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原创

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词如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首先。我们读这首词时。看到的是词人浓烈的家国情怀。词人登北固楼。远望中原。想到国家大事。思潮翻滚。大宋朝遭遇外族入侵。战乱纷纷。一败再败。致山河破碎。丢失了长江以北大片中原地区。词人一生征战几十年。忧国忧民。而今国家岌岌可危。朝中大臣却懦弱无能。极力言和。没有一个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挺身而出。力据外敌。词人不禁感慨万千。借曹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讽刺朝中权贵。像猪狗一样。没有一丝英雄气慨。

其次。这首词结构巧妙独特。三问三答。关联密切。逐层递进。思想感情也随之升温。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北固楼。远望大好河山。进而想到国家大事。于是就有了第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历史以来。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太多了。宛如滚滚东流的长江水。由此自然引出下片的怀古。借古讽今。下片怀古。盛赞三国孙权。自然引出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最后用曹操的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结尾。讥讽当朝权贵。没有英雄模样。实在妙绝。真是大家手笔。千古绝唱。

其他观点: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诗中 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上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词的开头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附录原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他观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是一首辛弃疾的抒怀之作。表达了他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拳拳爱国之心。盖世豪情。在字里行间。喷薄而出。读来令人十分振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

当时。朝廷十分看重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派他在镇江。构筑防金兵南渡的第二道防线。这让他对打过长江。收复中原充满了渴望。

他站在北固亭。遥望北岸。百感交集。心中升腾起无法抑止的凌云壮志。

本词为辛弃疾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从词的气势与结构上。可以隐约看到开宋词豪放派之先的苏东坡的影子。

巧合的是景象类似。仰慕的人物。历史背景重合。区别是苏轼抒发的是报国无门和岁月无情的悲愤之情。而辛弃疾则是壮志满怀。以及心中火一般的渴望。

辛弃疾在词中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他要像青年时期那样跃马疆场。 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不过。在词里。也隐含着他对苟安于江南的朝廷不满之意。

全词寓情于景。典故镶嵌的极为巧妙。高度融合。

词风明快。激情澎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5

    孙权,词人,兴亡,辛弃疾,千古,中原,长江,南宋,敌手,天下英雄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5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理解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41:25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词如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