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第一。江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所谓的江南大营。指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的绿营兵在南京郊外的孝陵卫设立的一座清兵大营。起初有一万人。后来增加到了十多万。设立大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南京城内的太平军不能继续向东进攻苏杭地区。将太平天国的势力堵截在南京一线。
第二。太平军为什么不拔掉江南大营?
不是不想拔掉。而是拔不掉。江南大营就是南京城外。对太平天国的威胁非常大。这座大营设立后。太平军就想过立刻拔掉它。但是太平军始终打不下江南大营。后来就放弃了围攻计划。转而开始策划北伐和西征的方案。对江南大营采取守势。
第三。太平军为什么打不下江南大营?
第四。为什么要西征和北伐?
太平军北伐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将清军的包围南京的兵力吸引走。减轻南京的压力;二是以精兵搏一把。万一成功了呢?至于西征的目地则很明确。第一也是吸引清军西调。减轻南京的压力。第二是扩张地盘。有地盘才有兵力和财政收入。才能缩小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实力差距。第三是为了控制长江中游。巩固长江下游。
因为自古以来。北方王朝想要灭掉建都在南京的政府。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顺长江东下。一举攻破金陵城。历史上的江南王朝里面。坚守最久的是南宋。其次是东晋。这两个南方政权的战略就是以襄阳为中脊。以江汉为缓冲。串联东吴和西蜀。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让北方政权无处可击。
太平天国当时实力偏弱。虽然号称有五十万之众。但实际上能打的人。估计不超过十万。这些人如果不西征。傻不愣登的待着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怕是死的快。而只要西征。纵然力量有限。可能打不到襄阳。但只要能打到武昌或者安庆。再收复淮南地区。先达到三国时期东吴或者南北朝时期南陈政权的程度。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第五。太平军不怕江南大营威胁南京吗?
一开始还真的很怕。毕竟敌人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而且江南大营还主动攻打过南京城。让洪秀全和杨秀清感到非常不安。
到了后来就不怕了。为啥呢?因为杨秀清发现所谓的江南大营完全就是一群垃圾。长江北面的江北大营比江南大营更垃圾。
具体垃圾到什么程度了呢?可以用著名民间哲学家窃格瓦拉的一句话来形容: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南京城内有个马寿龄的文人不相信粤匪能成功。就留在城内期盼着王师(清军)能杀回来。当江南大营攻城时。马寿龄以为胜利在望了。结果等太平军打退了清军的几次进攻后。清军就再也没来了。(太平军也没有主动杀出去)于是。太平军和城外的江南大营开始对耗。这就让城内盼王师归来的马寿龄非常苦闷了。
他是左等也不来。右等还不来。后来这位清朝粉铁实在是等不下去了。就找了个机会溜出了城。逃进了城外的江南大营。这一进大营。马寿龄算是开了眼界了。
原来。江南大营中除了个别比较精锐的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力之外。其余的部队基本上就是在玩养生。官兵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十七件事:盖房子、栽花、种树、叠石头、养鸟、养狗、编篱笆、搭棚子、抽鸦片、听小曲、买玉石、买字画、赌博、下棋、装病、搞基。做买卖。并且这些还都是比较老实的士兵的日常工作。某些品行恶劣的兵。更是堪称十毒俱全。像什么杀人放火、抢劫、内讧、抢军火库等等。这些放在以前要掉脑袋的事。江南大营的兵也全都干了。
看到江南大营士兵的日常生活。让马寿龄这个铁杆清粉都忍不住了。于是在私下里。他偷偷的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翻羡贼人法令严、手乍持枪头已悬”。意思就是说。这帮朝廷的官军还不如太平军那帮土匪。官军比土匪还要土匪。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江南大营的资料。主要是马寿龄的个人记载。而他是没有到过江北大营的。那么。江北大营如何呢?根据琦善写给朝廷的奏疏。他认为应该把太平军引到江南大营方面。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由此来看。江北比江南还要烂……
总的来说。太平军不打江南大营而西征。在选择上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平军在西征前没有足够的兵力攻破江南大营。与其在南京跟江南大营死磕。还不如选择西征。扩充领土、兵马和财源。等到西征之后。太平军的实力扩充了几倍。再回过头来打江南大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江南大营对太平军来说。短时间内也不是最大的威胁。因为江南大营是陆军。而破南京需要水师。相比之下。太平军更怕曾国藩的湘军。一是湘军的战斗力比江南大营的鱼腩部队强。二是湘军有水师。对太平军是很大的威胁。
至于说西征到底对不对。从结果来说。太平军的西征很成功。后来太平天国的失利。主要是内讧造成的。跟西征没有关系。而北伐嘛。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太平军选择北伐是臭招。但是让太平军这种后勤极烂的部队来说。如果大举北伐估计死的更惨。
其他观点:
你不能孤立的看江南大营。
咸丰三年(1853年)。钦差大臣向荣领兵一万人。在南京城东孝陵卫驻扎。称江南大营。琦善领兵一万人在扬州城外驻扎。称江北大营。
当时太平军可战之兵大约有20万。看着对江南、江北大营具有绝对优势。但大家别忘了当时清政府拥有的兵力在90万左右。并且掌握着中国绝大多数的财政收入。
清政府一直在给江南、江北大营输血。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比如浙江当时仍未遭兵燹。属于“全善之区”。每月接济江南大营军饷便达六万两之多。
江北大营为了筹措围攻“天京”的军费。满清政府决定除了在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的基础上征收的土地税“亩捐”之外。再对米行商贾以“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的方式。推行捐厘之法。
而且江南江北大营也一直得到兵力的补充与加强。最高峰时都达到了十万人。
用星际游戏做比喻。别人在你家基地门口修了碉堡。架好坦克了。你肯定想打掉他们。但对方的兵力开始不断过来加强这个碉堡。于是你就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是立刻用手头的现有兵A过去呢?还是去开分矿。去偷对方基地。同时在家里攒兵呢?
