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原创

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朱元璋以屠杀功臣著称。那我们来看看这六位公爵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战的时候。为他留守后方。输送粮草。建国之后却被朱元璋认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萧何。洪武初年被封为宣国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将其晋升为韩国公。位极人臣。

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李善长险些被牵连。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还是没有逃过厄运。最终还是因为胡惟庸蓝玉谋反案被杀。全家七十余人都被处死。只有一个娶了公主的儿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韩国公的爵位自然也无法流传了。

魏国公徐达

徐达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将。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跟随朱元璋东据张士诚。西灭陈友谅。1367年与常遇春一起统兵北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攻克元大都。消灭了元朝。随后又继续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魏国公。

1384年。徐达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传闻说朱元璋得知徐达患了背疽之后还赐给他发物蒸鹅。导致徐达病重而亡。但是此事并无正史记载。徐达死后。为表示哀痛。朱元璋将其追封为中山王。

而徐达的后代不仅仅将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后代中还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国公。

徐增寿是徐达的第四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魏国公爵位。魏国公爵位由徐达长子、徐增寿的大哥徐辉祖继承。原本徐增寿是与公爵无缘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起兵之初并不顺利。但是最终在诸多内线的帮助下朱棣还是顺利的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寿就是内线之一。后来被建文帝所杀。

等到朱棣进城登基之后。为了表彰徐增寿对自己的忠诚和贡献。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虽然站错了队且死不认错。但是顾念其父徐达的功绩。以及弟弟徐增寿的拥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国公爵位。

这样徐家一门就有了魏国公和定国公两个爵位。后来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而魏国公徐辉祖一系则继续留在南京。两支都一直传承到明末。一门两国公。分居两京。也是旷古未见之奇景。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并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来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来的。他是朱元璋开国的重要将领。十九岁从军。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后来跟随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后。代替常遇春继续北伐。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以及后妃。宋、元两朝的玉玺等宝物。被封为曹国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亲自前去探望并嘱咐太医护理用药。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为岐阳王。

后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表现很差。身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战斗中失常。损兵折将。最终还在防守南京城的时候献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乐二年因被告发“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降了一等。

宋国公冯胜

冯胜原名冯国胜。起初在元末乱世之中他与哥哥冯国用一起结寨自保。后来投靠朱元璋。开始了传奇的一生。他参与过朱元璋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如救援安丰、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俘虏张士诚等。洪武初年。率军北伐。连战连捷。后又参与明朝辽东的军事行动。冯胜因为战功而被封为宋国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为蓝玉案被牵连。以蓝党被赐死。

卫国公邓愈

邓愈。明朝开国名将。邓愈的主要军事战绩在江南、江西一带。在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陈友谅的进攻。为朱元璋回师救援争取了时间。之后。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时候。从河南出兵配合大军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乌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为卫国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仅41岁。朱元璋听到消息后十分悲伤。追封其为宁河王。

邓愈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改封申国公。其妻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获罪。邓镇受牵连坐罪被杀。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邓愈的后代续封定远侯。世袭爵位。直到明末。

郑国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为常遇春在北伐过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将其儿子封为郑国公。可惜常茂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能。却有着一般官二代的骄傲自大。后来因为和岳父冯胜一起出征纳哈出时。纳哈出投降。在宴会上常茂得知纳哈出准备逃跑。于是他不听岳父指挥。擅自行动。结果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后被解除兵权。安置到龙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无子。其弟常升袭爵。后因牵涉蓝玉案被杀。

所以。真正传到明末灭亡时还是公爵的只有魏国公徐达一家。而且还多了一家公爵。可谓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其他观点: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征战。当年的淮西贫苦农民朱重八、参加义军后改名为朱元璋的吴王终于扫平了南方的各个竞争对手。在应天府(今南京)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即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同一年。明军在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的率领下。举兵二十五万出征。发动了统一全国的北伐作战。

至闰七月。明军先后攻克直沽、通州。包围了大都。元顺帝于闰七月二十八夜。率皇室后妃及文武大臣等自大都健德门逃往上都。元朝由此放弃了对中原汉地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军进入大都。南北一统。太祖下诏改大都为北平。大明宣告成为天下新的主人。

就在两路明军接连获胜的时候。北伐明军副将军常遇春在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初。自开平府胜利南归、行至柳河川时。突然在军中患急症。不治而亡。年仅四十岁。太祖接到常遇春病逝军中的噩耗后大为震悼。下诏命常遇春长子常茂迅速北上。迎接其父的灵柩。运回应天府。赐葬于钟山之下。太祖亲自出席常遇春的葬礼。并奠酒举哀、致祭。

而徐达率领另一路明军。则在随后赶来的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左副将军邓愈支援下。西征接连获胜。在平定山陕、甘宁及河西诸城后。回师自云州(山西大同)、居庸关等地出塞。经野狐岭、兴和(河北张北)、骆驼山(河北沽源境内)。两路包抄进攻应昌。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元顺帝在应昌病逝。北元皇太子爱猷识礼达腊(即北元昭宗)放弃应昌。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西北部)。明军李文忠部率先攻克应昌。擒获北元文武大臣数百人、及北元昭宗次子买的里八剌(身份存疑。或许是元顺帝之子)。李文忠克应昌、率军回师途中。又破北元残余势力驻守的兴州(今河北滦平)。俘降元军三万余人。徐达、冯胜、邓愈、及常遇春病逝后由李文忠代管的各路北伐明军会师后。奏凯而还。胜利回到京师应天府(南京)。

