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原创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

好文

热门回答: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在大多情况下。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古代州、县城池。被攻下是常态。能守住才是奇迹。攻城的野战大军。是主力和野战精锐。守方在没有野战部队增援下。是很难守住城池的。

明末孙传庭在河南败于李自成。退守潼关。以孙传庭之能、潼关之险。李自成一战即破;宗泽守开封、于谦守北京。依仗天时地利人和守住都城。成为千古名将典范。

一、古代州县城墙不是影视剧里的高达数十米的大墙。明以前多为泥制土墙。大雨都能造成坍塌。

除去京城、重要关隘。古代一般州、县城墙也就2层楼高。仅约4、5米。远不是影视中高达20多米的城墙(宋都城开封城墙高为13米)。

明以前的州县城墙。是夯土墙。大多年久失修。经常会发生下陷。甚至会在雨天坍塌。平时也就起个防贼防盗的作用。

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守城。命人制造大量泥砖和泥浆。城破哪里补哪里。说明古代城墙质量不堪。

明朝开始虽然有了砖制城墙。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高度和强度。由于威力巨大的火炮替代了投石机。实际更增加守城难度。

中国古代大多数州县依水而建。有水门和码头。很难建设护城河系统。攻城方可直抵城门。用冲车撞击城门、城墙。古代城门是木制外蒙铁皮。很难经受撞击。木制城门也无法抵御火箭齐射。

三、州县守备将校、士兵与攻城的名将、野战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如果攻方主力是二十万野战精锐。而守方要防守的城池有100座。守方总兵力相当。该如何迎敌?守方一定是集中兵力。或寻机决战。或固守重要关隘。而不是分散到各个城池。

州县守城的武将。只是县尉、校尉。和身经百战攻方大将作战。无疑是以卵击石。历史上州县极少能在没有野战军增援下守住城池的。一旦守住能名动天下(如杨延昭用水浇墙。结冰退敌)。

守备州县的地方部队数量很少。多为几百上千。官兵大多没有实战经验。守城临时征召的城市居民。不但缺乏纪律。甚至连护甲、武器都没有。

守方武器简陋。严重缺乏弓箭手和弓箭。

守城最好的武器是弓箭。但对于古代州县来说。弓箭手是稀缺的兵种。弓箭是极其昂贵的军事物质。无法大量采购和储存。

古代一个县城的弓箭产量。弓一般数十把、箭数百支。缺少弓箭的守城部队。是无法形成对攻城方的威胁的。而攻方弓箭手能直抵城下。近距离射杀城墙守军(野战军多的是神箭手)。

攻城的危险在于攻击大城、都城和战略要塞。这些城池有护城河、高墙、瓮城、野战军。攻城方式与州县完全不同。主战场一定是在城下的野战。

如北京西安襄阳这种战略要地。守军(包含野战军和平民参战)往往需要10万以上。在大城守城战中。防守方不能全部部署在城内。主力需驻扎在城外。甚至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与城池互为犄角。

城下守军以壕沟、木栅、拒马、护城河等作为防线。任务是防止敌军和攻城设施靠近城门和城墙。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

在这种战法下。攻方被层层阻击。很难找到薄弱环节。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弥补薄弱地段。失利时可退回城内。

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电影《圣女贞德》、《特洛伊》就体现了这种战法。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

所以大城的攻城战第一阶段。只是野战的延续。攻方士兵并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危险。

如果攻方已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等重型设备爬墙头的时候。那是攻方占绝对优势。守方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攻击方清楚。一旦攻击大城市。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

对于惨烈的攻城战。第一批士兵为何明知必死。还要前赴后继的往前冲呢?这是因为古代有严厉的战场制度和异常丰厚的奖赏。

一是战前动员。主帅会晓喻各军。攻破此城的重要性。颁布退缩不前的制裁措施。第一个登上城楼的奖赏。还有一些特殊政策。如破城后允许洗劫三天等等。更先好酒好肉犒劳三军一顿。

二是古代军中有严厉的军中连坐法:主官如带头冲锋。士兵必须奋勇向前;主官战死而士兵逃回者。一律处斩。另外攻城时设立督战队。主帅未下令收兵。官兵退缩者杀无赦。

三是首先登上城楼者。奖赏异常丰厚。诸如封侯、连升三级。可谓升官发财。官兵无不踊跃。战时主帅除指挥作战外。还要细致观察是谁第一个登上城楼。攻城官兵士气大振。

四是攻城与野战的危险性并没有多大区别。在阵地战、野战中的生存几率和攻城战并无多大不同。乱世士兵就是冲着吃饱饭来当兵的。现在多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会更加卖命。

五、古代很多攻打要塞、大城的战斗。攻方第一批不用已方士兵。而是驱逐战俘和守方平民去冲锋。有人说战俘可以临阵反水。但是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谁来听你的解释?

