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又以丞相的权力最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李斯。
汉朝建立之后。也沿用了秦朝的官制。设丞相。汉文帝时因陈平、周勃平定诸吕功劳太大。将两人都封为丞相。称为左相、右相。然而。随着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威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强行违背皇帝的意志。因此。汉武帝时设立了“内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近臣。组成宫中决策的“小班子”。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最高的中央决策机构。汉武帝封这些人为“尚书”。而负责管理“尚书”们的人称为“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元帝时中书令权势最大。不过到了汉成帝时就废掉了。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设中书令。而是成立了“尚书台”。负责的长官叫作“尚书令”。是全国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然而。随着尚书令权力的越来越大。很快也像当初的丞相一样。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于是三国时的曹丕就设立了中书令。以此削弱尚书令的权力。到魏明帝曹叡时。干脆在尚书台之外另设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可以参与机密。位置隐隐在尚书令之上。之后都是乱世。但中书令的地位稳步上升。比如东晋时谢安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执掌朝政。
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简单来说。“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而“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部门。所以尚书省既可以参与决策。也可以具体执行。所以权利最大、地位最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不放心让别人来干。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广。因此。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仆射就成了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位列宰相之首。比如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隋炀帝时。杨素也是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执掌朝政。当杨广要除掉杨素时。就升他为尚书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中书省的长官叫作中书令。但是隋朝时。中书省叫作“内史省”。因为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为了避讳。将中书省改为了内史省。所以长官的职位名称也改为了“内史”。
然而。就这个官名。历史上改来改去的次数很多。隋炀帝曾改为“内书省”。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又改回“内史省”。过了几年又改为“中书省”。唐高宗改为“右相”(侍中叫左相平核文件和事务)。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花样就翻新了。她改中书省为“风阁”。改中书令为“内史”。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内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就是“中书令”。
一国之中。当然是皇帝最大。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政务。秦汉时这个人是丞相。但皇帝们觉得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又不放心。于是渐渐地由一个人协助。变成了由一个班子来协助。通常这个班子的成员都称为“宰相”。
唐朝初期。这个班子的成员只有四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务。因此不设。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其中左仆射地位稍高。中书令即中书省长官。侍中即门下省长官。这四个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叫作“政事堂”。设在门下省。
以上四人(有时中书、门下不止一个长官。那就会超过四人)是当然的宰相。被称为“实质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后期。觉得权力分给四个人还是太集中。于是启用非三省长官也进入政事堂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而授予他们的职务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译过来就是和中书、门下省长官一起断决处理政事。这些人被称为“第二级宰相”。地位上稍低于实质宰相。“平章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因此。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一职。地位确实非常高了。但在电视剧中。如果狄仁杰对别人说自己的职务是内史。那么就搞错了。因为他担任内史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只有一年不到了。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691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听起来很陌生吧。其实就相当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文说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这个时候狄仁杰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但随后不久。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虽依靠机智保住性命。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鸾台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但有“平章事”的身份在。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了。
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同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综上所述。狄仁杰虽然担任过内史。但时间很短。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内史一职虽然地位很高。但却不是他令朝臣畏惧尊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狄仁杰的“平章事”的身份。这意味着他是宰相。可以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可以直接向武则天谏言。此外。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也是大小官员对他畏惧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只有三品呢?这其实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唐朝。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有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再往下就是正二品的职位了。有没有呢?有!只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大行台尚书令。很可惜这两个职位李世民在当秦王时都担任过。他即位之后就再没有任命过。因此正二品的实职在唐朝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从二品呢?也有!除了太子少师、太子少保这些虚职以外。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是。自从李绩开始。左右仆射的地位就开始动摇。到了武则天时期。被改为文昌左右相。如果不加“平章事”三个字。那么就成了不理政事的虚职。反而不在宰相之列了。
再往下。可就是正三品了。这个品级的实职也不多。只有内史(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数个职位而已。
因此。在唐朝。实职的天花板就是正三品。是绝对的大佬。而“平章事”就意味着踏入宰相的行列。可以参与机密大事。手握重权。狄仁杰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当他报出自己职务和名号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十分畏惧。
其他观点:
提起三品。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朝的文职正三品按察使、武职正三品绿营参将等等。的确。三品官在清朝虽然级别不算低了。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如果非要套用现在的的话说。清朝的正三品按察使。差不多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副省部级”。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但是!唐朝它不是清朝。唐朝的正三品可不是“副省部级”……
唐朝的三品官到底有多大
这么说吧。在唐朝。正三品往上。除了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是实职。其他基本都是虚职。再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用来“加工资”、提高政治和经济待遇的。并不与实际权力直接挂钩。那么。唐朝的正三品又是多大官呢?简单说。文职正三品属于“宰相”级别;武职正三品则是十六卫大将军级别!没错。就是“元芳”的千牛卫大将军那个级别。
唐朝实行“群相制”。尚书省的尚书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都是“宰相”。当然。还有尚书令。但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干过。这职位在贞观之后基本都是空置。除偶有皇太子兼任。很少授予外人。所以。唐朝的尚书省虽然名义上的主官是尚书令。但实际上以尚书左右仆射为主官。都是从二品。而尚书左右仆射也是唐朝“宰相”中仅有的二品官!