北伐大军在徐达的率领下、胜利返回京师时。太祖亲自到龙江迎接。并在皇宫中举行盛大宴会。给功勋卓著的诸将庆功。

之前。洪武二年(1369年)的时候。太祖为了给起兵以来就追随自己。奋勇作战、出生入死的诸开国功臣们酬功。已经在京师鸡笼山上提前建造了“功臣庙”。以“起兵以来、立有大勋诸臣。其战殁者塑像供奉。在世者虚位以待”为设立前提。在功臣庙内设立了二十一个神位。以供奉、褒奖那些为建立大明王朝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不过彼时太祖还没有正式给各功臣赐爵位、赏名号、定岁禄。

至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北伐大获成功。北方及西北各地都被大明收复。天下初定;于是。太祖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举行了大明王朝第一次大封功臣典礼。将立下了赫赫战功的武臣们。以及部分居中策划、运筹帷幄的高级文官们各自授予公、侯、伯三等爵位。以示对开国功臣们的酬庸、记功之意。

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的这一次大封功臣中。太祖在开国文武群臣中共册立了公爵六人、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其中。最高等级的公爵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诸位公爵在日常朝会、宴飨、大典时的排班中。皆以韩国公李善长为排名第一者。

得以在太祖第一次封爵中获授公爵、成为勋臣之首。这六人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条件。其中。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四人是高级武臣。并在太祖建立大明前就紧随其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大明建立后又率军北伐、西征。打下了北方大片疆域。因此得以起兵元从、赫赫武勋的功业封授公爵。

郑国公常茂。是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的长子;常遇春和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等武臣一样。在大明建国前后。追随太祖出生入死、亲冒矢石。九死一生。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在北伐做战时千里追击、攻克北元上都开平府。其功劳几乎和北伐主帅、大将军徐达一样大。只是常遇春在南归途中突然于洪武二年(1369年)病逝军中。没有赶得上第二年的大封功臣典礼。因此太祖将本应授予常遇春的爵禄荣誉。转由其子常茂代领。册立常茂为郑国公。排名公爵第三。以示不忘功臣、荫及子孙之意。

至于开国公爵中排名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则是唯一的文官(其实是勋臣。李善长并非以科举入仕。而是主动投军、参加了当时还是红巾义军中层将领朱元璋的队伍)。从至正十四年(1354年)起就追随于朱元璋麾下。十余年间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决策、主管粮秣后勤;朱元璋未登基前。每次率军出征时。都由李善长留守大营。主持后方政务。使将士们顺从。百姓们安然。朱元璋能够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最终由弱变强、逐一消灭南方各个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李善长作为第一心腹文臣。所起到的关键文治作用和创建的制度成绩居功至伟。

因此。太祖建国后。常常将李善长比喻为“朕之萧何”。并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以“善长虽无武勋之功。然事朕日久。谋划运筹。供给军食。其功甚伟。宜晋封大国”为由。将李善长定为开国功臣第一位。排名于所有武臣之前(另外两个获得爵位的文臣。是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和李善长的公爵差太远了)。

在给六位开国功臣封授公爵的同时。太祖也一并赐予他们功臣号、散官号、免死铁券。及岁禄标准。分别为————

李善长: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刘基、汪广洋的伯爵岁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常茂:钦承祖业推诚奉义武臣、特进光禄大夫、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其父常遇春已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赠开平忠武王。配享太庙。在明初功臣中第一个追封王爵)。

李文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大都督、参军国事、曹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冯胜: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军国事、宋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邓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参军国事、卫国公。岁禄三千石。子孙世袭。授铁券。

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是文臣左丞相。没有“参军国事”、即参与军事作战行动计划的身份;常茂是代替父亲常遇春受封爵位。年轻无经验。因此也没有“参军国事”的头衔。除了他们两人之外。其余四位公爵都是明军顶级将领、元勋武臣。拥有“柱国、参军国事”的头衔。明军的大小军事行动。太祖都会和他们商议、制定作战计划。同时。委派他们其中的一位或者几位率军出征。他们也是明军最早的“帅臣”。

卫国公邓愈在洪武十年(1377年)任征西将军。率副将军沐英出兵征讨西蕃。邓愈、沐英领兵自甘肃进攻川藏。深入西蕃。追杀千里。一直打到昆仑山才返回。俘虏、斩首数万人。获牲畜二十余万。开辟疆土数千里。

太祖以静制动。并没有过早打草惊蛇、惊动胡惟庸一党。而是在准备就绪以后。才突然发动。将胡惟庸及其死党全部捉拿下狱。粉碎了他们的作乱阴谋。并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聚众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诛杀、夷三族。

