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
原创

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书法有不同的理解切入点。从速度方面切入。你只要理解急涩两个字。你就通彻了。

切入的点不同。你的说出的观点也就不同了。就想题主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从笔法方面理解的话。我们需要就笔法展开书法的话题。如果从章法方面。我们就应该从章法展开论点。

书法在速度方面进行理解的话。我们只需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行笔急。什么时候落笔涩。急涩处理得当。你在速度方面的理解就算圆满了。你的书法也就达到了巅峰了!

不是别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了。是真正理解急涩后。你的书法其他方面自然而然地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了!

其他观点:

书法是伟大的民族艺术。也是人类世界文明宝库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艺术殿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先祖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个论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01。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是没有国界的。而且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地域的愈是跨界的。但是无论起源早晚。也无非是"音、色、形"的或独立表达或三者结合的表象。


2。音律、声乐之美是时间的载体。使世界、时间由混顿沉寂变为热闹或是悠扬;自然界的鸟鸣、泉流、惊雷;古老的人类原民追求美、艺术而创造的箜、笙、笛、编钟等乐器无不彰显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色彩的元素由黑、白向五彩缤纷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本色由黑白走向七彩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审美情趣由单一、简约向多元化、高境界的升华;是文明的飞跃。是艺术的腾飞。


4。书法是造形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技法是基础。心法是上层。

就书法的技法而论。历代书家的论著浩如烟海。其养分滋润着一代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其中的"疾"和"涩"也就是一个单纯的用笔手段。以造成不同的笔势下的线条形态;"疾则生妍流银飞白。涩则取逆顶纸枯焦。"大草盖取疾。篆隶宜涩矣!疾生龙云气象。涩造厚朴庄重。

任何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问世。并不是只由简单的一种技法、甚至是几种决定的;譬如书法的字势结体、墨法、章法肯定是必要的。但内含的书法以外的学养是决定高下的标杆;也就是精神的表达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一件书法作品无论在字法、墨法和章法上多么合乎传统和规范。但如果沒有了精神、神彩上的体现。那也就是件沒有灵魂的塑料花;这也就是作品与印制品的区別。




结论:书法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向来以简单的思维论断书法的艺术都是欠缺和不完美的;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唯物的文明发展史观的高度来看待思考。以科学的理性分析。升华、发展民族的瑰宝。使之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扬光大!

其他观点:

“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于书法?”我不知道这句话或者这个判断出自谁口。但是我们断定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而显得过于片面了。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和独有的。有人说。书法是东方美学的核心之核心。是西方美学的盲点。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书法是一门文化。我们知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而书法又是汉字的核心。

所以书法是一门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书法与传统文化。诗词。戏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况且就技法而言。它也是疾与涩、笔法、构字、墨色乃至于布局的统一体。书法是如此丰富的一门学问。怎能说书法中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于书法呢?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书法实际的意义的。

把书法当做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来看。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疾涩、构字、墨法和布局。这些仅仅是其中一部分。又怎能说这些不属于书法呢?

我们首先来说说疾涩二法。说到书法的疾涩二法。的确有人将它概括为书法的重中之重。但事实说明。它并不是书法的全部。

比如东汉的蔡邕就说过: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斯妙尽矣!”

这显然是在说书法中疾涩二法的好处。从书法的形态和具体表现形式来看。疾涩二法包含在书法的笔法里面。因为疾涩在结构和章法中体现得不是特别明显。而在笔法中体现尤甚。

书法从一点一画开始。由完成章法而结束。一点一画之中就包含了笔法。而笔法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疾涩的恰当运用。

疾就是快。就是行笔迅捷。涩就是慢。就是行笔稳健。

正是这一块一慢。表现出了丰富的虚实变化。粗细对比。以及墨色的浓淡。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

打个比方。我们看初唐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雁塔圣教序》。就把疾涩二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用疾涩二法表现出了丰富的笔画线条。粗细虚实应有尽有。让人叹为观止!