除了尚书左右仆射之外。无论是中书省的中书令还是门下省的侍中。都只是正三品而已。说到这里诸君想必也应该知道唐朝的三品官有多大了吧?远不是清朝的按察使那些可比的!这还是唐朝最正牌的“宰相”。像其他一些“宰相”。有时候只给个“同中书门下三品”。什么意思呢?“跟中书省、门下省的三品官(中书令、侍中)差不多”。说白了就是“编外人员”享受“编内人员”待遇……都宰相了。居然还不给“正式编制”。由此也足见唐朝的正三品有多么精贵了!
内史到底是个什么官
前面提到了。唐朝的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门下侍中以及一众同中书门下三品等等都算是“宰相”。那么内史又是个什么官呢?其实就是中书令!隋唐时期。中书省的称呼并不固定。有时叫中书省、有时叫内史省。叫中书省时。它的主官就是中书令;叫内史省时。它的主官就是内史。换言之。在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狄仁杰担任的内史。其实就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这可是唐朝最正牌的几个宰相之一。权力大不大?不言而喻……
顺带说一说。电视剧中狄仁杰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职位也同样是“宰相”。其实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不过武则天玩“新潮”。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名称改成了凤阁、鸾台而已。而尚书左右仆射则被改为了文昌左右相。说白了。换汤不换药。无非改个称呼罢了。
综上所述。唐朝的三品可不是清朝的三品。清朝的正三品虽然不低了。但也谈不上多高。但唐朝不一样。唐朝的正三品那可是妥妥的“宰相级”!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正是正三品的“宰相”、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满朝文武惧怕宰相。奇怪吗?唐朝的“宰相”可不是明清的那些大学士。门下省甚至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驳回!
当然。武职正三品的含金量可能要略差一些。唐朝的十六卫大将军都是正三品。但权力仅限于军中。没有“宰相”之权。如果是像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变不多也就是个领高薪的闲职。所谓“检校”。最初是“代理”的意思。大将军出缺。由其他人临时代理。称“检校大将军”。后来。皇帝为了笼络大臣。索性直接给个“检校”之名。只给待遇、不给实权。李元芳的那个“检校”。大概其就是如此。虽然也是正三品。他却只能跟着狄仁杰这个正三品当保镖……不过。李元芳毕竟是正三品。场面上的东西狄仁杰还是要做起来的。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就是因为这个。为什么狄仁杰从来不问“曾泰。你怎么看”呢?因为曾泰是下级。而李元芳跟狄仁杰是平级!场面上的“征求意见”。狄仁杰多少还是要做一下的……
其他观点:
三品的内史令。听上去似乎不大。但实际上。在武则天时代。这个官职基本上已经大到头了!