但胡惟庸当时的罪行还没有全部暴露。因此太祖并没有以此案牵连太多人。只将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胡党一并诛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侄子李佑虽然是胡惟庸的姻亲。也没有因此被治罪。担任原官如故。李善长本人则以左柱国、太师、韩国公的身份代掌御史台。权势不减。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知情人向太祖告发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曾经参与过谋乱。太祖查明后。看在李善长为自己鞍前马后半生的面子上。没有处置他们。而是下诏免去李存义、李佑的死罪。把他们流放到崇明岛。但李善长并没有因此向太祖上表谢恩。而是装聋作哑。太祖因此大怒。从此对李善长心有忌恨。不再像以前那样器重、尊崇李善长。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随随冯胜出征辽东。击败并迫使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归降。但在之后的招待宴会上。常茂误会纳哈出想要逃跑。因而鲁莽拔刀。砍伤了纳哈出。致使其属下的降卒纷纷溃散。明军本来可以平安收降辽东。却因此不得不继续出兵平乱。得不偿失。太祖得报后。恼怒常茂不识大体、又骄横傲慢。才会导致大军无功而返。因此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削去了常茂的爵位。流放到广西龙州安置。以其弟常升袭爵。改号为开国公。承袭开平王常遇春的爵禄。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在龙州软禁地抑郁而终。年三十六岁。无嗣。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太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突然患病去世。这就造成太祖筹谋许久的承袭计划被彻底打乱。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应对的话。大明社稷或将因此而不稳。

皇太子去世时。太祖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而皇太子在世的长子朱允炆只有十五岁。年幼稚嫩、没有任何政治威望。不能驾驭在朝的重臣们。

自知时日无多的太祖为了保证自己死后。大明江山不至于被外人篡夺。因此下定决心。将原本为了稳固皇太子的地位。而大力扶持的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蓝、常都是皇太子外戚。蓝玉是太子元妃常氏的母舅。常升则是太子元妃之弟)全部清除掉。以免日后皇太孙登基后。压不住这些功臣元勋外戚。从而导致江山倾覆。社稷改姓。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授意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凉国公蓝玉恣意骄纵、横行不法、并有勾连党羽意图发动叛乱的谋逆之举。然后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并以“居功自傲、横行不法、不尊人臣之礼、勾连党羽意图谋反”等罪名。将蓝玉抄家、夷三族。蓝玉本人被剥皮实草。而开国公常升。及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等一公九侯二伯也被牵扯进蓝玉谋逆案中。全部下狱诛杀或赐死。

开国公常升因凉国公蓝玉谋反之案被诛杀后。开国公爵位被废除(也有记载说。常升并未死于洪武大案时期。而是在建文四年(1402年)。奉建文帝诏命抵抗燕王大军。失败后被流放云南。死在了当地。)

常升独子常继祖。在永乐初年被安置到云南。以平民身份在当地生活。此后常继祖生子常甯、常甯又生子常复。祖孙三代在云南生活了近八十年。

百年后的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下诏寻访配享太庙的开国功臣后裔。并说:“太庙配享诸功臣内、其有赠王者。皆佐高皇帝平定天下、立有功勋;而其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有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以奉先祀。”

之后。礼部考封司官员在云南找寻到了常遇春的玄孙、常升的曾孙常复。此时常复已经垂垂老矣。年过六十。明孝宗授予常复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官职(和同时找到的邓愈玄孙邓炳一样的待遇)。奉开平王常遇春之祀。 嘉靖十一年(1532年)。常复的曾孙常玄振被明世宗续封为怀远侯。岁禄一千石。世袭。常遇春的后裔即使没有复封为郑国公、开国公。但得以世袭侯爵。一样能够告慰先祖。

崇祯十六年(1643年)。常玄振玄孙、第五代怀远侯常延龄自请率京营兵赴江西九江协守。以抵抗农民义军。崇祯帝准许了。常延龄因此离开京师南下。后来在崇祯甲申的巨变中。常延龄辗转来到金陵(即南京)。参与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失败后。常延龄没有投靠新朝。而是以平民身份带着家眷隐居在乡野中。布衣灌园。萧然终老。在明亡后的大明诸勋臣后裔中。只有常延龄保持了这样的气节。

宋国公冯胜封爵后。以征西将军的名义率副将军陈德、傅友德等西征甘肃、河西。击败北元守军。一直打到哈密等地。西拓疆域千里之地。此后冯胜率军出山西征讨北元。得胜后镇守陕西、河南。还曾北上会合驻守北平的徐达练兵。

洪武十七年、十八年(1384、1385年)。大都督曹国公李文忠、大将军魏国公徐达先后去世。卫国公邓愈也早就病逝。冯胜成为开国公爵中硕果仅存的武臣元勋(韩国公李善长是文官、郑国公常茂年轻没有经验)。因此。太祖更加倚重冯胜。命他时常提携、教导后辈勋贵。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决定遣大军再击北元。并克复辽东。于是授予冯胜为第二任征虏大将军。以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二十万出征辽东;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南雄侯赵庸等都随军出征。跟随冯胜出征并学习指挥作战。

