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原创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好文

热门回答:

一辆汽车五个轮胎。影响行使么?当然不影响。

明朝施行两京制。虽然一南一北两套机构。但并不代表明朝有两个朝廷。

永乐北迁之后。明朝的朝廷只在北京。南京虽然机能完整。却只是个摆设。

这就好比你有两套装修好了的房子。一套真正居住。另外一套虽然设施齐备却长期闲置。只是当做备用而已。根本不影响生活。

两京制度由来已久。明朝的情况比较特别

说起古都。很多人的直接反应就是长安与洛阳。的确。这两个地方是历史上最出名也是最兴盛的两座古都。其地位是其他古都难以相比的。

而有趣的是。古代很长时间里。长安与洛阳其实都是相互倚仗的关系。定都长安的王朝。通常都会将洛阳作为东都。用以营建河洛平原一带。

不过大多数时候。以往的双都并立。都是主次分明。一个是正都所在。另一个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已。彼此之间上下区分很明显。

明朝的两京同立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南京与北京。都各有一套完整的朝廷机能架构。北京有的南京也有。甚至于南京的紫禁城里。还保留着太医院等等内廷部门。

可以说。明代的两京之对等程度。是以往施行双都两京制度的王朝。从来没有达到的程度。以前并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

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在洪武初期。朱元璋曾将汴梁作为北京。但没多久就将其裁撤。所以这时候明朝的两京制并没有形成。

直到靖难之变后。由于朱棣夺位之时大量抽调北方精锐。使得明朝北疆大幅后退。且防守愈发空虚。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朱棣最终决定迁都北平。

朱棣以应天为蓝本。在北京建设皇城。此后正式迁都。改应天府为留都。称作南京。在永乐时期。北京还被称作是“行在”。也就是天子临时驻跸之地。尚未获得真正的名分。

毕竟。应天府是朱元璋定下的都城。朱棣也不敢随便乱改。此后仁宗登基曾想迁回南京。结果仁宗在位时间太短。没来得及行动。

英宗正统六年。太皇太后以英宗名义颁诏。正式确立北京的正都地位与南京的留都地位。明朝的两京制度正式确立形成。

毕竟南京曾是明朝的正都。所以保留了一整套完整的机构。连皇宫都比北京的大出近一倍。虽然成了留都。却也仍旧被保留着。只不过普遍闲置。

北京有的衙署机构。南京都有。北京的朝臣是几品。南京的也同样是几品。北京有六部、国子监与翰林院。南京也一应俱全一个不少。

甚至于。南京的这些机构可不是空着没人的。南京的六部尚书、诸司诸署的官吏也都是在任状态的。就连南京太医院都有太医存在。

南京都没有皇帝与朝廷了。还养这么多人干什么。当摆设么?答对了。就是当做摆设。南京的机构人员有职有俸禄。但普遍不管具体事务。真正的是拿钱不干事。

明朝两京。分别具体承担什么职能

明朝有北京南京两个京城。北京作为正都自然很好理解。正常都城应该有的职能它都要履行负责。是明王朝的真正核心所在。

但北京履行了所有大事的同时。这并不代表南京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南京的诸多衙门机构。虽说权柄与真实地位不如北京。而且说是说全都是闲人。但也并非真的完全什么都不做了。还是会做些事情的。

北京有六部。南京也有六部。北京六部执掌全国。南京六部主要管理南直隶。也就是明朝最富有最核心的地区。即如今的安徽江苏两省加上上海市、江西的婺源县。

南直隶管辖着十五个府、三个直隶州。不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原本三司的职权全都由南京六部直接管理。

南京吏部

负责南京地方官吏六年一次的京察考功。北京吏部无权干涉过问。

南京户部

征收南直隶与浙江、江西、湖广诸省钱粮赋税。换言之负责着明朝一多半的收入。同时负责漕运与全国的盐引勘合、黄册收藏管理。其地位丝毫不逊于北京户部。

南京兵部

负责南京的守备。南直隶诸卫所由其直辖。

南京刑部

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爵府、京卫所的刑名。拥有与北京刑部同等的司法权。

南京工部

职责与北京工部一样。但只负责南京地区。

南京礼部

最闲散部门。因为南京相关祭祀仪式、外宾接待之类的活动几乎没有。

由此其实也能够看得出。明朝在南京留下的机构虽然完整。但是这些衙署。要么不管事。要么只管理南直隶等局部地区。这是与北京的朝廷最大的区别。

除了少数特例之外。南京大多数的职缺都是虚职。根本用不着去管理什么具体事务。担任者也非常清闲。当时这些人也被称作是“吏隐”。

明朝时期。经常有北京地区的官员在年老之后。就会前去南京任职。待遇什么的不变。但工作内容却几乎清空。变成了一个养老的地方。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官员被贬到了南京担任同样的职务。看着像是平级调动。但实际上就是被贬被削。以后再想出头。几乎就没有可能了。

