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是一个好问题哦。让我来喷一下。喜欢的就点赞。不喜欢的最好不要吐。
正眼看世界。睁眼看历史。豹眼看人生。
《隆中对》、《出师表》都是诸葛亮的杰作。无论文学性、思想性都是被后世津津乐道的。许多人对这两篇作品。都有质疑。认为不是诸葛亮所作。
不管是否伪作。豹眼看来。还是符合诸葛亮当时的思想的。
《隆中对》时。刘备还是寄人篱下。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一个益州对刘备来说。那就是诺大的产业。足可以立身处世。
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足以勾起刘备的欲望。
此时的益州是个啥情况呢?
中平五年(188年)。汉室重臣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情况。提出“废史立牧”的建议。并自请为交州牧。意图躲避世乱。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
本来想去交州避祸的刘焉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由于黄巾军起义爆发。致使道路不通。刘焉暂时驻在荆州东界。
黄巾军首领马相杀死了郤俭。然后称帝。没过几日。马相就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迎接刘焉进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
刘焉到任后。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
“五斗米教”首领张鲁的母亲长相美丽。懂得鬼神邪说。与刘焉来往频繁。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死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就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刘焉趁机中断与中央的联络。并进一步打击本地的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封闭状态。
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时。刘焉拒不出兵。保州自守。一心只经营自己的地盘。
此时。中原大乱。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这支军力。在刘璋继位后。虽然经常侵暴当地百姓。引起不少民患。但在平定赵韪内乱时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刘焉苦心经营益州。更是制造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驾)千余辆。为称帝做准备。
此后。刘焉假装称病。让朝廷把其幼子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趁机把他留下。
不久后。刘焉伤心死去的儿子。又担忧祸患。背疮发作而死。
刘焉死后。其幼子刘璋继承了益州牧。刘璋性情柔弱宽容。缺乏威信谋略。不能有效约束东州过来的流民。对当地百姓造成了灾难。
建安五年(200年)。赵韪看到民心不合。暗中勾结世家望族发动了叛乱。刘璋利用“东州兵”拼死力战。最终平息叛乱。杀死了赵韪。
在刘焉、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也出现了叛乱。但由于益州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原的战争混乱。并没有给益州带来毁灭性打击。
性格软弱的刘璋。没有太大的野心。也没有能力来横征暴敛。相对宽松的政策也保障了益州稳定的发展。
这就是诸葛亮所说: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贤君。
其他的不好说。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这两点对刘备来说是极有诱惑力的。
恰恰刘璋犯浑。不清楚张松、法正一帮人的企图。就邀请刘备入川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经过与刘璋三年苦战。最终率大军来到成都城下。
当时。城中有三万精良部队。粮食足够维持一年。绝大多数官吏百姓都想抵抗。
刘璋却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仗。许多人死在草莽野外。这都是我的缘故。我怎么能够安心哪!”
于是。下令打开城门。出城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占据益州后。赏赐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等人各自黄金五百斤、银一千斤、钱五千万、锦缎一千匹。其他将士按照功劳、级别大小高低各有赏赐。也不在话下。
有人建议刘备将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
赵云反驳说:“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国贼不只一个。还不是安定下来的时候。益州百姓刚刚遭受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可以使他们服兵役、纳户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没有满足将士们分瓜田产的请求。
未必就是刘备仁德。一个老农民还知道把猪养肥了再杀。
还有说法是。刘备纵容将士大肆抢掠。府库一空。
这个没有史料佐证。是否纵容将士抢掠不好确定。但府库空了却是真的。
看看刘备对诸葛亮等人的赏赐。简直就是打土豪。差点就要分天地了。
钱财分完了。老少爷们都高兴了。可接下来刘备却哭啦。这是真哭了。
几万人的官吏和将士要吃饭哦。他们可不会吃着自己的赏赐再去给你免费打工吧。
这也不是难事。自有高人出谋划策。
有个所谓清廉、清高的名士叫刘巴。通过诸葛亮推荐。向刘备献上了一计:
“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铸造大面额铜钱。面值是原来的一百倍。用铜的数量一样。而面值却增加了百倍。以此来调整物价。派遣官吏实行市场管制。哪个商人、百姓敢不听招呼。就大刑伺候。“
刘备采纳了这一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巴官升尚书令。众将士、官吏有了饭吃。皆大欢喜。
苦可就苦了益州的百姓了。
有点经济学知识的都会清楚。这一招有多狠毒。
就是说原来有一万个铜板。现在也顶一百个使用了;原来一个铜板能买到的东西。现在需要一百个了。
这叫百姓的日子咋过哦。如此行径。能得到蜀土百姓的支持。岂不是神话吗?