此后冯胜大军一路出征。作战顺利。北元辽东守将纳哈出在明军步步紧逼、四面围攻下不得不向冯胜请求归降。冯胜派副将军蓝玉迎接纳哈出。并设宴款待。但在宴会中。冯胜的女婿郑国公常茂误以为纳哈出是诈降(也并不是没有可能)。误会中砍伤了纳哈出。导致纳哈出的部众在这之后大惊溃散。明军想要顺利接管辽东的企图破灭。明军都督濮英所部在弹压溃兵过程中全军覆灭。

常茂鲁莽犯错之后。冯胜向太祖上疏说明辽东降军激变的经过。太祖大怒。派出使者前往辽东。将常茂象征性下狱。带上械枷。常茂不甘心被降罪。于是也上疏太祖。攻讦岳父冯胜在作战中藏匿良马、派门人向纳哈出之妻酌酒、强娶北元王子之女等事。并强调纳哈出因此才因失去降附之心。想要逃走。

冯胜、常茂翁婿之间彼此攻讦后。太祖对二人都大失所望。先是革去常茂的公爵、流放到广西龙州。改立常茂之弟常升为开国公。以承常遇春之祀。冯胜则被收回征虏大将军印。统兵权移交给副将军蓝玉。离开军中。到中都凤阳府居住。定期奉诏赴京师觐见。无事不必来京。此后。冯胜再也没有统帅过大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在诛杀了凉国公蓝玉的当月。就把宋国公冯胜从凤阳召回京师。软禁于城内。监视居住。此时。宿将颖国公傅友德已被太祖逼迫自杀。朝中元勋公爵中。只剩下宋国公冯胜还在世。冯胜另一个女婿是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之前冯胜在凤阳居住时。曾私会女婿周王。太祖知道后心里非常不满;后来冯胜在凤阳又多次侵占民田、私驭兵士。地方深受其扰。

太祖一是担心自己死后。冯胜会凭借元勋功臣、宗室外戚的身份。勾结女婿周王觊觎皇权。不利于皇太孙;二是觉得朝中功臣们几乎都被自己清除。冯胜独善其身。地位最高。将来或许会在自己去世后以勋戚之首把持朝政。进而效法前朝权臣的模样。篡夺大明社稷。因此。太祖痛下决心。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下旨赐死了宋国公冯胜。消除了自己认为潜在的隐患。

冯胜被赐死时。大致年过六十。其诸子虽然没有一并被杀。但宋国公的爵位不许他们承袭。都被贬为平民。安置于冯胜女婿、周王朱橚的封国河南开封居住。

成化十一年(1475年)。冯胜的后裔在聚居的开封府祥符县新昌坊内。给先祖建祠以为纪念。民间称之为“冯胜祠”。二百年后。明末农民军攻打开封时。掘河堤水淹开封。冯胜祠堂被毁。

因为冯胜是被太祖赐死的。所以没有配享太庙的资格。更加没有追赠王爵。明孝宗在弘治五年寻访配享太庙的国初功臣后裔、并对他们授官以承其祖先祭祀时。冯胜的子孙虽然还生活在开封。但没有资格被授官。此后也没能被明世宗在嘉靖十一年续封爵位。一直都是平民身份。一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政权才追赠冯胜为宁陵武壮王。配享太庙。不过。此时大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冯胜的后裔一直生活在河南以及北直隶等地。近代以后。冯氏后裔中出了一位直系军阀首领、大总统。以及他的曾孙。现代著名相声演员。

就这样。大明最初的开国六公爵中。韩国公李善长牵扯胡惟庸谋反案。导致全家(除长子李祺及两个孙子李芳、李茂外)被杀。韩国公爵位被废除;宋国公冯胜因太祖猜忌而被赐死。宋国公爵位不允许其子孙承袭;卫国公邓愈则因为长子邓镇被妻外祖父李善长株连。全家被杀。爵位停止传承(近百年后邓氏子孙得以续封。但降爵为定远侯);郑国公常茂因为骄横鲁莽、横行不法而被革爵流放、抑郁而死。其弟常升袭爵后。又牵扯进凉国公蓝玉谋反案。因此被杀。儿子被流放云南。郑国公(开国公)爵位停止承袭(和邓愈后人一样。常氏子孙也在之后续封爵位。降爵为怀远侯)。

所以。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时为止。大明开国六公爵中。只有魏国公徐达的长子、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以及曹国公李文忠的长子、第二代曹国公李景隆这两位二代勋贵还保有由父辈所传下来的爵位。延续着大明国公的荣耀。

第二代曹国公李景隆很受建文帝的重用。数次受建文帝派遣。参与“削藩”行动。并在建文朝廷和燕王激烈交战的“靖难之役”初期。以大将军身份率五十万大军北征燕军。但在和表叔燕王朱棣(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外甥、燕王的表哥)的交战中。李景隆屡战屡败。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给燕军。丧师数十万。使得建文朝廷元气大伤。再难组织大规模军事进攻。燕军则士气高涨、并缴获大量战利品。靖难之役攻守形势由此逆转。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京师。但没有加罪。依旧予以重用。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在燕王的指挥下一路南下。渡过长江进逼京师。建文帝命李景隆守卫京师金川门。防备燕军。但李景隆在燕军围城的紧要关头却向燕军投降、献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京师陷落。