整体来说。明朝两个京城。但朝廷始终只有一个。南北两京的机构虽然一样。可负责的具体职能根本没有冲突。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乱套的情况。

其实明朝末期所拥有的条件。比当年的晋朝、宋朝要好出千百倍。完全能够倚仗南京的国家机器。即便不能反击。也能据守东南。只可惜南明并没有把握住机会。

其他观点:

不会乱。明朝的两京制度并不等于两个朝廷。自朱棣迁都后。北京才是大明的京城。南京只是辅京。主次分明。

其实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一个以上的京城。例如:王莽篡汉后以长安为“新室西都”。洛阳为“新室东都”。刘秀恢复汉室后。以洛阳为京城。依然称西汉旧都长安为都;辽国最夸张。共有五个京城。

以上这些朝代虽有多个京城。朝廷也只会以一个为主。其它京城最多有皇帝的行宫。就是名义上好听一点。和别的城市没有太大区别。

但明朝的两京制度却不同。北京和南京都有一套独立的行政班子。互不统署。

也就是说。明朝南京也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朝廷机构。官员的级别和正式的京师北京那一套是相同的。且南京各机构行文时需要注明“南京某部”。

会有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大明王朝是朱元璋在南京建立的。这里对明朝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可以称为朱家的“龙兴之地”。因而朱棣迁都北京也没有取消南京的京城地位。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经成为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辐射周边地域。朱棣不想破坏这种格局。以免引起人心动荡。便设置了前所未有的两京制。让南京直接管辖十五个府及三个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苏、安徽及上海。这就是俗称的南直隶。

南京六部中。各部设一位尚书。两位侍郎。职责和北京的差不多。

户部主要负责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等省份的税粮。同时还负责漕运和全国盐引的发放审核。并且管理着全国的户籍。相对来说权力比较大;

兵部负责南京地区的守备。南京地区的49个卫由兵部尚书统领。有兵就有权。因而这也是一个实权部门;

剩下的吏部、工部、刑部、礼部就乏善可陈了。就是负责南京地区相对应的工作而已。事情不多。职权也小。是妥妥的养老单位。

尤其礼部。本应主办皇家的各种大型活动。但皇帝一般不去南京。龙子凤孙们的婚礼也在北京举行。南京礼部就无用武之地了。

除了六部。南京还有两个职位值得一提。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

镇守太监在全国各地都有。是皇帝派去监督各地军事的。南京的兵部尚书就受着南京镇守太监的监控;南京守备则节制南京诸卫所。及南京留守、防护事务。是南京最高军事长官。兼管民政。

南京兵部尚书、镇守太监、南京守备。这三个人共同管理着南京大部分的事务。

那么。南京既然也有完整的行政班子。而且不隶属于北京各部门之下。是否说明这是两个朝廷呢?

当然不是。

从意识形态来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皇帝只能有一个。京师自然也只能有一个。皇帝长住的才是真的京师。南京虽然也是“京”。其政治地位和北京无法相提并论。

如果硬是把南京和北京提到一样的高度。别说皇帝。就连普通百姓都会怀疑说这话的人是不是有异心。

从迁都之后的明朝政治架构来说。六部并不是权力巅峰。上面不但有皇帝。还有内阁。

立朝之初。朱元璋按照前朝惯例。设丞相一职管理百官。后来觉得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威胁到皇权。便借着胡惟庸一案撤销丞相这个职务。他自己直接管理朝政。虽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很多事情还是由他来处理。累得半死不活。

朱棣不愿受这份罪。提升了大学士的地位。让他们参与机密事务。最终形成内阁。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虽然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但实际上六部已经成了内阁的下属部门。南京六部也不例外。

北京六部管不到南京六部。但内阁可以管。不但管六部。也管南京其它行政机构。一切都在内阁掌控中。

明朝中后期。南京的机构成了极为微妙的存在。凡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却又还有一点势力的文官、太监。都被调往南京。南京班子成了政坛的养老院。

不过。镇守太监和南京守备这两个职位还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只有皇帝的心腹才能担任。他们也许不是最得势的。却是皇帝最信任的。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首任南京守备太监。

因此。明朝虽有两京制。但不是两个朝廷。两套班子各司其职。互不冲突。又有内阁统一管理。不会生乱。

其他观点:

“两京制”古已有之。西周有镐京和雒邑。东汉、隋唐有洛阳和长安。北宋有汴梁和洛阳。明朝只是延续和发展。两京制与两个朝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产生的?

