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王阳明从小就想做一个圣人。而当心时在大家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因为孔子的影响太大。王阳明没有机会去创作自己的思想。他另辟捷径创作心学。但是……陆九渊又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学习过朱熹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王阳明非常不赞同格物致知这个说法。他干了一件事!格竹子从而获得竹子的知识。他盯了几天。没有发现竹子的知识。反而格的自己头痛。
“大学之道”。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所说的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应该是出自这里。因为这是很多搜索软件的答案。
但是其实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来的。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就是大学中开头这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个道理让我们去遵守。而朱熹的也是一种思想。
其他观点:
《大学》里讲。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按照《大学》讲的。要想知道人生的道理和智慧。就要不断的去格物。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道理都知道了。就达到了意诚。也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像一般人那样见到美女就喜欢。闻到臭味就恶心。自然而然。不需要思考。
儒家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圣人。怎么成为圣人。《大学》中给出了方法。 就是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而格物是第一位的。一草一木都有道理。格物就可以穷尽道理。
但是。格物应该怎么做。书中没有给出方法。没有方法怎么办?自己琢磨。想做圣人的王阳明开始格物了。他首先格的是竹子。对着竹子一连格了七天。没有格出任何道理来。反而大病一场。差点把命丢了。
格物失败后。王阳明另劈蹊径。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知行合一就是说。知道了道理。还要做到。这才算真正的知道。光知道道理。没做到。这不叫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应该属于哲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古代科技不发达。《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是通过研究一物之理推究另一物之理。格竹子顶多格出竹子空心人应该虚心之类的道理。这道理没有内在逻辑性。
其他观点: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一脉相承。其含义完全相同!
这在《传习录》里开篇序言里就说清楚了。原文如下:
徐爱: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这段话是《传习录.徐爱录》的序言。这段话实际上全是徐爱说的。
徐爱说:阳明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说法。都以旧本为准。也就是程朱他们所说的误本。我刚听说时感到惊愕。然后怀疑。再之后就是殚精竭虑。互相比较着就教于先生。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是冷火是热一样(砸到地上就是一个坑)无可质疑。就算过一百年出现的圣人其所说的范围也无法逾越先生的学说。
什么叫“旧本”?
明朝儒学大家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和朱熹认为《礼记.大学》有讹误。就改了抽出后的《大学》的章句。但是王阳明认为《礼记》中原《大学》篇实际无误。所以还是以原来的版本作为标准。
***************************************************************
王阳明生于朱子之学极盛的时期。在朱子盛名之下。起初王阳明也是朱子学说的追随者。顺着朱子学所言的“格物”之“物”是形而下的感官相对的外界客体之物。一路探究下去。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事件。
《传习录》载:“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大家都说要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但能够身体力行的并不多。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实实在在地践行过:有一年。我跟一位钱姓友人一起讨论通过格物致知来做圣贤。决定先从自家花园亭子前面的竹子格起。我的朋友对着竹子想穷尽其中的理。结果用尽心思。不但理没格到。反倒劳累成疾。于是我自己接着去格竹子。坚持了七天。结果同样是理没有格出来。自己反生了一场大病。并以此认为自己和朋友没有做圣人的能力。自从我在贵州龙场驿大悟儒家圣贤心性之道后。方才明白“无心外之物”的道理。所谓“格物”。无非是反躬内省。逆觉体证。挣脱种种束缚(超越一切)后的直下醒悟即是。
《传习录》载:格物是止于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从此句中。即可明白。王阳明之道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无有偏颇!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3999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格物致知,竹子,道理,大学,圣人,朱熹,正心,之道,孔子,圣贤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王阳明从小就想做一个圣人。而当心时在大家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因为孔子的影响太大。王阳明没有机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