燕军入城后。皇宫燃起大火。建文帝在乱军中不知所踪。燕王朱棣获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了皇位。即明太宗(成祖)。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而李景隆则以“默相事机之功”。被成祖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并在曹国公岁禄三千石的基础上。再加岁禄一千石。朝廷大典、朝会、宴飨。李景隆都位于百官之首。

对于原先的敌手、如今的新贵李景隆因为投机而得到的待遇。不止原建文朝廷的官员。就连跟随成祖靖难的诸功臣们都为此而愤愤不平。

永乐二年(1404年)。在建文帝削藩时。被李景隆借机打击欺压过的周王朱橚给成祖上疏。揭发李景隆当年曾“至邸受赂”。同时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图谋不轨”。排名靖难功臣第二的成国公朱能也弹劾李景隆与其弟弟李增枝“蓄养亡命”、阴谋叛逆。在诸多文武大臣们的接连弹劾下。成祖明白李景隆这是犯了众怒。于是削去李景隆的勋号。停止他上朝的资格。只以曹国公的名义领取俸禄。

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再次上疏给成祖。继续弹劾李景隆:“景隆在家。坐受家人伏谒叩拜。如君臣之礼。实属大不敬礼。其弟增枝多立庄田。蓄养僮仆千百人。有叵测之意。”成祖见李景隆已经为满朝文武所鄙视、且自己也实在忍受不了他的背主求荣举动。于是顺水推舟、将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褫夺。把李景隆、李增枝兄弟及李氏妻妾子侄数十人一同软禁在家中。抄没除李氏私宅和岐阳王李文忠坟园祭田之外的其他全部家产。

李景隆被革爵抄家后。羞愧难当。曾经绝食数日。想要自尽。但始终没有死成。之后李景隆再也没有寻死的想法。而是照常起居生活。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才去世。时年大概五十余岁左右。

李景隆死后。他的子孙后裔被解除软禁。但没能承袭曹国公爵位。只以平民身份在南京生活。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寻访开国功臣后裔、“量授一官。以奉先祀”。李景隆的孙子李璇被授予南京锦衣卫带俸指挥使官职(和邓愈、常茂后裔的待遇一样);嘉靖十一年(1532年)。李璇的孙子李性被明世宗续封为临淮侯。岁禄一千石。世袭。

崇祯十七年(1644年)。第八代临淮侯李祖述在京师(北京)失陷后。从北方逃回南京。第二年在南京投降新朝。成为平民。临淮侯传承就此完结。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原名徐允恭。后来避建文帝名讳。改名徐辉祖。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承袭魏国公后。徐辉祖就随开国元勋冯胜、傅友德等人练兵、备边、“防卫西番”。在军中屡立战功。颇有徐达之风。太祖常常让徐辉祖陪侍于皇太孙朱允炆左右。侍奉、护佑卫皇太孙。因此徐辉祖和皇太孙之间关系极为融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皇太孙继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对徐辉祖倍加信任。继位当年就晋封徐辉祖为太子太傅。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先后击败了建文帝所派去讨伐大的耿炳文、李景隆两路军队。徐辉祖是燕王的内弟(燕王正妃徐氏。是徐辉祖之姐、徐达之女)。但并不以至亲而偏袒燕王。屡次向建文帝请求带兵征讨姐夫燕王。建文帝于建文二年(1400年)派徐辉祖带兵三万北上。协助大将军李景隆征讨燕军。

徐辉祖北上抵达德州时。恰逢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惨败于燕军。损兵折将十多万。粮秣辎重丢弃无数。狼狈溃逃至德州。徐辉祖在李景隆溃兵到来后。率军殿后。让李景隆等部先行撤离。自己则带着后卫军队缓缓退兵。燕王得知是内弟押阵撤退后。也不敢轻易进攻。徐辉祖因此全师而还。

此后。徐辉祖和南军诸将铁铉、盛庸、平安等人驻守山东、直隶(南直隶)北部一线。勉力支撑和燕军的战线。虽然不能击退燕军。但互有胜负。尤其是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的齐眉山之战中。徐辉祖指挥南军灵活作战。伏击了孤军南下的燕军。斩杀了燕军骁将李斌等。使南军获得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燕军由于离开北平根据地、长驱南下导致粮草不济。及暑热折腾。一时陷入了窘境。燕王甚至有就此撤军北返的意思。

关键时刻。建文朝廷内部误传燕军已经兵败北逃。京师不可无良将镇守。于是建文帝将徐辉祖召回京师(事后也有其他说法。是建文朝廷中有人嫉妒徐辉祖。于是向建文帝进谗言。称徐辉祖因和燕王是至亲。所以作战时未尽全力。导致燕军虽败。但未能彻底将其消灭。建文帝因此对徐辉祖产生怀疑。故而将其调离前线)。