世族豪强也不干哦。一夜之间。几辈人的积蓄就缩水了一百倍。他们能不跟你对着干吗?
刘备入主益州后。蜀中百姓一直处于高通货膨胀中。苦不堪言。
《晋书·地理志》记载:263年。刘禅举国投降。蜀国户籍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想象看。九十四万百姓要养活十万二千将士及四万官吏。是啥概念哦。每两户就要供养一个将士或官吏。而且他们的消费可不是百姓生活的标准。
吴国灭亡时。官吏三万五千人。那是三个州的官吏。仅仅一个益州就有四万官吏。不可思议哦。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还能说益州没有人才吗?
四万人官理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益州。还把诸葛丞相给累死了。这些人都在忙活啥呢?
难道整天吃火锅。打麻将吗?
后主刘禅窝囊是窝囊了一点。但主动投降。结束了战争。毕竟也算是做了一件人事。起码对蜀中百姓有百利而无一害。
那些主张投降的官吏。升官发财了。那是去领的曹魏的俸禄。起码减轻了蜀中百姓的负担。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诸葛亮《出师表》所说的“益州疲弊”是咋回事了。
此一时。彼一时。诸葛亮目的不同。说法自然不一样。其中还有更多的因素。
但益州经过这一折腾。的确不再是以前那个益州了。
只搜刮益州也不是个办法哦。总在一个羊身上薅羊毛。不仅没有那么多的羊毛可薅。还可能把羊薅死。
蜀汉统治时期的益州。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君未必是仁君。臣未必是贤臣。
历史是统治者书写的。不是百姓记载的。
蜀国咋就没有史官哪?咋就没有史料记载呢?
蜀国是主动投降。不是城破国亡。不会因为战火把史料毁坏。
这样的历史能够示人吗?能够留给后世吗?
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世称道。统治者需要他这样对帝王忠心不二的臣子;读书人渴望像他一样。有机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即便是贪官污吏。标榜他也是借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廉洁。
百姓哪?也渴望有个一心为民的青天大老爷。
真正被推上神坛的不仅是关羽。诸葛亮也算一个。
睁眼看世界。睁眼看历史。吐得好那是燕窝。吐不好那就是一口痰。
其他观点:
在历史上有两篇政论文章与诸葛亮密不可分。一篇就是《隆中对》。另一篇就是《出师表》。在这两篇文章中诸葛亮都提到了益州。隆中对中说益州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把益州形容为一个良好的战略基地。而在《出师表》中又把益州说成“益州疲敝”。诸葛亮之所以会把益州作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其根本在于叙述的对象、目的不同。同时也是当时时势不同。
隆中对:从无到有的政治蓝图
《隆中对》并非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文章。它是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描写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提出战略构想的一段记述。后世之人将诸葛亮提出的观点称为隆中对。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把益州形容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呢?
隆中对的目的:作为刘备前来求贤问策的应答。隆中对本质上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政治蓝图。同时也是为刘备势力规划的明确而完整的政治、军事、外交路线。因此它本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设想。试问。如果你在描绘蓝图的时候就把益州形容为“疲敝”。那么诸葛亮如何让刘备相信他提出的“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的战略路线呢?
