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简单聊聊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做了两篇解析。本来想要就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错误和侦探片套路做一些探索来着。但是发现自己果然还是对这类电影的一些细节部分把握的不够好。没法清晰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心思想的文章出来。遂就没有再去做尝试。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不可以从其他方面来找电影与电影之间的共同点。
无论是悬疑推理电影。还是社会情感电影。亦或是人性反思电影——它们其实都是有共同点的。除了在影视载体上的相同之处外。有些电影与电影探讨主题的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这篇要讲的电影《怒》。就是一部主题性很强的电影。它和《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型。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还有完全不一样的时代背景。
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它们一些很重要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首先是电影结构上的。有些则是情感上的——或是说意识形态上的。
(在写《怒》之前。我一直想要写一篇情感文来强化《怒》里的悲观情绪。但是这类文章已经有很多了。我也写不好这种类型。遂就做罢。我想尽全力写一些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适应一种感受。)
之前有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树大招风》——这部电影我在之前的影评里也有提到过。在这里提到它是因为它和上面所说到的两部电影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平行结构——我在讲《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的时候发现。主角发现的这些线索对于我来说都是未知的。无论是发现凶手的衣服。还是女人的衣袍。以及一把带血的刀。都是很重要的线索。但是整个案件侦破到结尾前还是毫无起色——直到最后主角波洛将这些线索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故事才真相大白。
《树大招风》就是如此。
《怒》和《树大招风》都是三线叙事的故事。两部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都是平行叙事的结构——三个故事是同时发生的。并没有先后关系——最后都终于一个事件——《怒》最后的结局是凶手被杀。三份情感的分裂。而《树大招风》最后的结局则是三龙聚首。
两部电影在结构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差很多了。同样的。《怒》与《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一些相同之处也只有一部分。第一是结构上的相同。这一点和《树大招风》的对比是差不多一致的。
第二点。就是烘托情感的方法上的相同。
在讲《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说这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
那么《怒》则是一个关于「相信」的故事。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差不多知道了两点。就是《怒》是一个讲述「相信」的故事。其次它还是一部平行叙事的电影。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看一下这部电影关于这两点究竟是怎样展现的。以及所展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关于「相信」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都能记得在《怒》的最后。当听到关于杀人凶手真相的一刹那。爱子声嘶力竭的哭喊;
当背叛者田中玩弄了小泉。知道了真相的小泉。对着大海拼命叫喊;
对直人的身份存在质疑的优马。在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一刻才知道了真相。低头痛哭...
当一切无法挽回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因为错过而痛苦不堪。在《怒》这部电影里。你去看每一个单独的故事。都会发现「要是——。就——」这样的断句。我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这部电影探索的一个主要的核心就是「人性」。
如果我们没有选择去质疑、怀疑身边的人。如果我们没有做出那一步选择。结果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呢?
在《与莎莫的五百天》里。汤姆最后失去了莎莫。在故事的最后。影片给了这样一段独白:
如果汤姆学到了任何事情。那就是你不能把重大的宇宙意义归结成简单的地球事件。巧合。一切都是如此。只有巧合。没别的。汤姆发现奇迹并不存在。没有命运这回事。事情不是注定好的。他知道了。他现在确定了。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些生命中的巧合。我们就不会遇到更好的选择——人生就像一个扶梯。只有踩好脚下的敦实。才能继续爬向更高的地方。
我们对于选择并不陌生。所以我才会提到上面那个断句。我们不妨通过以上两部电影来做这样几个断句:
要是爱子坚信田代不是杀人犯。那么之后的误会就不会发生。田代也不会被迫离开。
要是小泉没有遇到杀人犯。那么强奸事件也不会被写在墙上。小泉很可能也不会被强奸。
要是优马相信了直人。那么两人的感情就不会产生分裂。直人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也会很快乐。
要是汤姆没有与秋天搭讪。那么他可能就错过了秋天。错过了这次完美的巧合。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由于选择才带出来的结果。电影中人物选择了一种结果。则注定了要接受这种结果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这一点在《蝴蝶效应》、《恐怖游轮》、《土拨鼠之日》里都是如此。当然。这些都是电影结构上的一些东西。并不是深层次的。同样的。他也无法代表电影的意识形态。
我上面提到。电影是关于「相信」的。它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是「赎罪式」的。每一个人在做出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对事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做出准确的判断。无论是优马、爱子还是小泉都无法避免这一点。
所以。电影给我的一种感受就是它是在展现——而不是去营造特定的空间。建立特定的人设去探索特定的问题。虽然在电影中你会看到有对LGBT团体的影射。也有对冲绳美军问题的展现。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的统领整部电影——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在强调情感——甚至于我个人觉得。相比于异性之间的情感来讲。同性的感情更加来之不易。也更加值得珍惜。
我还记得在《断背山》原著里的一句话。去形容优马最后的情感再好不过: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无法相信它。如今已回天乏力。于事无补。只好默默承受。
电影在展现一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信任问题」。而且它并没有给出答案——我的意思是说它是开放性的。那么。当你发现了问题确实存在时。该如何去对待问题呢?
