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曾有学者这样认为。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本想一劳永逸。让子孙万代再也不受食不果腹的危机。他规定。凡是朱氏子孙。一律不用当差纳粮。即一出生就全部有国家财政供养。不用劳作。不用考取功名。就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朱元璋如何规定子孙的爵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幻想着子孙能够万世万代的享国。鉴于历代皇位争夺。兄弟相残的故事。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不论才能高低。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毕竟。“贤能”很难有一个衡量标准。按照出身划分。任何人都只能认命。也就避免了因为皇位的杀戮。
而且朱元璋对于家族观念十分看中。建国之后。他把整治“骄兵悍将”的行动提升到了计划之中。再忠实的将领也是外人。远不如自己的儿子来的放心。因此除了太子朱标外。其余子嗣全部外放。封为亲王。替皇帝镇守边疆。
对于爵位。朱元璋也做了明确的要求:
1、除皇位继承人外。其余皇子全部封为亲王。即我们熟悉的一字王。如秦王、燕王、鲁王。
2、除亲王的继承人外。其余王子全部封为郡王。如项城王、淮阴王等。区别为二字王。靖江王为特例。实授亲王俸。
各地的王爷与地方官属于什么关系?
据《明史》记载。终明一代。共册封了87位亲王。然而这其中有因病早夭的皇子。实际到达封地的只有65位。其中。朱元璋册封的亲王最多。也最为出名。一共是25位。
这65位亲王中。因为犯罪或者无子嗣而取消的封国有21位。传到崇祯年间时。亲王的数量还剩34位。但值得一提的是。亲王的生育能力要远远超过皇帝一脉。整个明朝一共册封了924位郡王。至于下面的爵位更是数不胜数。因此。200万的朱氏子孙还是保守估计。
在朱元璋时期。各地藩王拥有很大的权力。以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为例。秦王府有护卫兵马4万余人。这支部队完全听命于秦王。不受他人节制。遇到战争。陕西边塞的所有兵马一体受秦王节制。遵从秦王的指挥。同时。秦王府的属官还兼任地方上的都指挥使或者布政使。除了皇帝。没有任何官吏敢于挑战秦王的权威。开国公侯也概莫能外。
虽然王爷们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尊贵的地位却让地方官员不敢轻易招惹。王爷们在王府中依然拥有权力。但却不可以随意指挥地方官员。如发现王爷们有不法之事。地方官只能上报朝廷。自己无权处置。
同在一城之中。王爷和地方官避免有过多接触。因为比较敏感。王爷们结交地方官会被人举报蓄意谋反。而地方官更怕担上勾结外藩的罪名。因此除了过年过节双方会互有庆贺。但大部分时间双方几乎老死不相往来。
王爷们平时都是如何生活?
