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
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50。为什么不是我呢?就默默地将编号改成了250+网名的格式。心里思忖着只要我不说。静悄悄地也就过去了。
没想到群里不一会儿却因这个250热闹了起来。有人建议说怎么没有避开这个数字。有人建议换成2500。或换成25000……
250。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怎样的不堪或不吉利?我很好奇。百度了下:
原来“二百五”是指说话做事傻里傻气。莽撞。好出洋相的人。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憨包一个。
憨就憨吧。也没什么。看来我这250心里。“二百五”是当定了。
这么多数字。为什么只有二百五成了骂人的代名词?虽然有书君觉得名字只是一个代名词。当当250也没什么。心中还是有疑惑的。
为此有书君追本溯源。想一探真相。当得知其来历后。再也不愿当250了。
为什么呢。且看两个故事:
一、瓜分黄金250两的历史渊源: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六国帅印的苏秦竟然被人暗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铁定的军事纪律。谁有这样的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让齐王大怒。
为了替苏秦报仇。他让人割下苏秦的头。挂在城门上。并贴了悬赏广告。说苏秦是内奸。杀得好。为了惩奸扬忠。决定悬赏千两黄金。望杀人英雄前来领赏。
告示一贴出。就有四个人来邀功。坚持说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问千两黄金他们怎么分。他们说每人250。这下齐王火了。怒喝:“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砍了”。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在科举时代。有一考试多年的秀才。从十七八岁开始科考。考到结了婚。考到生了孩子。考到有了两个孩子。
当一个孩子五六岁。另一个孩子七八岁时。还是没考上举人。心想不能误了孩子。家中又不是太宽裕。于是决定不考了。自己教孩子。
他给他的这两个孩子大的取名叫成事。小的取名叫败事。
有一天。他要出门了。于是给两个孩子布置了作业。要求成事写300遍。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发现成事只完成了250。而败事也完成了250。于是感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后来发展到现在。当一个人做事不能恰如其分。还带来坏影响时。就会说他是一个“二百五”。因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来这个“二百五”当不得。有书君再大度。也不能拿自己名声说事。于是在群里郑重申明:我不是250。我是2500。
后来细思极恐。还是觉得不妙。于是向助教申请退出进阶班群。留了一级到了基础班。重新分号时没想到是150。群里不足200人。看着这个150。有书君哑然失笑。还好。总比“二百五”好多了!
这个250。虽是一个代号。能避就避吧。免得带来心理阴影。
不是有个心里暗示效应么。如果久而久之真成了“二百五”。那就真成了罪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其他观点:
二百五指的是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好出洋相的人都有可能获此“殊荣”。从这点来看。二百五虽不是什么褒义词。但贬义的成分不算太重。
二百五的历史并不悠久。《说文》、《尔雅》、《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等全都无载。《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也很简略。不知出处。
而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各自有各自的趣味性。
战国苏秦的故事
所谓树大招风。苏秦在齐国活动的时候。遭遇刺客袭击。重伤而亡。
明目张胆在齐国杀人。这是对齐国的蔑视。齐王很生气。但他却没有下令捉拿凶手。而是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挂在城门口。张榜公示苏秦是内奸。死有余辜。齐王要奖励出手的义士千金。
告示一出。很快就有四人来领赏。四人都一口咬定苏秦就是自己杀的。于是他们被带到齐王面前。齐王问他们千两黄金怎么分。四人还高兴得回答四人平分。每人二百五。
齐王毛了。怒喝道:“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被用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可是始终不曾中举。最后终于放弃了。开始培养下一代。
老秀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成事。小儿子叫败事。老秀才此后的主要事务就是教他们。指望他们能够考上。
一天。秀才要出门。吩咐大儿子写三百个。小儿子写二百个。结果秀才回来之后一问。发现两个儿子都只写了二百五十个。于是感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银两的故事
据说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后来人们也把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其他观点:
有书君有一次去商场买东西。看到收银员为一位四十岁左右的顾客打好小票。装好物品。说了句:“二百五。”
那位顾客把装好的东西往收银员身上一扔。气势汹汹地说:“我来这儿是消费的。不是找气受的。谁二百五。你才百五呢!”
收银员冏得满脸通红。嗫嚅着说:“我。我只是报出了你买东西的价钱。生这么大气。干嘛!”