我们究竟该怎么做。才能挽回那些对于我们极其重要的人的心呢?
我觉得这是电影在展现的过程中所抛出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情侣的身上或家人的身上。我们有时候会因为言语或不信任而伤害了身边的人而不自知。而直到事情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时候才想着去弥补——而一般这种时候事情已经很难去弥补了。或许家人可以原谅你——但是情感一旦出现了漏洞。想填补是很难的事情。
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不仅仅是关于上面的「信任问题」。我还想到了其他一些方面的问题——「信任问题」的延伸——「社会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这里要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怒》在表达什么?
可以说。信任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我们可以只看到了《怒》中的主角的信任危机。但是也该知道。或者至少要了解存在于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电影的思想是传达一种普适性的情感。而非只存在于少数人才有的偶然事件。
这是我想要分析的一个关键点。在这一章里。我只就「相信」和「叙事结构」作一些分析。下一篇文章里。我会就电影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作一些探讨。
谢谢观看。
其他观点:
这部根据吉田修一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怒》通过三条线索的交织讲述了东京八王子郊外社区。一对夫妇惨遭杀害。事后凶手用血在墙上写下大大的“怒”字。随后逃亡。而在此期间。三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边的人相遇了。
曾自甘堕落的爱子(宫崎葵 饰)被父亲(渡边谦 饰)领回海滨小镇。邂逅了不善言辞的哲也(松山研一饰)。
在东京工作的同性恋优马(妻夫木聪 饰)将柔情似水的直人(绫野刚 饰)带回了家。他不相信对方。却又尝试去相信。
随母亲搬到冲绳的小泉(广濑铃 饰)跟着同学辰哉(佐久本宝 饰)登上一座荒岛。在废墟中遇到了背包客田中(森山未来 饰)。他们短暂成为朋友。而可怕的命运突然降临泉的头上。
不久之后。通缉令遍布全国。三个男子的真实身份令人起疑。
在这部电影中。说人性是主题未免太过宽泛与表面。全片通过关键词“怒”引发了一系列情感事件。
小泉愤怒自己被强奸同伴却不出手相救
哲哉愤怒自己信任的朋友背叛自己
田中愤怒自己被社会的愚弄
优马愤怒自己因为猜疑失去了直人
爱子父亲愤怒自己觉得自己智力障碍的女儿得不到幸福
而怒的根源是哪里?它指向的是全体以及日本社会。
有的人因为信任而受伤。有的人则因为没有信任而失去。
曾有人这样评论吉田修一笔下的人物:“吉田的哲学非常简单。所有的恶人恶行。并非单一来自个人的本性。而归因于无人善待。一个没有被善待的人。你如何能期望他或她亦会善待于人?而那种无意识的对他人的恶意行为。引发的恶果会是剧烈而不可预期的。”
复杂的社会形态。复杂的人性状态。在洞悉爱与信任的脆弱真相后。结局是什么。是怒。我想这才是《怒》所要阐述的主题吧。
其他观点:
因何而怒?猜忌。背叛。悔恨。对应影片中的三段故事。这部日本电影披着罪案推理片的外衣。实则却在剖析人性的弱点。多线叙事不好拍。镜头切换是难点。难能可贵的是本片的剪辑做的很流畅。每一段故事穿插推动剧情发展。却不会让观众有雾里看花之感。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出彩的一部日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001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电影,的人,都是,情感,小泉,故事,树大招风,汤姆,谋杀案,这一点
没想到大家都对电影《怒》阐述了什么主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简单聊聊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做了两篇解析。本来想要就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错误和侦探片套路做一些探索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