不得不说。朱元璋给子孙的待遇还是相当优厚的。亲王一年的俸禄在10000石禄米。郡王则有2000石。就是最低的奉国中尉每年也有个200石左右。
自宣德之后。藩王的势力彻底被遏制住。他们成为了羊圈里圈养的羔羊。除了吃喝玩乐。其余一概不问。只能躲在自己的王府中。就是连出城打个猎都得报备皇帝批准。没有圣旨不得擅自外出。
大部分的王爷没有了信念。反正朝廷管钱管物。那自己就可以使劲挥霍。每日妻妾成群。有一个庆成王朱奇浈。据《皇明盛事》记载。仅儿子就生了一百多个。至于女儿的数量。没有统计。估计也不再百人之下。以致王府聚会兄弟姊妹之间都互相不认识。也算是一大奇闻。
清朝入关后。鉴于明朝庞大臃肿的藩王制度。将王爷全部留在京城。除了立有大功的铁帽子王外。其余爵位也依次递减。让国家财政不再有如此大的负担。算得上是整个封建王朝处理藩王问题最得力的一个朝代了。
其他观点:
明朝的王爷全在地方。不在中央。成年以后。王爷们都必须去封国就藩。这跟清朝很不一样。清朝的王爷全部呆在京城。参与中枢政事。明朝的王爷则全在地方上。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亲王。就是一字王。如朱元璋的儿子们是秦王、楚王、蜀王等等。二是郡王。就是两个字的。如朱元璋的侄子是靖江王等。
明朝的藩王在地方上一般是住在自己的王府里。明朝的王府和清朝的也不一样。清朝的王府一般就是一座豪宅。而明朝的王府不是“房子”。而是一座“城中城”。藩王一般到了地方上就会修一座王城。明朝法律《大明会典》规定亲王的王城。城墙的高度为二丈九尺(将近10米)。王城的周长为三里(1.5公里)。所以明朝藩王的王城。在地方上就是个城中之城。国中之国。而不是一个四合院或者带大花园的别墅。
比如秦王府在西安。晋王府在太原。他们在西安、在太原的王城是他们直属的地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王城里发号施令。地方官管不了他。明朝藩王和地方官的关系。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
朱元璋时代。藩王在地方上相当于“军政联席会议”的主席。藩王们有兵权。自己的王城有护卫军。一般是万人左右。少的几千。多的可达二万。除此之外。藩王还有指挥各地军队的权力。地方上的都指挥使司(省警备区司令部)直接听命于藩王。同时朱元璋时代为了增加藩王在地方上的权力。一般是让王府的属官兼任重要的地方官。如秦王府的左相兼任陕西行省参政(陕西省副省长)。晋王府左相兼任山西行省参政(山西省副省长)。晋王府的左傅还兼任太原卫指挥使。这样地方上的军、政两方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王府的属官。藩王就是他们当然的领导。
不过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多久。明成祖造反成功以后。就开始大力削减藩王的权力。藩王们基本上失去了在地方上的军事指挥权和行政领导权。藩王的命令出不了王城。失去了对地方军政事务的领导权。甚至不准干预地方军政事务。朱棣当皇帝后。有一次发现河南各地的府、县衙门的公告栏里经常张帖周王府(封地在开封)的长史司发布的文告。朱棣非常生气。把周王府的长史找来训斥了一顿。
明代中期以后。藩王虽然地位高。但却没有权力指挥本城的知府、本省的布政使等地方官做事。如封地在保宁府(四川阆中)的寿王朱佑耆(明宪宗之子、明孝宗之弟)有一次因为保宁知府打了他的王府属吏。非常生气。就让他的长史拿着自己的亲王令旨去四川巡抚衙门。命令四川巡抚将保宁知府革职查办。结果四川巡抚根本不听他的。并且把这事上报朝廷。明孝宗下令以后长史司不许听从藩王的“乱命”。藩王的命令要是不对。要劝阻。长史司要是去执行藩王的乱命。干预地方行政。允许各省巡抚将长史治罪。
所以明代中期以后。藩王无权指挥地方官做事。但地方官也无权管藩王。特别是王城。那是藩王们的国中之国。藩王们在王城中做什么。地方官无权过问。甚至藩王在地方上违法乱纪。地方官也不能直接处理。只能向朝廷汇报情况。等候朝廷的处理。因此地方官在本府、本省管不到当地的藩王。一些藩王借此乱来。胡作非为的多得很。最离谱的是嘉靖年间在河南安阳府的临漳王的王子。据《明实录》记载。他伙同无赖少年一百多人。跑到太行山里当山贼。“创立山寨。招纳亡命”。把持陆路的关口和水路的码头。公然抢劫过往的商人。地方上的商人“无不倾家荡产”。由于当地地方官无权处理藩王。当地的巡抚、知府也拿他们没办法。
所以明代中期以后。藩王在地方上和地方官是互不统属的关系。藩王不能干预地方官的事。地方官也不能干预藩王的事。
其他观点:
明朝时封王的领地中。王与地方官的关系是什么?