徐辉祖被调回京师后。南军防线因此空虚。士气也大受打击。驻守淮北前线的何福、平安等军失去了有力的支援。因此在随后的灵璧大战中被燕军大败。全军溃散。燕军得以一直南下。直接攻到长江边。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渡江包围京师。金川门守将、曹国公李景隆在关键时刻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京师因此陷落。建文帝也在大乱中失踪。燕王朱棣由此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燕军自金川门入城时。徐辉祖还在浦子口指挥南军迎击燕军。得知京师陷落后。徐辉祖自知无力回天。才放弃抵抗。回城退居魏国公私邸。闭门自守。不愿去见姐夫燕王。

燕王获胜、并夺取皇位。成为皇帝。即明太宗(成祖)。之后。成祖命人去请内弟徐辉祖前来相见。但徐辉祖守在私邸中父亲徐达的祠堂内。就是不肯出门和成祖见面。成祖大怒。直接命人将徐辉祖下狱。然后亲自去召见询问他。徐辉祖始终一言不发、不承认成祖已经继位为帝。法司官员强行要他供述。徐辉祖愤而直书“高皇帝钦命:中山王开国功臣、其子孙免死!”

成祖对徐辉祖这种完全不配合的态度火冒三丈、几次想要把他论罪处死。但思前想后。顾及到岳父中山王徐达、以及徐王妃的面子。最后还是忍住火气。把徐辉祖释放回家。但是革去了他的魏国公爵位和俸禄。软禁于家中。

永乐五年(1407年)。软禁中的徐辉祖因病去世。时年大约四十岁左右。成祖在徐辉祖死后下达诏命:“昔年。辉祖与齐、黄之辈谋危社稷、戕害宗室。朕念中山王有大功于社稷。因而曲赦之。今辉祖既死。中山王不可无后。其长子徐钦。可袭魏国公。以奉中山王之祀。”

因为身为成祖外戚(岳父)身份、以及成祖本人的宽纵。徐达的魏国公爵位这才得以留存。并在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严重冒犯皇权后。也没被革爵废封。而是继续由孙子徐钦承袭。此后。魏国公的爵位在徐辉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九代。并世代担任南京守备要职。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在南京投降新朝。旋即被废为平民。魏国公世系这才宣告结束。

另外。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在徐达在世时就被太祖选为勋卫。此后又逐渐晋升。最后官至右军都督府左都督。燕王发起靖难之役时。徐增寿暗中交通姐夫燕王。为其传递、密告京中的部署。后来。建文帝发觉徐增寿的私下举动。于是将其关押。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渡长江攻破京师。建文帝在宫中大火燃起时。亲手持剑将徐增寿杀于左顺门内。然后在乱军中失踪。

燕王入城后。得知内弟徐增寿已经死于建文帝之手。顿时悲痛不已。急忙赶到左顺门外。抱着徐增寿的尸体大哭。并吩咐厚葬内弟。燕王登基成为明太宗(成祖)后。第一个追封的功臣就是徐增寿。封他为武阳侯。赐谥号“忠愍”。

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大封靖难功臣。其中徐增寿被加授钦承父业推诚守正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晋封定国公。岁禄二千五百石;由其长子徐景昌承袭定国公爵位。子孙世袭。此后。定国公爵位在徐增寿的后裔中传承了八代。最后一代定国公徐允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农民起义军所杀。定国公世系完结。

徐达及其后世子孙之所以能够在大明开国六公爵中。成为唯一保有爵位、且获封两家公爵的显赫勋贵。一是因为徐达生前功勋卓著、又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去世(没有被牵连进胡惟庸、蓝玉两案)。因此不被太祖所猜忌(相对于同是宗室亲王外戚的傅友德、冯胜、蓝玉来说。徐达的运气太好了)。留下的爵位得以安全度过太祖时期。

然后。徐达的三个女儿又是三位亲王之妃(燕王妃、代王妃、安王妃)。其中燕王朱棣还获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夺取皇位成为了皇帝。因此徐氏成为皇室外戚。身份不单单是勋戚这么简单。爵位也更有保障。即使徐辉祖对抗燕王、并拒不承认姐夫的皇位。成祖看在岳父和妻子的面子上。最多针对徐辉祖个人。但徐氏家族的富贵还是有保障的。

最后。徐达第三子徐增寿对姐夫燕王起兵之事积极效力、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成祖靖难成功后。感念(另一个)内弟的忠诚和功劳。自然推恩给他的子孙。因此徐增寿及其后代得到了定国公的爵位。徐达一系由此也有了两个公爵世系。大明历代异姓功臣勋贵中。再也没有比徐达家族更加煊赫、更加尊贵的了。

其他观点:

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奉天门大封功臣。共封六公二十八侯。

其中。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已去世)并为六公。

后来。蓝玉等人因战功也晋为公。但一般将洪武三年所封的公侯并称为开国六公二十八侯。视为开国功臣的代表。

这些被封的公侯。都获得了世袭凭证。可一直传下去。又得到铁券。可以免指定次数的死罪(各有不同)。

然而。有了世袭凭证。未必确保真能世代传承。有了铁券。未必真能保得不死。

开国六公。有五公的爵位很快就丢了。

只有徐达是个例外。

徐达的爵位不但传了下去。而且后人又多搞出来一个公爵爵位。如此。徐达后人带着两个公爵爵位一直走到明末。

这是怎么回事呢?