明朝的两京制是从两京一都格局发展而来。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对建都金陵(南京)并不满意。从大一统王朝的角度来看。定都金陵并不符合战略要求。

但如果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金陵的位置又有利于取得战争胜利。明朝开国数月之后。朱元璋以金陵为南京。大梁(开封)为北京。并没有明确定都金陵。

第二年。朱元璋有下令将老家临濠(凤阳)营建为中都。两京一都的格局就此形成。六年后。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和淮西集团的存在。朱元璋罢建中都。

大梁因是四战之地。并不适宜建都。最终两京一都的格局名存实亡。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取消大梁北京的称号。将南京定为大明京师。

虽然如此。朱元璋一直未放弃对都城的考虑。西安、洛阳、北平都被考察过。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成行。在朱棣即位后。都城问题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以北平为北京。三年后。北京宫殿正式营建。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格局形成。

明仁宗即位后。两京制再次发生变化。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下令修葺南京皇城。准备次年返回南京。但遗憾的是。明仁宗当年就已病逝。

明宣宗即位后。名义上以南京为京师。北京仍为行在。但实际上北京还是京师。明英宗即位后。陆续修建北京的皇城。在正统六年(1441年)全部竣工。

同年。英宗下诏更改两京衙门印。北京各衙门去“行在”二字。而南京各衙门增加“南京”二字。至此。以北京为都城、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确定下来。

二、明朝的两京制是如何运行的?

明代的两京制与以往有所不同。它在留都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两京制下并设官制。同属朝廷行政系统。两京主要机构设置基本相同。略为复杂。

两京都设有六部、督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宗人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除此之外。南京还设南京守备。它与协同守备、守备太监构成权力核心。

这三个守备统辖南都一切留守、防卫之事。其中守备太监权力极大。虽然是三者互不统属。但守备太监是代表皇帝意志。另外。南京还有一个参赞机务。

南京机构名义上是朝廷官员系统。却无实权。基本上受制于北京机构。从职权范围看。留都机构职权仅限于南京及南直隶地区。无权过问其它地区事务。

从政策执行程序看。南京机构的奏章多要经北京一些部分覆议。才能上报皇帝。再由皇帝下诏南京机构负责执行。明代两京制总体呈现出上下隶属关系。

这种隶属关系的形成。避免了政治权利斗争。缓和了内部矛盾。加强了明朝的统治。南京一直充当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少影响。

随着明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南京并未完全失去政治功能。南京的政治功能有三点。一是收容京师仕途失意的官员。二是在危急情况下。成为备选都城。

三是不可替代的抗倭指挥中心。除政治功能外。南京还是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和南直隶是京师商品和粮食的保障地。另外其办学和修书活动也很兴盛。

三、两京制有哪些作用与隐患?

明代两京制打破历朝传统。在留都南京也设置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不再单纯的作为天子的出巡行宫。赋予其实质意义。两套系统也是互不干扰的运行。

明代两京制有利于维护统治。它协调了防虏与发展经济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发展趋于稳定。两京制还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明朝向心力。

两京制虽有正面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两套系统会增加财政负担。南京守备太监位高权重。又不在皇帝视线范围内。难免会巧取豪夺。中饱私囊。

两京并设官员。由于留都大多属于闲职。会产生大量无事可做的官员。增加负担。两京制在给明朝社会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带来极大隐患。

综上。明朝两京制并不是两个朝廷。而是两套行政系统。具有上下隶属关系。且职权分工比较明确。不会发生混乱的现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孤飘的蒲公英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38

    南京,明朝,北京,朝廷,机构,都城,京城,皇帝,太监,洛阳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38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6:38

    一辆汽车五个轮胎。影响行使么?当然不影响。明朝施行两京制。虽然一南一北两套机构。但并不代表明朝有两个朝廷。永乐北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