“报价钱?分明骂人嘛!这东西我不要了!”顾客说完。扬长而去。
有书君觉得好奇怪。就因为一句二百五。精心挑选的东西都不要了。怒怼收银员。失了风度不说。还装了一肚子气回去。
这是怎么回事。二百五果真是骂人吗?带着满腹孤疑。我查了一下词典:
二百五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或是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
原来如此。怪不得那位顾客勃然大怒。二百五分明是一个数字。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有书君问了问单位几位老同事。他们分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老张是个历史通。他说这个250和一个历史故事有关:
01、瓜分千金黄铜的历史故事
话说战国时期有个叫苏秦的。是个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这个说客可了不得。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四海游说。佩上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相印。
那可是八面威风。闻名于列国。但也与许多人结下了“梁子”。那些人在暗中使坏。有一天。他在齐国被仇人杀害了。
齐王怒气冲冲。非要找出凶手替苏秦报仇雪恨。可凶手也不是吃素的。没那么好找到。于是齐王心生一计。
把苏秦尸体车裂于市。并命令官员们到处张贴榜文:“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的人是功臣。奖黄铜千斤。望来领赏。”
榜文贴出不久。4个愣头青自荐称苏秦是自己杀的。齐王一看便知4人是冲着黄铜来的。就说:“冒充可是欺君死罪。”
4个人一口咬定是自己亲手干的。说完还描述起细节来。
齐王说:“那一千斤黄铜给谁呢?”4个人商量了一会儿:“大王。这1000斤黄铜。我们可以四个人平分呀!”
齐王说:“那好吧。那这1000斤黄铜。平均分成四份。你们一人得多少呀?”四人异口同声道:“一人二百五。”
齐王厉声大喝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老张绘声绘色说完历史故事。还不忘作了一番点评:这四个人做事不计后果。连状况都没搞清。没有杀人也自称杀了人。冒充替天行道的好汉。自投罗网。丢了卿卿性命!
这不是傻子吗?这历史故事流传至今。二百五也就成了傻子的代名词了!
02、推牌九抓毙十的说法
平叔是个乐天派。好玩一手牌九。他接着老张的话茬说:“老张。你的故事不无道理。但是我从别处听说了另外一种说法。250和牌九里的毙十相关。”
玩牌九时。每人抓两张牌。组合成九则是大牌会赢。如果组合为10。就是“毙十”了。属于最小的牌了。四和六合成“毙十”。四在牌九里是“二板”。六在牌九里是“幺五”。两张牌合称“二板五”。
这“二板五”在乡下农村普通话不标准。说秃噜了就成了“二百五”。
这推牌九每次都推到毙十。那可不是输定了吗?输了钱还帮别人数钱呢。这不是傻不拉几的二百五么?
阿香是个爱看书的女文艺青年。她莞尔一笑说:“平叔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我在书上也看到一个关于二百五的传说。我觉得比较有说服力哦。且听我娓娓道来。”
03、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穷酸秀才。晚年喜得贵子。而且是两个儿子。秀才好卖弄学问。又觉得一生成败已定。给两个儿子取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一天。秀才外出。给两儿子布置了写字的作业。大儿子成事写三百。小儿子败事写二百。并嘱咐妻子在家督促两儿子写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询问二子功课写得如何。妻子说道:“两个孩子都写了。不过成事没写到300。败事超过了200。都写了250。”
秀才摇摇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啊!”
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二百五就指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这是斥责办事拙劣。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谁愿意担这恶名呀。二百五可不成了骂人的话了吗?
小李是单位财务人员。他推推眼镜说:“阿香的故事文绉绉的。都讲起二百五的成语故事来了。我听说二百五的来历跟钱有关哦。大家且听我说。”
04、半疯和半吊子的故事
古代每500两银子为一封。250两银子可不就为半封吗?人们通过谐音。骂人“半疯”。嘿嘿。就说成“二百五”了。半疯不傻的可不就是骂人吗?
我还听说。古代铜钱外圆内方。中间有个方孔。用绳子串起来。便于计算与携带。1000文钱为一吊。500文钱为半吊。250半吊的一半。不成吊。也就有不成调。不着调的意思。
那么二百五就成了不着调。智商低。憨傻。缺心眼或行为鲁莽的人。久而久之。骂人缺心眼。傻冒就直呼“二百五”啦!
听了四位同事。五个有关二百五的来历。觉得每一个都有一定的说服力。
怪不得工资表上。食品价位上。服装店衣服价格。所有的都不会标上250这个数。原来也都是忌讳。避免人看了心里不好受。
看来以后还是离250这个数字远一点。能避则避。免得造成心理暗示。成了傻头傻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那就真是二百五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72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苏秦,二百五,的人,秀才,齐王,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成了,是个,成事
没想到大家都对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前不久报名学习。老师给每个人编了号。我看了看。我是250号。刚开始看到这数字。心想怎么这么巧?后来一想总要有一个人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