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代营州枊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安禄山在对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以一身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控制了经济文化素称发达的河北和河东地区。他不断招兵买马。积聚钱粮。奏请提升许多胡人为大将。延请不得志的汉族地主做幕僚。
天宝十二年(755年)冬。安禄山利用唐中央兵力空虚。宰相杨国忠为人民痛恨的机会。从范阳起兵反叛。带领所部由同罗,奚,契丹和室韦人组成的军队共十五万人南下。欲推翻唐的统治。
安禄山的军队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很快就渡过黄河。进到洛阳附近。唐玄宗命封常清前往洛阳募兵抵御。又在长安募集市井子弟和无业游徒。与原有少量唐军共五万人。由高仙芝带领。屯驻陕州。这些人没受过军事训练。在武牢关和洛阳城下接连打败仗。
唐玄宗杀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哥舒翰为统帅。后仍败。丢潼关。长安震动。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人民纷纷反抗。叛军遭受挫折。内部矛盾加深。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唐军集中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西域的军队。又借回纥兵。夺回了长安和洛阳。直到宝应二年(763年)。安史之乱才被平息。
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是因为唐王朝承平日久。唐玄宗宠信杨国忠,杨贵妃兄妹。不理朝政。唐诗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加上唐王朝疏于防范等。致使安禄山坐大。终于酿成历经八年的安史之乱。
其他观点:
主要是唐玄宗的三个失误导致的结果。
失误一、“强枝弱干”政策导致唐朝边防军战斗力剽悍。内地和中央的防务形同虚设。
众所周知。唐玄宗在府兵制破产后。为了抵御外患。便想出了募兵制。而为了更好的强化募兵制。他又搞出了“天宝十节度”。
当时。十大节度使本来就有兵有权有钱。节度使麾下的募兵战斗力本来就比没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内地驻军要强。而唐玄宗还生怕节度使的权力不够大。在边疆搞不定外患。又拼命的给节度使们从内地调兵员过去。这完全就是火上浇油。糊涂到了家。
唐朝边塞诗人高适曾经写过一首八言绝句诗。把唐玄宗强枝弱干政策描写的清清楚楚。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
失误二、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兵力。
三镇节度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说。安禄山造反。任何一个节度使都不是他的对手。
如果说。唐玄宗只让安禄山管一个藩镇。其它两个藩镇分别交给另外两个人。就是借十个豹子胆。安禄山也不敢谋反。因为就算安禄山敢造反。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敢反。毕竟道理摆在那里:一个藩镇造反。周围两个藩镇必然要出兵平叛。等中央军赶到时。安禄山就完蛋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唐玄宗给了安禄山一个足以造反的资本。让他掌握了河北、辽东和山西的兵马。
失误三、唐玄宗近乎于白痴的微操作犹如神助攻一样。帮助了安禄山。
唐玄宗有哪些“神助攻”呢?细数一下。
①: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怀疑是有人恶意造谣。并且唐玄宗反复强调。说安禄山是他的干儿子。不可能会他的造反。正是唐玄宗的犹豫。使得唐军错过了整顿部队反击的最佳时间。尤其是抽调最精锐的河西军东进。
②:安史叛军杀过黄河后。唐玄宗紧急任命回朝述职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到洛阳平叛。
封、高二人都是盛唐名将。唐玄宗调他们去平叛。理论上是非常合理的。但问题是。玄宗早先错过了调兵遣将的最佳时机。因此封常清和高仙芝实际上都是光杆司令出征。平叛士兵都是现招的。基本没有战斗力。
这个时候。封常清和高仙芝吃败仗是在所难免的。唐玄宗必须要给予他们信任才行。然而唐玄宗却并没有这么做。他在洛阳失守之后。杀掉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这使得唐军临战前就折损了大将。士气就先崩溃了。
封、高二人被杀后。安禄山在洛阳简直要笑死了。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昏招都能干。唐玄宗确实是老糊涂了。为了鼓舞士气。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与唐朝分庭抗礼。
