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
原创

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竟出自温婉的女子之手——李清照这首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厚重背景?

夏日绝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是李清照过乌江时写下的。题目叫《夏日绝句》。也叫《乌江》。与其说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力透纸背、直指现实的喻今诗。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风早期婉约清丽。后期情调感伤;但其诗作却慷慨激昂。颇具雄风。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故而家中藏书甚丰;母亲又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善文。家庭熏陶加上天资聪慧。李清照“自少时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朱彧《萍洲可谈》)。

据传她在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后。就写下了两首《语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笔势纵横。评议兴废。不让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却一点也没安稳。除却少女时代的安逸。她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路上。她还曾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现其深切的爱国思想;她作品中的家国情怀。让她在众多的爱国文人之中。也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这是其他古代女诗词作者所做不到的。

解读任何一首诗。都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要表达的情感。解读这首诗也一样。我试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我的理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此诗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何为“人杰”?汉高祖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为人杰;何为“鬼雄”?屈原《国殇》里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人生在世。无论生死。都当顶天立地;生要建功立业。死要无愧天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楚霸王的结局虽然悲壮。却也让人钦佩。

此诗廖廖二十字。三处用典。字字珠玑。不失为一首言简意赅的佳作。

从思想内容来讲。这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境界的好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1129年。“靖康之变”已经过去两年。以赵构为首的南宋小朝廷偏居一隅。苟且偷安。不接受主战派的主张。只缩退如鸵鸟。一味地妥协退让。李清照作为一介女流。尚且激愤不已。“至今”一词。把古时和现实联系起来。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谕。表达了她强烈的悲宋室之不振。叹江山之难守的思虑。和希望收复失地、家国安稳的愿望。

她在后来还写过“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抔土”。“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无不表露出悲愤的故国情怀。

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就在一个多月前。1129年二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作为江宁的父母官(知州兼江东经制副使)。竟在金人兵临城下时丢下城池和百姓。自己独自连夜逃跑。三月。和逃难而来的李清照“具舟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船行至项羽自刎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李清照和赵明诚也算是琴瑟和鸣的好夫妻。可惜在大是大非上。真的是“三观不同”。从这首诗里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丈夫的不满甚至鄙夷。如果说宋朝当时的忍辱偷生和百姓流离失所是这首诗的大背景。那赵明诚的弃城而逃就是小背景。这不只是赵明诚一生之中的黑点。亦是李清照的耻辱。如果说这首诗抒发的是悲愤之情。则对宋朝庭的是“愤”。对丈夫就是“悲”占多一些。这种“悲”。不只是悲伤。更多的是“悲凉”。夫妻间有了这样的嫌隙。再美好的感情也难再续。

不久后赵明诚病故。可能也应该和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被自己爱人瞧不起。难免抑郁。

解读一首诗。真正的隐含的意思往往在诗外。这首《乌江》。也是李清照生命中的一条江。把她的生活从此分作两半。前半生的有人呵护相伴。变成了后半生的一个人漂泊。隔了滔滔江水。往事在彼案;余生在此岸。无舟可渡……

留言: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死有死的骨气和尊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诗的前两句实际上是论人的生死。按现在人的理解是。人总避免不了死亡。死并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人自然的老化。生老病死最为普通正常。是规律也是必然。没有必要恐惧死亡。而应坦然面对。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对生死的看法也就不同。有人怕死有人不怕死。但英雄有英雄的死法。百姓有百姓的死法。百姓之死相对简单。要么病死或意外而死。要么自然老化而去。而英雄之死就有点复杂。既有百姓的二种死法。又有特殊的死法。

战争失败敌不过人被杀。被敌活捉拒降被杀。求生投敌后被正义所杀。拒不投敌又怕被捉受戏弄而自杀。回到诗中的项羽。在前有乌江挡路。后为强兵追杀。身边又无将兵保护的情况下。

项羽根本没有时间深思退路保命。最先想到的是。我一代楚霸王。世之英雄豪杰。虽一时不被战死。也不能被仇敌乱枪乱剑杀死砍死。那死得太无面子。更不可能投降而生。虽可保全性命。但那样不但面子全无。而且生不如死。

即使侥幸逃回江东。丢了面子是小。能不能东山再起谁也说不清。当前的紧急情况是。不能确定就一定可以逃得出去。如逃脱后再被追上而杀。岂不自找苦吃。自取其辱。时间容不得他多想。生是英雄霸主。死也是鬼里面的英雄

选择自杀是项王最体面的死法。既可保住霸主的豪气。又可做鬼界的项王。更可对江东父老和后世子孙有个交代。因为他是霸主项王。可以选择一代豪杰的死法。自杀是他最好的结果。甚至比他逃命江东。成不成功都要好。

诗人赞同项羽的选择。前二句是对英雄的敬意与佩服。后二句是对英雄的想念与惋惜。同时又对英雄不肯回江东大加赞赏。英雄的死法就是宁死不屈。宁可自杀也不被杀。死也死得有骨气和尊严。



其他观点:

《乌江》

这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这首绝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仅仅20字。就生动艺术地再现了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可悲可泣、可敬可颂的人物性格。

项羽作为义军的首领。继推翻秦朝之后。在与刘邦的争霸中。由胜到衰。最后在前有乌江。后有追兵之下。无颜去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吻。

这首绝句很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形象真实而又典型。容易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为项羽的壮举感到叹息之时。也从中受到警示。即切忌不可骄傲自大。以避免再现项羽的悲剧。

艺术风格独特而又鲜明。作品虽然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老题材。但表现形式与手法有创新。作品侧重刻划人物的刚烈性格。宁愿战死在沙场。也不愿过江苟活于世。鲜明的个性。尽在词句中。

今日读来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内心震憾。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07:01

    项羽,李清照,乌江,人杰,这首诗,的是,英雄,这是,死法,绝句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07:01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解读李清照的《乌江》?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07:0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竟出自温婉的女子之手——李清照这首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厚重背景?夏日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