被废的公们

1、被朱元璋解决:3公

刘邦、朱元璋。都有屠杀功臣的恶名。

然而。刘邦的沛县功臣。除公开造反的卢绾等人外。大多得以善终。刘邦所屠的功臣。多为韩信、英布、彭越这样的“外人”。

朱元璋的“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多是淮西人士。而“六公”更全为淮西人。

然而。朱元璋杀起来依然毫不手软。

开国六公。有三公的爵位甚至在朱元璋时期就断了。

(1)、李善长。

开国六公中。“而善长位第一”。被认为是首功之臣。他得铁券。免李善长本人二死。免其其子一死。

朱元璋认为“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将李善长比作汉初萧何。

想不到的是:汉高祖虽然也有屠戮功臣的恶名。但萧何仍得以善终。而李善长。却不得善终。

1390年。受胡惟庸谋反案的牵连。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娶了临安公主。公主夫妇及其子得以幸存下来。

后来。李祺的儿子李方、李茂仍为指挥、镇抚之类的官职。但其世袭权力已被剥夺。

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该有的都有了。如果说他自己相当皇帝。意图谋反还说得过去。怎么可能去支持胡惟庸谋反呢?

因此。李善长被杀次年。就有人上书辩解。表示李善长的事情有争议。死得有点不明不白。希望朱元璋引以为戒。

朱元璋没有加罪上书人。

看来。虽不能说李善长全无过失。但总体上仍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一场政治清洗。

南明弘光政权。追谥其“襄愍”。

“襄愍”。也就是平反昭雪的意思。

然而。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2)、邓愈。

李善长出事。把邓愈一系的爵位也连带弄没了。

比李善长稍幸运的是。邓愈本人还是得以善终了。

洪武十一年。邓愈去世。

当时。朱元璋痛哭不已。追封其为宁河王。并以其子邓镇袭国公爵。

不过。邓镇是李善长的外孙女婿。

李善长出事。邓镇也牵连进来。夺爵被杀。

150年后。嘉靖年间。嘉靖以其后人邓继坤为定远侯。

定远侯的爵位。传了五代。直到明末。

(3)、冯胜。

李善长、邓镇出事。好歹还有个“说法”。

搞死冯胜。朱元璋连个“说法”都没给。

“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最多也就是一些小事。让天子不满吧。

蓝玉死后。冯胜被召回。次年被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当然。比如常遇春的后人来。冯胜不算“莫名其妙”。

2、莫名其妙丢爵:1公

常遇春在朱元璋大封功臣前已经去世了。不过。老朱没有忘记他的功劳。

因此。常遇春的儿子常茂被封“郑国公”。

常茂为人比较嚣张。一起作战时。跟冯胜、蓝玉都不对付。

后人。常茂和冯胜撕逼。撕到朱元璋那里去了。

朱元璋正愁没机会收拾大将。遂各打五十大板。收了冯胜兵权。让常茂到龙州去了。

龙州。在广西。路途遥远。

随后。常茂去世。却有当地人报告说常茂没死。

朱元璋派人讨龙州。才知道常茂已经死了!

常茂去世时。没有儿子。常遇春的另一个儿子常升改封开国公。仍为国公。

常茂的死。虽然费尽周折。但好歹最后搞清楚了。

而常升的死。却成了谜。

有人说常升在靖难之役中。与徐达之子徐辉祖一起抗击燕王军。死于永乐初年。

也有人说常升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死于蓝玉案了。

常升的结局说不清楚。但他的国公位没有传下去是确定的。

常升的儿子后来在云南为将。但已非国公。

到嘉靖年间。嘉靖追封功臣之后。以其后人为怀远侯。直到明亡。

当然。常遇春后人丢爵的具体原因不知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常遇春的长女是太子妃。是建文帝的嫡母。其丢爵或许受此影响。

3、被朱棣解决:1公

李文忠于1384年去世。其子李景隆袭其爵。

朱元璋去世后。李景隆被建文“以肺腑亲任”。待遇在乃父之上。

然而。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却表现垃圾。丢尽了父辈的脸。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靖难之役的最后时刻。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军入南京。

朱棣夺位后。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得到厚报。甚至在朝议时位列班首。位在靖难功臣之前。

不过。他到底不是朱棣自己人。仅仅2年后。朱棣以“阴蓄奴仆”、“图谋不轨”等莫名其妙的罪行。将其软禁。并夺其爵位。

李景隆绝食抗议无用。活到了永乐末年。

他的国公之爵。也就没有了。

同样到了嘉靖十一年。他的后人被封临淮侯。

他们的侯爵。直到明灭亡才绝。

徐达后人的命运

其实。徐达后人的命运也一度是极为波折的。

不过。徐达的运气比较好。

徐达的女儿。正是朱棣的皇后。

这层关系。使徐达家族经得起命运的波浪。

徐达去世后。其子徐辉祖承爵。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数败燕军。表现良好。在燕军渡江后。他依然引兵力战。

燕王入南京后。徐辉祖不去迎接。有官吏来审其罪。他只说其父功勋及铁券免死之事。

朱棣大怒。将其削爵幽禁。

好歹有皇后这层关系在。徐辉祖死后。朱棣表示:徐辉祖这家伙谋危社稷。但中山王(徐达)功劳大。徐辉祖死了。中山王不可无后!

