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原创

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爱国词人。这一首词抒发的就是他家国兴亡的感慨。也是他的代表作。

清江水日夜奔流。时光和江水一样滔滔逝去。可中原大好河山依然在金人之手。流离失所的中原父老乡亲含泪在奔走。词人把汉唐京城长安视为民族希望所在。大有今不如昔之感叹。

正像绵绵群山挡不住滔滔逝水一样。收复失地统一中原是人心所向。那些苟且偷生的投降派是无法阻挡人民的抗金意志的。词人在此表达了驱逐金人重振家国的决心和愿望。

词人遥望长天浮想翩翩。望着东逝江水家仇国恨一齐涌上心头。无法亲上前线杀敌报国。愁闷之际一声鹧鸪响起。更增加了词人无限悲凉的情怀。须知鹧鸪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这样的意思无疑雪上加霜一般。

本词作借山水抒心中块垒。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该篇是“情水怨山”之作。有道理的话。本词主要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联想丰富。是辛词之杰作。

其他观点: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既好玩。又有知识含量。

辛弃疾:杀敌杀敌杀敌!不如归去!

宋朝词人中的大英雄。是宋朝大英雄中的大词人。能将这二者集于一身的。唯辛弃疾一人而已。所以。他是人中之雄。词中之龙。

他年幼时随着爷爷在金人占领区偷偷勘察地形。为光复做准备。他成年后带着一腔报国热情。带着高超的谋略与才情。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回归祖国。并在千军万马之中。带五十兄弟。独闯敌营。带回叛徒张安国。书写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精通军事。心怀收复中原之志。向朝廷进献《美芹十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换来的却是朝廷主和派的嫉妒与打击。无奈隐居。假装不问世事。实际上。失意英雄心中充满了彷徨与苦闷。于是写下充满激愤与失望的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看完这些。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

辛弃疾是不世出的英雄。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泪。无非两种。一种是为国家民族沉沦而下泪;一种是英雄失意报国无门之泪。其他。英雄无泪。

在这首词中。这两种泪汇到一处。深沉地体现了辛弃疾的悲愤。但英雄毕竟是英雄。在生命终结之前。他不会放弃。永远保持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梦想。永远保持着苏东坡般“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


我们来看这首词: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中国文字是有味道的文字。是自带意境的文字。郁孤台。本身就包含了寂寞独孤的意味。要是郁孤台叫逍遥台。叫快活台。则辛弃疾不会在词的开头。就用了郁孤台的名字。因为。郁孤台对大宋来说。既是耻辱之地。因为宋朝军队曾经在此被金人大败。这是充满意味深长的耻辱的暗示之地。

上文说过。辛弃疾的流泪肯定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流。他感叹宋朝国运衰落。愤恨金兵的猖狂。于是才有了“中间多少行人泪”的悲愤之词。词人喜欢用流水来描绘愁思。所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此处。辛弃疾同样是这种用法。

辛弃疾是壮烈的爱国者。以至于他在临死前都大叫三声。杀敌!杀敌!杀敌!面对中原失陷的局面。辛弃疾远望中原。但是故国还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所以。辛弃疾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面上说长安被群山遮蔽。但实际上是暗示祖国的沦陷。类似于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但要是辛弃疾一直沉沦下去。他就不是那个词中之龙了。辛弃疾毕竟是同苏东坡齐名的豪放派大师。在词的下阙。辛弃疾进入了豪放的模式。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是阻挡不住流水的力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情绪转向昂扬向上。

但辛弃疾的风格。就是一顿三挫。极尽深婉之妙。在词的最后一句。辛弃疾感叹。“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懂得这句话。就懂得了辛弃疾这首词的妙处。开头是深沉哀痛的。最后用江晚的暮色。来体现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当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的时候。人的情绪就会变得哀怨。如果在暮色四合的时候。听到鹧鸪的不如归去的叫声。就更加哀怨了。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表面上是写鹧鸪的叫声。其实何尝不是辛弃疾一生的追求呢?

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梦想回到北方的一生。就是梦想跨上战马横戈四方收复中原的一生。在所有的梦想之路都被堵死的时候。辛弃疾。这个伟大的民族英雄。真正进入了末路。所以。这首词是如此的伤悲。这也是英雄无路的悲叹啊!

其他观点:

作为客居赣南的“新客家人”。很乐意回答这个问题。


这阕词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1176年)间。稼轩任江西提点刑狱期间。由于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路经造口。俯瞰昼夜不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词。不过。至于词人有没有到赣州城区登上过郁孤台。不得而知。先看全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中。不知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又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这阕《菩萨蛮》。可以说。体现了词人高超的手法。主要采用比兴。写出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首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便有横绝之势。郁孤台。本身就是一个向征。据载。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后屡经兴废。仍名“郁孤台”。因此。以郁孤台起笔。本身已暗含词人的忧国思想。而“郁”又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打头。便体现词人满腔磅礴之激愤 。

次句“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疑用隆祐太后被追造口之典。表现词人痛国家之危。愤金兵之狂。而不能雪耻之羞。满腔激愤化为悲凉。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并非西安。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开封)。词人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如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此处又将悲凉进一步深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郁孤台在章江贡法汇流之处。至此乃称赣江。实际上此处是向北流去。词人言东流。只是畅怀。并非实指。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周济云“借水怨山”。此处“青山”应暗喻“敌人”。而“东流江水”则喻“国家”。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山即贺兰山(郁孤台所在地)。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更显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又暗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此处用鹧鸪声。也是别有深意。据《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仍然表现词人忧北之意。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

可以说。这阕词手法高明。境界极深。乃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

某尝多次登临郁孤台。也曾写过几首有关郁孤台的诗词。试贴一阕。聊供方家一哂。西河·郁孤台

文瑞地。当年盛事谁记!桥楼堞壁傍垂杨。宋城故垒。自来倦客怯登临。遥思飞入云际。

郁孤上。漫独倚。稼轩豪气应识。风烟十里绕苹洲。鹧鸪暗起。可怜北望数重山。东流依旧江水。

玉虹跨浪逐电逝。问莺莺。春色馀几?鬓雪忽惊芳岁。况长堤寂寂斜晖空对。惆怅无由滩声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8:31

    词人,青山,长安,鹧鸪,东流,辛弃疾,江水,赣江,中原,英雄

  • 樱花吻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8:31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读懂辛弃疾的《菩萨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5:58:31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