不过呢。像马超宗族二百多口都在邺城。连父亲、兄弟都不要。也要反叛。那也没办法哦!
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怕被刘备治罪。加之一向与刘封不和。刘封时常欺凌孟达。甚至把孟达的鼓吹队都占为己有。
孟达一怒之下。写信辞别刘备。率领部曲四千余家投奔了曹操。
做人留一线。将来好见面。孟达说不是我对不起您啊。是您的干儿子欺负我。我也没办法哦。
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了曹丕的重用。拜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同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重任。
孟达与夏侯尚、徐晃一起攻打刘封。并劝说刘封投降。刘封拒绝投降。战败逃回成都。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处死了刘封。
孟达得到曹丕的器重。又与尚书令桓阶及荆州牧、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亲善。关系非同一般。
曹丕病逝后。桓阶与夏侯尚相继离世。孟达以为失去了靠山。心中不安。在诸葛亮的引诱下。企图重归蜀汉。
桓阶那可是忠义之人。能与孟达相处很好。起码说明桓阶还是认可孟达的。
孟达欲联络魏兴太守申仪一起反叛。但申仪与孟达有矛盾。就把孟达的计划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写信安抚住孟达。趁其不备。千里急行军抵达新城城下。
司马懿围困孟达十六天。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顶不住了。开城投降。孟达因城破被斩杀。
孟达屡屡反叛的根本原因
关羽也曾经在下邳之战中投降过曹操。但关羽并没有因为投降曹操。又再次背弃曹操而遭受诟病。反而成为忠义的化身。逐步走向了神坛。
徐晃本是河东郡郡吏。因跟随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拜为骑都尉。
杨奉护送献帝东归有功。被拜为车骑将军。徐晃看到大将军兼司隶校尉韩暹与卫将军董承矛盾日益尖锐。就劝杨奉归附曹操。
杨奉开始听从了徐晃的建议。但不久后反叛。被曹操击败。徐晃趁机就投靠了曹操。
投奔曹操之后。徐晃屡立战功。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关羽有投降曹操的经历。徐晃也有背叛杨奉的行为。但二人最终都得到了后世的赞誉。那为何孟达的反叛。就遭到如此多的诟病呢?
孟达。字子度(小说《三国演义》中字子庆)。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
孟达与法正是好基友。一起投奔刘璋。大约混了十多年的时间。
刘璋主政益州。虽不是雄主。但也算是仁慈。由于刘璋缺乏图霸的野心。只求自保。作为东州派系的法正、孟达都没有大的作为。
遇到刘备之后。二人都认为遇到了明主。想干一票大的。
孟达本来字子敬。就因为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因而避讳改为子度。
刘备打小就想做皇帝。其叔父除了担心刘备招惹灾祸外。也没有看到对刘备多么待见。反倒是同宗、同学刘德然之父刘元起经常接济刘备。
刘备闯荡江湖多年。对刘子敬这个叔父恐怕也没多少情感。孟达却以此为由。改掉了自己的字。这事说明孟达对刘备还是相当的敬重。是打谱好好跟着刘备混的。
刘备命孟达进攻诸葛亮姐夫蒯祺驻守的房陵。杀掉了蒯祺不至于引起诸葛亮不满吧?
刘备不放心孟达而派遣刘封去节制孟达的军队。是不放心孟达的能力。还是不放心他的忠心呢?
孟达与法正、李严都是东州派的主要人物。而法正、李严又是刘备的心腹重臣。在内有二人替孟达说话。孟达掌兵在外心中也踏实。但刘备心里是不是踏实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拜法正为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之职。其地位并不亚于诸葛亮。就当时的情况看。刘备更倚重于法正。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并不主张急于占据汉中。而汉中之战是在法正的倡导下。刘备才发动的。
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病逝了。
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不清楚孟达反叛是在法正病逝之前还是之后。
但豹眼认为。很可能是在法正病逝之后。这对于孟达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很可能也是孟达反叛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内。失去了法正为其撑腰说话。在外是得不到信任的外来户。又斗不过刘封。那何苦委屈自己伺候刘备爷们呢?不仅憋屈。而且随时有杀身之祸。
再看孟达反叛曹魏。也是因为对其赏识有加的曹丕病逝、与其亲善的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去世。孟达在曹魏失去了依靠而产生了不安全感。
曹魏三朝元老、太中大夫、大鸿胪刘晔对孟达的评价是:
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作为外来归降的孟达。被元老派的刘晔下了这样的定论。能没有危机感吗?
孟达只能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为了忠义。等待曹魏来收其脑壳;二是再次背负反叛的恶名。寻求自保。
孟达反叛。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那就是孟达与李严关系密切。
刘备白帝城托孤。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而且刘备交代以李严主持军事。这就勾起了孟达对蜀汉的幻想。
如果李严能在新主刘禅那里站稳脚跟。孟达就不会有啥危机。这才是对孟达最大的诱惑。
罗贯中让诸葛亮假借李严亲笔忽悠孟达。不无道理。
不可否认。孟达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机会主义者。许多史学家。大多是持这个态度。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三国著名史学家、《魏略》的著作者鱼豢记载:
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曹丕刚刚继承王位。就深知孟达其人。听说来降。非常高兴。于是。派遣善于观察识人的重臣前往窥探。回来说“孟达是将帅之才”。也有人说“孟达有卿相的气度”。
曹丕对孟达益加器重。等到孟达到谯县拜见曹丕时。神态闲雅。才辩过人。所有人无不刮目相看。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评价道:
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
当时喜欢评论的人。大多以为孟达有乐毅的气量。
乐毅何许人也。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之时。好《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的那个人。
豹眼一向对孟达没啥好感。认为他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但随着对三国这段历史的逐步了解。豹眼对于孟达的结局深感悲哀。
趋利避祸。这是一般人的本性。具备坚定的信仰。不忘初心。难能可贵。但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一而终呢?
就以曹操的“五子良将”来说。除了乐进之外。那个不是炒掉了多个老板。最后才在曹操这里安下心来。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大多数人认为乐进运气好。一开始就跟对了人。一生没啥大的成就。也没有超凡的能力。最终也成为了“五子良将”之一。
这就是命运啊。
赤壁之战。刘璋曾经归顺朝廷赞助曹操用兵。如果刘璋派遣孟达前往协助曹操的话。曹操战败。但孟达归顺曹操。其结局又是如何呢?
那么。“五子良将”或许就没有徐晃啥事了。难不成是因为这个原因。罗贯中才让孟达杀死了徐晃吗?
刘封没有接受孟达的劝降。回到成都就被赐以自裁。临死前叹息说:“我后悔没听孟子度的话啊。”
刘封死后。刘备非常伤心。这又有何用呢?
孟达的处境跟魏延有一些相似之处。不想束手就擒。就只能走向反叛的道路。最终就是这个结局。魏延临死前有没有想到。如果投奔曹魏就好了呢?
就算孟达再次反叛曹魏成功。孟达在蜀汉也不会善终。其结局跟魏延一样。这是由他的本性所决定的。
孟达的结局。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豹眼点到为止。就不做进一步的评论了。友友们自己感悟吧!
如果你认为在一个老板手下干得憋屈而想跳槽的话。或许就能体会孟达的心境吧。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855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刘备,司马懿,太守,关羽,蜀国,蜀汉,将军,魏国,曹丕,荆州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怒之下斩杀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