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贵重?代表着什么样身份地位?
原创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贵重?代表着什么样身份地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翎】清代官员冠饰之一。用禽翎毛制成。插在礼冠上。垂于冠后。用来装饰和区别官员品级。以孔雀翎制成者叫“花翎”。五品以上官员佩戴。花翎分为单眼、双眼、三眼。多者为贵。一般戴单眼花翎。大臣蒙特恩者可赏戴双眼花翎。宗臣如亲王、贝勒等方可戴三眼花翎。以鹖羽制成者染作蓝色。叫“蓝翎”。六品以下官员佩戴。清中叶以前。戴翎是对有功勋者或蒙特恩者的一种赏赐。后来才逐渐成为文武官员普遍的冠饰。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关于题主所说的三眼花翎。源自于清朝特有的恩赏制度当中的顶戴花翎。而关于其究竟有多贵重的话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又有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一、顶戴花翎误区解析

在大众眼中。随着清宫剧的热播。很多朋友误以为顶戴花翎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顶戴即花翎。花翎同顶戴。严格意义上讲二者只存在表面上为一体。实际上是可分割且性质和用途明显不同的两部分。

所谓的顶戴即指清代官员头顶所戴的官帽帽顶。其中又分为个部分:官帽和顶珠。清代的官帽根据季节的不同又分为凉帽(即夏帽)和暖帽(即冬帽)。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无帽檐且形似喇叭斗笠状的即为夏帽。周圈辅以白色为主的罗绸。上覆红色樱穗。而冬帽相较夏帽。除了多了帽檐之外。在颜色和材料上也以黑色缎布为主。上覆红色樱穗(较夏帽更为密集)。

暖帽(冬帽)

不论夏帽冬帽。在帽顶最上方都有一颗顶珠。根据官员所居品阶的高低。顶珠所用材料及颜色也不尽相同。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及《清史稿》等史料所载。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朝冠顶珠所用材质分别为:红宝石、镂花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石、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镂花阳文。充分体现了明晰且严格的等级关系。

而花翎。指的就是安装在顶珠下方翎管(多由白玉或翡翠制成)中的装饰物之一。根据材质和用途的不同。翎枝分为了花翎和蓝翎。花翎即孔雀翎。蓝翎即鹖羽翎。蓝翎适用于官居六品及以下的宫廷或王府侍卫以及一些有功勋的低级将官。比如我们熟知的蓝翎侍卫之名即来源于此。

清代官员各品级对应补服与顶珠汇总表

二、昭品秩明威德的清代花翎发展及演变

1、清初规定:仅限拥有爵位者可有机会佩戴

花翎根据其上所饰眼状圆纹多寡分为单眼、二眼、三眼(数量越多越尊贵)。而根据清初所定规制。即使品阶如一品大员如果没有尊贵的满洲旗籍或爵位。也是没有佩戴花翎资格的。按例。贝子、固伦额附等皇室宗亲。有资格戴三眼花翎;受封辅国公、镇国公或和硕额附(庶出公主之夫)者。拥有佩戴二眼花翎资格;单眼花翎虽然准入条件不高。但也需两大硬性条件加持:1、五品以上且担任内大臣、护军前锋二营统领或参领之职;2、所属旗籍必须是满洲上三旗(意味着下五旗和蒙古汉军八旗均无权)。这便意味着。无爵位无尊贵旗籍者是无权享有花翎佩戴权的。

当然。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在规定当中。明确说明即使符合上述三类身份及地位者。也只是“有资格”佩戴花翎。要想真正拿到佩戴权。还得参加骑射两项考核。通过后方可佩戴。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彰显“马上得天下”的不忘本心。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取得殊荣者实至名归避免非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还是为皇室宗亲谋福利。对于其余百官来说。虽垂涎欲滴但聊胜于无。

双眼花翎

2、施琅宁弃侯爵求花翎。康熙乾隆屡破例

正因为特赏花翎的来之不易。所以使许多未获资格者分外羡慕与眼红。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因平台有功。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被康熙赐以靖海侯爵位且世袭罔替。而施琅却当即力辞侯爵。“乞得如内大臣得赐花翎”(此前施琅已被封为内大臣。但由于旗籍仅为汉军镶黄旗所以无权佩戴花翎)。宁愿拒封侯爵来求得一枝花翎。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众王公贵族的反对。但因念其之功。康熙还是破例赐予单眼花翎。而且也令施琅毋辞侯爵。

康熙的开创先例。给予其孙乾隆很好的灵感。在他在位期间。一方面宣布将祖父所开特例变为常例。即除了身份贵重的王公贵族。对国家建有大功的大臣亦可获佩戴花翎的殊荣。而且无需进行宗亲内部的骑射考核。另一方面乾隆也将清初无需佩戴花翎的享有高级爵位(亲王、郡王、贝勒)者。在兼任内大臣的同时亦可佩戴最高级的三眼花翎。