显然。太平天国选择了后一种战略。
其实太平军的北伐。其实就等于去偷清政府的老巢去了。目的是分散清政府的兵力。消耗清政府的财力。
而太平军的西征。则是奔着江南的富庶之地。也就是开分矿去了。最终。太平军控制了安庆、武汉、九江等重镇。保证了太平天国的钱粮供应。
说到底。打仗光有兵不行。还得有钱粮。没钱没粮是打不了仗的。
再看北伐和西征的兵力。北伐用了两万人。西征用了不到三万人。如果不去北伐西征。凭着这不到五万人。就一定能啃下江南、江北两万多人坚守。而且不断得到补充的大营吗?
还有。北伐和西征虽然分散了太平军的兵力。但也调动了远比太平军多得多的清军兵力啊。如果没有北伐和西征。那这些兵力肯定是要补充到江南、江北大营的。到时候南京方面的军事压力只会更大!
其实说到底。历史不是选择题。你选A错了。不等于选B正确。
北伐和西征失败了。但如果不北伐和西征。不等于江南、江北大营就能拿下。还有可能兵力全消耗在攻坚战中。太平天国可能覆灭的更早……
从历史上看。其实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才有足够的力量。去攻破向荣的江南大营。
其他观点:
以当时形势而言。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直接打江南大营。等于自杀
当时的太平军直接猛攻江南、江北大营。结果会如何?
洪秀全、杨秀清表示:这一集。我们看过了!
江南大营里驻着的这帮人。洪秀全、杨秀清都很熟悉。自打金田起义开始。这帮人就和太平军耗上了。而且。他们经常一言不合就耗上几个月!
大致的规律是:谁想硬攻对方。谁倒霉吃亏;最后。双方耗到最后。太平军没饭吃了。“转移”。
说实话。耗了这么多次。能弄死对方。早就弄死了!
现在的情况。会比永安时好一些吗?
我们看当时天京周边双方的兵力对比。
太平军入天京时据说有50万之众。但其实多是随军家属。真正能战之兵不过10来万。
而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合计35000多人。
双方兵力对比为3:1左右。
而双方都是从广西大山里爬出来的队伍。对于扎营“选址”都很在行。一旦别人扎下营来。你是很难搞过人家的。
所以。至少可以说:短期内。太平军很难直接击破江南、江北大营。
对太平军来说。短期打不下。就足够致命了!
太平天国总共就只有3座城。而江南、江北大营能得到大清举国之力的支持呀!事实上。太平军北伐前。江南、江北大营兵力增强的速度非常快!
所以。直接进攻。打不下!耗下去。前途很明确:太平军耗得灯枯油尽。或者团灭。或者继续“转移”。
没得选:粮食危机
而且。如果耗着。太平军比以前更不经耗!
洪秀全带了50万人来呀!这50万人。能不能打仗先不说。都得吃饭呀!
当年7月。天京就闹了粮食危机。洪秀全被迫让妇女出城割麦。缩减口粮!
所以。太平军没得选择!
如果不能迅速控制部分产粮区。缓解粮食危机。那么。天京城很可能等不到击破江南、江北大营的那一天!
“神的启示”:避实击虚。
怎么破局?
洪秀全表示。他得到了上天的指示:让这些清妖在这里沉湎、消磨!我们的精兵在北方。如果我们去打他们。这些妖魔就会把妖气吹遍北方!到时候。我们再来包围他们。全歼他们!
洪天王这波装神弄鬼虽然很假。但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不理他们。放他们在这里(反正去打也打不过)。我们去打敌人空虚的地方!
这样。敌人就会被分散。到时候。我们再回头来打他们!
太平军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避实击虚。靠的就是运动战。怎么能在这里耗着呢?
把地图拉大一点。当时离天京远一点的地方。确实非常非常空虚!
攻取这些地方。代价不大、难度不大。而且。可以扩充地盘、粮草、兵源!
当然。湘军的崛起。是一个出乎太平天国高层意料的事情。若非湘军的强势崛起。太平军1854或1855年即可能全据长江。
而同时。这样的进军。可以迫使敌人停止对江南、江北大营的支援。甚至可以迫使清军从江南、江北大营抽调兵力。削弱江南、江北大营。
效果虽好。颇有遗憾。
洪秀全、杨秀清先北伐、西征。再回头打江南、江北大营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通过西征。太平军夺取了湖北、江西、安徽大片领地。获得了极大的兵源、物资。壮大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同时。在北伐、西征中。大清为防御。不断从江南、江北大营抽调兵力。
1856年。当太平军抽调兵力。决心打破江北、江南大营时。两营的兵力已经非常薄弱。
石达开、秦日纲等人集中兵力。一举大破江北、江南大营。基本取得了胜利。
遗憾的是:由于天京事变的爆发。太平军没有趁胜追击。致使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
总的来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不顿兵天京与周边清军僵持。而是避实击虚、趁势发展。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太平天国在随后一段时间。实力得到了飞速发展。与这个决策是分不开的。
虽然在具体操作上不乏瑕疵。(比如北伐。虽然北伐确实起到了牵制、分散敌军的效果。但全军覆没的代价实在太大!)但由于大方向正确。太平天国还是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刻。
当然。天京事变。太平天国领导层惨烈的内讧。使这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281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平军,江南,大营,太平天国,江北,兵力,南京,西征,清军,天京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而去北伐、西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第一。江南大营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所谓的江南大营。指的是太平军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的绿营兵在南京郊外的孝陵卫设立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