王位是一种爵位。属于爵位制度;地方官是官位。属于行政制度。两者若同时出现在一地。那么当地应该听谁的呢?
在古代先秦时期。朝代的最高统治者都被称为“王”。如周武王、周文王、纣王等等。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取代了以前“王”的称谓。但是“王”已经作为一种爵位传承了下来。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有功之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以周天子为大宗。各诸侯王为小宗。小宗听从大宗的命令。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的一句“非刘姓子孙不得称王。否则天下共击之”。这句话成为了后世几千年的封王标准。王也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爵位。
明朝的藩王有亲王和郡王两个等级。朱元璋开国之初。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但是各藩王的领地内又有中央派任的地方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
朱元璋封王的本意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是又不想让这些子孙留在京城勾结朝臣。怕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而且开国之初。各地都还不稳定。只有自家人前去镇守。朱元璋才能放心。可以说。开国之初的藩王还是有比较大的权力的。与地方官的分工也比较明确。此时还没有较大的冲突。
随着朱元璋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步步落实。社会也开始恢复稳定。但藩王的势已然做大。朱元璋又狠不下心来对付藩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时。藩王势力已经发展到跟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建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令削藩。俗话说:权力滋生欲望。藩王们在领地内俨然就是皇帝派头。只是名义上要遵从中央政权的领导。所以说藩王势力本就与中央政权貌合神离。这下皇帝要把自己的权势夺走。藩王们纷纷不干了。由朱棣领头。开启了靖难之役。最终结果当然是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势力胜出。朱棣成功登基称帝。
朱棣登基后。由于自己是藩王上位。对各地的藩王势力更加忌讳。虽然对自己的皇帝侄子很不满。但是依然继承了建文帝的“削藩主张”。只是朱棣做得比建文帝高明、隐蔽一些。也愿意花时间去耗。随着朱棣及继任者对藩王势力的打击。各地藩王又不能拧成一股绳。结果中央取得完胜。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各地的藩王已经空有一个名头。而无任何实权了。
朱棣之后。历代皇帝都对藩王势力进行强力打击。虽然偶尔会有一些藩王的余部死灰复燃。但在中央的强力镇压下也没有掀起什么大风浪。随之而来的是皇帝对藩王的限制越来越严重。哪怕是没有什么实权的王也被严格控制。不许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离开前要打报告。不许结交地方官员。不许从事任何行业。连出城扫墓也要经过批准才行。甚至自己及儿孙都不能与京城的官员结亲。只要有任何的沾亲带故。是不能在京城做官的。可以说。明朝的王爷大多是高级囚徒。没有自由。跟清宫里的嫔妃差不多。对地方官员也就没有什么指手画脚的能力了。这就形成了“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所以。明朝的王在明初是有实权的。势力也很强大。一度对中央造成威胁。在地方更是不用说了。地方官名义上是中央指派。实际上就是地方藩王的手下。但随着削藩政策的实施。明朝藩王便空有名号。而没有实权了。地方的军政大权也掌握在了中央指派的地方官手里。
虽然明朝的王爷没有什么自由。但是明朝的王爷待遇是比较好的。只要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朝廷是不会亏待这些藩王的。虽然不允许藩王从事任何行业。但是朝廷每年给的俸禄足以让整个王府富贵荣华。亲王的俸禄甚至比朝廷的一品大员还高。不用做什么事。还有数不完的钱财。藩王自然没有动力去造反了。在地方。藩王虽然没什么权力。但是王爷的身份摆在那里。任何地方官都要给藩王面子。只要不过分、不违背朝廷的原则。王爷在地方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54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地方官,明朝,秦王,王爷,自己的,地方,亲王,朱元璋,王府,朝廷
没想到大家都对明朝封在各地的王爷和当地的官员是什么关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曾有学者这样认为。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本想一劳永逸。让子孙万代再也不受食不果腹的危机。他规定。凡是朱氏子孙。一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