其中横画犹如游丝。细而不弱。书写时必然是疾。而相对于粗重的竖画。撇捺等笔画则稳重。书写时必然是涩了。

虽然疾涩二法在表现笔法方面至关重要。但是它仅仅是笔法的一部分。因为笔法本身也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其次我们说说题主认为不属于书法的构字部分。构字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结构。结体或者结字。

构字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如果说书法就是将合理的笔画摆放在合适的位置的话。那么构字就是摆放笔画的过程。是塑造整个字的形体乃至于神韵的关键一步。

所以你能说构字不属于书法吗?书法所公认的三个要素笔法结构和章法。构字的位置是居中的。但并不能说明它的重要性次于笔法。而是同等重要的。

历代书法家都对构字十分重视。为此还总结了多种构字理论的书籍。例如我们熟知的就有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三十六法》。这是专门论述书法结构的。其中就有正斜。欹侧等构字关系和原则的论述。还有明代李淳的《大字八十四法》。我想这是一本专门论述写大字的书籍。因为“字形既殊。笔法顿异”。结构自然也有诸多改变。最为人所熟知和常用的还要数清代书法家黄自元所著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我们通常所引用的例如“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等语都是出于这本结构论著。

结构之法可谓多矣!最为我们所常提及和常用的就是中宫收紧。左收右放。左放右收。中直对正。主笔夸张等构字规律。掌握了构字规律就等于掌握了书法的美学原理。所以你能说构字不属于书法范畴吗?显然是不对的。

【柳公权楷书作品《玄秘塔碑》】

我们可以随便举一个例子。从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就可以看出诸多的结构法则和结构表现形式。例如柳公权楷书最突出的结构特点就是中宫收紧。显得字特别有精神和骨力十足。

构字是否合理并且是否美观是判断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所以只要是历代书家留下来的经典书法作品都是构字合理且美观的。

再来说说墨色。墨色在书法中一般不常被提及。而在绘画中经常被提及或者被用到。但是不提及不代表没有。书法自然也讲究墨的浓淡干枯。

绘画中讲“墨分五色”。在书法中也有着十足的表现。例如像篆书隶书楷书等一类正书用墨比较浓厚。显得稳重稳实。而到了行草书的书写。则能看出明显的浓淡干枯的变化。

行草书的书写。往往刚开始墨色很浓。因为初写蘸满了墨。但是随着情感的发展。心绪的融入。笔在意先。或者为了节奏的需要。往往顾不上蘸墨。所以一任其天真自然。这时候就出现了淡墨甚至于枯笔或者飞白。出现另外一种意境。这种表现形态在草书中尤其明显。

【张旭狂草《肚痛帖》墨色由浓转淡。由淡至枯笔至飞白。完整地表现了墨色的变化过程】

所以。历史上的行草书大家如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等。他们的书法中无不体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所以说墨色不属于书法是没有实际依据的。


【苏东坡黄庭坚书法体现了丰富的墨色变化】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布局。布局属于书法章法范畴。自然也就属于书法的一部分了。实在难以相信布局不属于书法这一说法。

历代书家都认为章法布局对推进书法作品的层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人们常说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就是指王羲之的书法布局的气韵。梁武帝评价王羲之书法用到了“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也是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章法布局气势。

清代书论家刘煕载则说得更加具体。他说书法的章法要求是: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此说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这样的章法要求诚然是丰富的。就避免了“状如算子”的书法排列布局。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书法的美感和层次感。

【王羲之书法“中和潇洒。无往不收”的章法布局方式被历代书家称赞】

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说了一段关于章法布局的话: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就是在下笔之前就要有意识地去安排章法布局。不至于错乱无法。

由此看出。布局是书法中的一门大学问。你能说布局不属于书法?

就是我们平常书写时。特别是书写楷书就特别需要在字数。篇幅。落款位置。印章大小等方面精心布局。才会气脉畅通。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不使有拖沓滞涩之感。

综上所述。疾涩二法固然是书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构字、墨色、布局同样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几个重要部分。除此之外。书法中还有气息。气韵。书卷气。精神意志等等复杂且丰富的内容。只有全面而且丰富才是真正的书法。单一的就只能叫作写字了。

所以。书法不独只有疾涩二法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书法的客观事实。

感谢关注存希斋书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05

    书法,章法,墨色,笔法,布局,王羲之,不属于,结构,楷书,柳公权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0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05

    书法有不同的理解切入点。从速度方面切入。你只要理解急涩两个字。你就通彻了。切入的点不同。你的说出的观点也就不同了。就想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