安禄山称帝的那天。是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距他造反的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仅仅才过去了40多天。
③:听说安禄山居然称帝了。唐玄宗的气的要死。表示自己要亲征。要亲手宰了安禄山那个胡种。可玄宗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敢真去。所以就让人暗中请当时在长安闲居。腿脚不太好的哥舒翰上前线。而哥叔翰根本不想去。他是被杨国忠的嘴炮反复轰炸。脸上挂不住了。才勉为其难答应的。
去之前。哥舒翰提了要求。说前线的事情由他说了算。朝廷不能干预。玄宗为了让哥舒翰尽快出征。当时就答应了。然而真当哥舒翰去了之后。唐玄宗反悔了。他是左一道圣旨。右一道圣旨。反复催促本来就信心不足的哥舒翰出战。后来唐军在灵宝惨败。固然哥舒翰要负主要责任。但唐玄宗的锅也只能让他自己背。
④:弃长安而走。助长了叛军的气焰。暗助安史叛军的威名达到了顶点。但从后来唐肃宗指挥河朔藩镇精锐和回纥军反击来看。安史叛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并非是不可战胜的。
所以说。正是因为唐玄宗的几次瞎指挥导致了唐军前期莫名其妙的几次惨败。才给人一种安史叛军十分彪悍的印象。而实际上。叛军并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强悍。
其他观点: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这一年。安禄山统领十五万大军在范阳起兵。他的强悍更多的表现在范阳到洛阳这条漫长的战线上。
安禄山起兵之初的强悍。的确让大唐王朝大跌眼镜。
他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之时。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放在心中。七天之后。唐玄宗才下令在洛阳前沿一带构筑防线。
第一道防线: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镇守统兵陈留
第二道防线:封常青前去洛阳募军六万。统兵镇守洛阳
第三道防线:高仙芝为统军副帅。统领五万大军前去镇守陕郡
这也意味着。唐军所谓的三道防线并不牢固。几近都是临时拼凑的大军。根本没有实力和安禄山的大军真正抗衡。
除了这三条正面防线。唐玄宗还下令在朔方、河东两地再度构筑防线: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统领军队镇守九原
羽林将军王承业统领军队镇守太原
金吾将军程千里统领军队镇守潞州
而唐王朝在后期之所以能够顺利反扑安史之乱。也正是因为河东、朔方这两块战略要地。
安禄山的十五万大军迅速南下猛扑洛阳一带的军事防线。陈留、洛阳、陕郡的军事力量接连被破。燕北军团直扑潼关。
潼关以前的燕北军团是最为风光的一段时间。也是战斗力最为彪悍的一段时间。只不过安禄山大军战斗力的彪悍并非真正的彪悍。而是因为反叛的速度够快。也够猛烈。
安禄山所统领的燕北军团。大唐王朝的大军几乎都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顺利击垮。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反抗。而是没有时间进行正面的对抗战役。
安禄山大军在被困于潼关之后。因为他所统领的燕北军团长驱直入。后方大本营很快就受到了威胁。
颜真卿、颜杲卿两人迅速在堂邑、平原郡两地建立反抗势力。就连清河郡一地也加入了反抗。安禄山只能调集大军反扑后方战后。防止自己的大本营范阳和洛阳两地被强行切割。这对于他而言无疑极为致命。
这段时间。安禄山的大军并没有顺利攻破潼关。十几万大军都被阻挡于潼关之外。
潼关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想要攻破这里颇为艰难。
总而言之。安禄山的大军之多一之所以能够在范阳---洛阳这条战线上疯狂横扫。几乎有如犁庭扫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行军速度足够快。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应速度也足够缓慢。给与了安禄山挺兵急进的良好机会。
唐玄宗的表现。可谓是安史之乱初期最大的败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282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玄宗,安禄山,洛阳,潼关,节度使,叛军,天宝,安史之乱,大军,长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安禄山的大军为何如此强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代营州枊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安禄山在对东北各族的战争中。立下军功。受到唐玄宗的重视。以一身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