施琅雕像

即使乾隆将范围扩大了不止一倍。而且无需通过考核。但在具体的恩赏颁谕中。还是慎之又慎的。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因征缅有功。首赐三眼花翎于富察.傅恒。一直到晚清同治帝师徐桐。能得三眼花翎者(除亲贵外的大臣)仅有七名。而双眼花翎也不过二十余人。由此可见即使准入范围扩大。要想得到如此恩宠依旧很难。

3、道光以后的花翎颁赏。名存实亡

到了道光朝之后。花翎恩赏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使之前的初衷变了味。有人因造玉牒而得赏。有人因营修皇陵而获封殊荣。更有甚者。到咸丰同治期间。因国库空虚。竟然出现了如同以往捐官一样的捐翎。广东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因捐十几万两白银而得赐单眼花翎。一时风光无二。

通过黄金白银就可以获得花翎。一时间众富商纷纷效仿。此时的花翎制度已然背离原有目的。名存实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有清一代。未有通过捐翎而受封三眼及双眼花翎的记录。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傅恒画像(当时还是双眼花翎)

小结:

花翎制度贯穿于清朝始终。从一开始作为彰显尊贵身份的标志。到改革为表彰建有大功者。乃至最终的无限制准入背离初衷。其产生与发展的变换皆与清朝经济、社会、吏治等方面息息相关。而能得赏三眼花翎者。除却本身位贵爵显之外。大臣受赏者的所建功勋亦为世人所折服。即便如权倾一时的纳兰明珠、和珅等人也未能有此殊荣。而且在晚清时代。其也未遭受同单眼花翎一样泛滥成灾的厄运。实乃幸事。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名资深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各位!

其他观点:

谢谢邀请: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清朝的官员戴的帽子上插着花翎。也叫顶戴花翎。它是从明朝传承下来的服饰。花翎是清朝官员的冠饰。也就是在帽子的顶珠下有很短的翎管。用来安插翎羽。它分为花翎和蓝翎。有一眼、双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地位就越高。花翎在清朝是地位、权贵的象征。

 

多尔衮领清兵入关之后。建立了满清王朝。在顺治、康熙、雍正这三个朝代中。很奇怪这期间。三眼花翎没有授予任何人。

而从乾隆执政开始。到光绪。共有7个人被赏赐了三眼花翎。

这7人是谁。凭什么能获得三眼花翎。有多大的功劳?

第一位傅恒: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将才。文武双全。精通兵法。其先祖从努尔哈赤起兵时就跟随。家族三朝都名声显赫 。他从蓝翎侍卫开始仅用三年时间就升任户部右侍郎。随后任山西巡抚、入军机处。乾隆十一年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金川和小金川的土司发生战争。乾隆派兵前去镇压屡屡受挫。主帅被处死。乾隆十三年傅恒自荐参赞军务。任川陕总督。随后傅恒领兵起行。乾隆亲自设宴饯行。并加军功三级。傅恒入川后采用诸葛兵法。攻克金川土城。土司投降。平定了长达二年的叛乱。

后平定准格尔内乱。督师出兵缅甸。凯旋而归。因病去世。乾隆按按宗室厚葬。赐谥号“文忠”。

第二位福康安:傅恒的儿子。福德安将门之后。才华横溢、精通兵法。曾任两广总督。在尼泊尔廊尔喀入侵西藏时。乾隆下诏封其为将军。入藏征讨廊尔喀。驱除外寇。廊尔喀投降。

第三位是和琳:(和珅的弟弟)。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四川总督。曾随福康安征讨廊尔喀。后镇压白莲教起义。

第四位长龄:历经三朝。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云贵总督、伊犁将军。先后参与平定甘肃、新疆、台湾、廓尔喀的叛乱。嘉庆六年。长龄领兵平定张格尔的叛乱。活捉张格尔。

第五位禧恩:历任镇国将军、吏部尚书。平定内乱剿灭赵金龙、赵仔青、连山瑶等匪患。

第六位徐桐。同治皇帝老师。历任太常寺卿、左部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第七位李鸿章:历任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

洋务运动领袖。组建北洋水师。

三眼花翎在清朝是皇帝最高的奖赏。也是象征着最高的荣誉。能得到这样的奖赏一定是为朝廷做出巨大贡献的。得到皇帝认可的人。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5:23

    花翎,乾隆,顶珠,大臣,单眼,官员,侯爵,清朝,总督,康熙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5: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贵重?代表着什么样身份地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45:23

    【翎】清代官员冠饰之一。用禽翎毛制成。插在礼冠上。垂于冠后。用来装饰和区别官员品级。以孔雀翎制成者叫“花翎”。五品以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