因为在武则天时代。基本上没有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就算偶尔有几个。基本上也都是虚衔。手里没有实权。而当时的狄仁杰。类比今天的话。大概就等同于一个国家的总理了。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唐朝的官员体系。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原本是隋朝的高级贵族。而且。李渊和隋朝的皇帝还有亲戚关系。隋文帝杨坚是他的小姨夫。隋炀帝则是他的表弟。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层身份。隋朝末年的时候。李渊起兵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所以才能迅速平定关中。继而统一天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了迅速接管整个国家机器。李渊基本上全盘接纳了隋朝的一切制度!从官员制度到军事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其实就是另一个复刻版的隋朝。
而在政府机构方面。唐朝也完全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指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这其中。中书省负责制定计划。门下省负责批评建议。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另外。尚书省下面又分为六部。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
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三省的老大。基本上就是皇帝以下权力最大的官员了。
不过。唐朝开国之后。因为当时唐朝还没有统一天下。所以在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唐朝又把整个天下。划分出了几个行台。行台的存在。大致可以理解成近代的战区。
而行台的一把手。往往也是对整个行台具有统治权。军政大权一把抓。这个权力。也丝毫不逊色于三省的一把手。只是后来。随着天下逐渐平定。行台被逐渐取消。这类官职也就没有了。
按照唐朝的官员制度。正一品的官职。一共有七个。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以及天策上将。这几个官职。除了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干过两个之外。后来基本上就没人干过了。偶尔出现。往往也是死后追封的!
而正一品之下的从一品官职。则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这些官职。基本上也都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而在一个王朝正常运转的时候。大臣们一般也不会被授予。只有死后才有可能被追封这些官职。
从这些一品官职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些一品官职。正常情况下。基本上就不是给活人的。因为这些官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比如正一品的太尉。可以直接辖制整个国家的军队。只要不是极特殊情况。皇帝自然不会允许权力这么大的官员存在了。
而一品之下的二品官职。难度虽然同样很大。但却有了一丝获得的希望。
首先是正二品。按照唐朝官制。各大行台的一把手。基本上都是这个水平。但是后来。随着行台制的取消。这类官职也变成了荣誉职位。
不过。相比一品来说。这些二品的荣誉职位。往往就可以被生前授予了。比如唐朝名将李靖。因为功劳太大。晚年就曾被授予正二品的‘特进’官职。但这些职位。基本上也都是空有头衔。而没有实际权力。
当然。在正二品的官职当中。有一个是例外。这就是尚书令!尚书令是尚书省的老大。直接管辖六部。照理来说。三省的主官。应该是一样大的才对。但唐朝却有些特殊。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没登基之前。就曾经干过这个官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应该是正三品的尚书令。被硬生生地改为了正二品。
但是。在李世民登基后。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尊敬。后来唐朝就再也没人当过尚书令了。
正二品之后。接下来就是从二品。从二品也分为两类官职。一类是荣誉头衔性质的官职。比如太子少师、太子少傅之类的职位。另一类是真正的实权官职。比如大都督、大都护之类的官职。这类实权官职。往往需要对一个地区全权负责。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被授予。
总之。一品和二品的官员。在唐朝政府正常运转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被授予。就算授予。往往也是荣誉职位。只有在战时或者一些极特殊的时候。国家才会授予实权的一二品官职。但在武则天时代。这种情况却很少很少。
而接下来的正三品官职。往往才是真正的实权官职。而且。这些官职。在正常情况下也会被授予。当时的狄仁杰。就属于这种情况。
正三品官职是个什么概念呢?三省的主官。原本都是这个水平。唐朝各大军区的大将军。也都是这个水平。另外。六部尚书。以及那些有资格参与朝堂决策。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官员。也都是这个层次。
简单来说。只有所谓的宰相。以及各大军区的大将军。才能称得上是正三品。
当时的狄仁杰。其实就是这个层次。狄仁杰被授予的内史令。其实就是中书令。这个官职。在唐朝其他时代。就叫中书令。不过。武则天时代比较特殊。因为武则天比较喜欢改名。所以在武则天时代。中书省被改名为凤阁。而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则是被改称为内史令。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影视剧当中。狄仁杰也被称之为凤阁阁老的缘故。
总之。被授予内史令的狄仁杰。就是当之无愧的宰相。他不但辖制了整个中书省。负责帮武则天起草诏命。制定整个国家的各项政令。同时还可以参与朝堂决策。给武则天提意见。帮武则天做决定。
最重要的是。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赖!而武则天的这种信赖。才是狄仁杰最可怕的地方。
不过。狄仁杰真正成为内史令。已经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年的事情了。在被封为内史令之后不久。狄仁杰就去世了。但这并不妨碍。狄仁杰在武则天时代的崇高地位。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才会发出‘朝堂空矣’的感慨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278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唐朝,中书令,尚书,中书省,宰相,三品,官职,门下,都是,内史
没想到大家都对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