古代几乎没有攻不下的城池。极端例外是钓鱼城。屹立数十年不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古城墙。小编实地去看了家乡(州城)古城墙。只有几米高。搭个人梯就上去了。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其他观点:

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等城墙的士兵都是勇士。不是说所有的士兵都有登城墙的资格的。关于明知必死还要往上冲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军法。我们都知道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等。这些话说的就是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军人都是说一不二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这都是立军之本。是每一个士兵必须要遵守的。那么打仗的时候一旦确定是敢死队。要第一批登墙的士兵。那么即便上面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冲。这是军令。对于逃跑的士兵不但自己要受惩罚甚至会连累家人。所以这是军法。不是你想不冲就不冲的。古代对于逃跑的士兵都是当场杀死的。

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论那个年代。军中都有严格的赏罚制度。如图所示秦朝的二十级军功制度。每一级别授田。住宅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一旦你立了功。就可以彻底的改变命运。古代的官爵还是可以世袭的。对于大多数的平民来说改变命运的途径比较单一。文的不行就只有武的了。谁会放弃一个改变自己甚至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会呢?看过大秦帝国的应该知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店小二都想上战场杀敌。领军功翻身做主。活着回来的都是按你上战场杀敌多少。俘虏多少。俘虏敌军官职大小给你加官进爵。死去的士兵给家人经济补贴。或者免税负。在这样的机会与荣耀面前能不心动吗?

3,爱国情操。不管古代人现代人都有爱国情操的。当自己的国家受到外国侵略。侮辱时肯定是要奋起反抗的。为了防止被侵略。甚至亡国而发起的战争。每个士兵都怀着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祖国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即便是明知是一死还是要往前冲的。关系国家存亡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勇士。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就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言。

我是投资观。关注我了解更多看法。

其他观点:

第一。梯子不对。历史上真正的攻城战并不是这样的。没哪个将领傻缺到让士兵们拿修路灯的梯子去攻城。云梯确实是攻城时最主要的工具。但是真心不长成影视剧里那样。它是一种非常有设计感的技术装备。影视剧里那种梯子用来修路灯还差不多。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就是修路灯基本也不用那种梯子了。

第二。攻城的方式也不对。影视剧中两排士兵抬着一把直直的竹木梯组成一个方阵。无数个这样的方阵就对着城墙发起了冲锋。他们冲到城下搭上梯子就开始爬。最神奇的是居然真的就爬上去了…… 也许在西周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攻城。从春秋开始还有人这么搭着个普通的梯子就想攻城。基本可以鉴定为脑残了。

其实。在在攻城作战中用的都是这种吕公车。士兵们在塔楼上准备好。下边的士兵将吕公车推到城墙旁边。塔楼上的士兵直接跳到城墙上。根本不需要一步一步苦逼的往上爬。

再者。还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认为第一波或者说第一梯队的士兵就是送死的。其实不然。不论哪个国家的军队。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兵。这些人都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可以对敌方队伍进行强有力的冲击。然后后续部队补充过来。第一梯队完成任务就可以撤出了。这些都是军队里的精华。将领们肯定不会让他们就这么报销了。如果让新兵蛋子去做领头军的话。队伍一下子就被冲击垮了。根本形成不了战斗力。

所以。并不是所有士兵都有资格第一个冲上战场。非身经百战的老兵不可。而且在以后的论功行赏中。第一批冲上去的士兵可以获得的奖赏也是极其丰厚的。很多普通士兵靠这个机会一战成名。得到将领赏识获得升迁。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17

    士兵,城墙,守方,古代,野战,都是,城池,都有,梯子,野战军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攻城时,第一批登城墙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仍然要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3:17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不要被现代影视剧误导。古代攻城容易守城难。在大多情况下。攻打城池并不比野战危险。古代州、县城池。被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