于是。徐辉祖的长子承了公爵。

后来。徐钦又引起朱棣愤怒。一度又罢为民。但明仁宗即位后。又恢复了他的爵位。

这个公爵。一直传承到明亡。

而出人意料的是。不但徐辉祖这一公爵传了下去。朱棣还给徐达后人另弄出了一个公爵。

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暗中帮助朱棣。

建文察觉后。亲手诛杀了徐增寿。

朱棣夺位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愍”。

其后。又进封其为定国公。并令其子景昌嗣爵。

这一支后来也一直传了下去。直到明末。

“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明史.徐达传》

徐达后人爵位得以保全的原因

明初功臣及其后裔。主要有两道坎要过:朱元璋、朱棣。

明初功臣遭难。其罪状大多颇有争议。甚至有的连罪状都没有好好罗织。

因此。他们所作所为或确实有不法之处。但遭处分主要还是涉及敏感的皇权。

朱元璋要替太子、太孙拔刺。要处理一批功臣。

朱棣也是造反得位。自然也是要处理一批不放心的洪武旧勋。

而徐达及其后人。基本“躲”过了这两场灾难。

1、徐达躲过朱元璋的打击。

徐达在军时。令不二出。但在朱元璋面前。则“恭谨如不能言”。

这样的谨慎、谦恭。自然是徐达“保命”的重要原因。

不过。徐达得以善终。主要是他没有成为朱元璋的主要打击对象。

朱元璋打击功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380年以前。皇权的主要威胁是:君相矛盾。

明建立之初。大政方针。需通过丞相下达。兵部等六部与皇帝之间。隔着丞相一级。

因此。天子与丞相之间。天然存在军权之争。

所以。李善长、胡惟庸。以及与他们有一定亲密关系的武将(如邓愈)。都可能成为朱元璋毫不手软的打击对象。

而徐达的立场是明确的:“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完全站在朱元璋一边。

因此。徐达在胡惟庸案中。得以全身而退。

在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趁势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并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完成了一次集权。

1388年以后。皇权的主要威胁是:君将矛盾。

原本。君将之间。隔着一个相。在相的问题解决后。君将矛盾又直接起来。

尤其是:朱元璋认为太子朱标“仁弱”。朱标死后。皇太孙就更缺乏威信了。

因此。朱元璋晚年。“春秋高。忌功臣”。

蓝玉、冯胜等人。又成了其主要打击对象。

如果徐达此时仍在。即便其性谨慎。也未必能得善终。

不过。徐达在1385年已经去世。

其子徐辉祖能继承徐达之爵。却不可能具备徐达的威望、资历。

因此。徐达一系始终没有成为朱元璋必拔的刺。(至于野史所载的吃朱元璋所赠蒸鹅而死。全当故事听吧)

2、躲过朱棣的打击。

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算是抵抗到底。“顽固不化”。

然而。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皇后。

徐皇后不是一般的皇后。她是与朱棣是共患难过来的。关系极为密切。并曾共患难。甚至在北平保卫战中亲率城中妇女披甲上阵。在诸子、靖难功臣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朱棣的几个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家男人此时已经离开权力中心。不构成任何权力威胁。

这种情况下。治徐家的罪。治皇后家族的罪。削太子舅舅的爵。对朱棣是弊大于利的。

何况。徐家人对朱棣也是有功的。徐增寿为了暗中帮助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所以。朱棣不爽的。只是徐辉祖这个人。而不可能是徐家。

因此。朱棣不爽徐辉祖。对他削爵幽禁。但到徐辉祖去世。国公的爵位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相反。对于徐增寿的功劳。朱棣更是大为褒奖。另立一公。

渡过朱元璋、朱棣这两道坎后。大明的皇权集权已经稳固。皇位交接也基本和平进行。不再有大肆清洗的必要。徐家的公爵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个人以为。徐达的爵位能一直传到明末。关键词是“幸运”。

徐达的性格谨慎。自然是其得以自保的重要原因。但其实其几公。也未必真的各个都罪至可杀。而徐达如果多活几年。也未必不会成为朱元璋必拔的刺(徐家可是燕王的姻亲呀)。

徐家躲过朱棣的打击。主要依赖徐太后。

可是。当时。功臣女多为王妃。谁又能预料到燕王妃会成为皇后呢?

开国六公二十八侯。多死于非命。像徐达家族这样的。确实是“小概率事件”。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16

    太祖,魏国,朱元璋,公爵,爵位,功臣,燕王,大明,京师,辽东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16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07:16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建立了大明王朝。开国时。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这六位都是功勋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