隆中对的对象:隆中对要说服的对象是刘备。当时的他正是落魄投靠依附刘表。然后驻军新野的时候。此时的刘备虽然是名满天下的英雄。但是却毫无立锥之地。起兵多年。先后依附投靠公孙瓒、袁绍等多人。但却被曹操等人赶的到处流窜。无奈南渡荆州投靠刘表。此时的刘备有雄心壮志但却有些信心、底气不足。因此诸葛亮就需要为刘备描绘美好的蓝图。制定有可行性的战略计划。为刘备注入更多的信心。因此诸葛亮当然要把益州形容成“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战略后方。立国根基。
当时益州的形势:隆中对的时间大概是公元207年冬到公元208年春。此时的益州是刘璋的统治之下。多年没有大的战事发生。益州本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与战乱多年北方相比。的确当得起“沃野千里”的评价。
《出师表》也是出自《三国志》。但是这里就明确了这时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也就是是真正的诸葛亮写的文章。因为在中学课本中全文收录了。因此也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古代政论文章之一。全文主旨在于劝勉后主刘禅励精图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
那么这时诸葛亮为什么要说益州疲弊了呢?
出师表的目的:作为一篇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的表文。诸葛亮当然要把困难讲的大一些。而且本来兴复汉室的困难就不小。所以诸葛亮当然不可能再说什么“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了。如果还这么说。估计刘禅就更加躲起来大肆享乐去了。而且此时的蜀汉虽然已经实现了当初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但是实际上隆中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攻方向荆州已经失去了。此时的蜀汉已经失去了隆中对中提出的兴复汉室的战略前进基地。而且夷陵之战让蜀汉的精锐损失不少。国力严重下降。自隆中对以来的上升势头已经失去。诸葛亮作为隆中对的提出者。他实质上已经预知了隆中对的后半段几乎已经没有可能实现。但是他仍然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于是出师表就是他的誓言。所以在这里他不可能如当年那般意气风发的描绘美好蓝图。他更多是在以文明志罢了。所以《出师表》的他就实事求是的指出益州已然疲敝。这里更多是直率的承认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国。
出师表的对象:出师表要劝勉的对象就是蜀汉后主。那个扶不起的阿斗。这个人物估计不知道的人也没几个了。以他的个性。如果不把实际困难讲透讲深。刘禅根本不会放在心上。即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已经言辞恳切。刘禅也依旧本性不敢。只不过与后期的刘禅相比。他表现的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对于刘禅的个性。诸葛亮肯定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不可能会为了让刘禅有信心去夸大蜀汉的的实力。毕竟他知道。这样做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当时益州的形势:此时的益州已经是蜀汉帝国的核心区域。但是与公元207年的益州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益州因为刘备的介入引发了不少的战事。先是与刘璋争夺益州。刘备在益州打了三年。此后又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倾巢出动。消耗了不少益州的资源。再后来与东吴的夷陵之战。又是一场倾国之力发动的战争。这几场战争下来。益州多年的积累也消耗了不少。甚至刘备死后。南蛮也开始叛乱。这不得不说与连年的战事有较大的关系。所以当时的益州已经可以用疲敝来形容了。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出事表》中又说“益州疲惫”。这是不矛盾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益州确实富足。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本来就是富饶之地。而说益州疲惫的时候。那是刘备死后。蜀汉在走下坡路。连年的战争。严重地耗费人力、财力资源。特别是夷陵之战。刘备把现存的家底几乎败光。关羽、张飞的死。军事力量元气大伤。粮草不济。兵员缺乏。此时为了兴复汉室。还要北伐。这都是确确实实的困难。怎能不说“益州疲惫”呢?两篇文章中的两种说法。都是实际情况。前者增添刘备建功立业信心。鼓舞刘备的斗志;后者是想通过讲述这些实际困难。意在引起刘禅的深思。认识到北伐任务的艰巨。警醒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去完成先帝的大业。两种语言。两个环境。两个人物。两个作用。足见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一片忠心。为兴复汉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实在感人!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003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益州,刘备,蜀汉,出师表,官吏,沃野千里,百姓,隆中对,天府之国,后主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为何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是一个好问题哦。让我来喷一下。喜欢的就点赞。不喜欢的最好不要吐。正眼看世界。睁眼看历史。豹眼看人生。《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