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
原创

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

好文

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

您知道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吗?你怎么理解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

王阳明《心学》哲学思想。就是以“天地与人心”高度统一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以此构成“良知”的本体学说(天人合一)思想。形成心学三大核心观点。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那么。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呢?应该一目了然吧!那就是把良知本体学说思想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中去。同《心学》三大核心观点相结合。来指导人们功夫(行为)。分别论述在下:一。良知指导认知“心即理”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王阳明心学中心思想。高度突出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人的本体“心”。把“心”作为万物主宰。天地鬼神主宰。

为此。把玄妙而不可触犯的天理。拉到人们的“心”里来。达到人心与天理高度统一(天人合一)境界。

社会中的人们为人为事。公平公正就在自己“心”本体中产生出来。即成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心即理”。

为此王阳明《心学》哲学理念“天理与人心高度统一叫“天人合一”。所说的良知。理念基础就是“心即理”。并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即天理。简捷明快。通俗易懂。又很合乎哲学理念。

良知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论出发。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主。而人“心”便是天地之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意之体现。心有其物。物就是为人做事。

良知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观点。知和行原本就是一个功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功夫。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这也是表明知和行就是一个人的能力。心须统一为良知良能。

如:当今社会自主创业。自己择业。不要追求不适应自己实际能力的创业项目和工作岗位。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有良知良能。知行合一理念来谋求自我发展。否则。失败告终。烂债一身。“赔了夫人有折兵”的下场。

为此。良知便是天理之透彻明觉。是社会上一切活动的指路明灯。如果没有良知的主体意识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难以成功。所以良知牢记在心。无往而不胜。

良知原本人固有。每个人都可达到圣人气象。人人都可能为尧舜。良知为主体意识觉醒。为社会发展所拥有。

致良知是《孟子》“良知”和《大学》“致知”的相结合。通过主体的自我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来体认良知。

由此。良知便是天理之透彻明觉。是淳天理。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如:在当今社会中。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团结互助。买卖公平。诚信为本。和谐相处。围护公共场合井然有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

良知就会良能。人的内在素质不断提高。使人回复到明洁的。无善无恶的本心。使人回复到那个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界。

四。综上述来论良知哲理学说的辩证规律。

王阳明《心学》就一篇哲学著作。其良知哲理学说。构成的三大核心思想也存着辩证逻辑思维三大规律。可相提并论。

“天理与人心”两者对立并存。统一为“心即理”观点。也是辨证逻辑思维“对立统一”规律。

“天理”润天下万物公平。公正。而“人心”则不能。有善有恶。变化多端。这样一对互相对立而有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把它统一起来。“人心”就要遵从于“天理”。而形成“心即理”这一统一原则。否则。人难以生存。这就是辨证逻辑思维规律。

02

“知行合一”知是人的真知。行是人的真知能力。这两点完全存在于人的质量关系中。起到互变作用。反应了人的能力大少变化而变化。

随着真“知”的质量多与少的变化。“行”的真知能力的能量也变化高或变化低。两者必然形成一致。否则。也就是不能适应社会按能力大少工作需要而发展不了自己。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也是辩证逻辑思维“质量互变”规律形成的。

03

“致良知”就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即天理。简捷明快。而这个良知是在天理的作用下。随时被否定。而这个否定就存在于自已心中。是否有善有恶而在否定之否定中。这也就是在辨证逻辑思维“否定之否定”这一定律中形成的。

为此。只要将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体认明白。就会在“否定之否定”这个规律中。不断往好的方面发展。即可达到圣贤气象。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事业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取得成功。

其他观点:

就是本性。或者说如孟子所言的“赤子之心”。在陆王心学系统里面。良知是天生的。

如陆九渊说“此心之良。人所固有”:

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苟知其如此而防闲其戕贼放失之端。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如手足之捍头面。则岂有艰难支离之事?——陆九渊《语录》

阳明也说此良知之心就在自家身上。不必到外面去找:

及在夷中(贵州龙场)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王阳明《传习录》

其他观点:

要真正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必须要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块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原生文化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都是建立在这两块基石上的。

第一块基石是「重叠结构世界」

所谓「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显性与隐性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体。

这种物理性世界观。与现代人的单一结构世界的物理性世界观是完全不一样的。

甲骨文中的「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第二块基石是「心智系统转换」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重叠而成的。那么。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完整的人。也由显性与隐性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人体重叠而成。其中。隐性人体是完整人体的主体。

甲骨文中。有好几组表示重叠结构人体的字。比如下图的「人、身」、「元」字

完整的人体有两个人体组成。每个人体上也都有一套心智心智系统。所以。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一般人平时只会使用显性人体上的第一套心智系统。隐性人体上的第二套心智系统。不经过专门的训练。一般人都不会自主使用。

道、佛两家的基础都是「心智系统转换」。而儒家的全部主要内容就是「心智系统转换」。其特殊之处在于。在动态的生活、工作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

《大学》是一本非常完整的「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科书。而《中庸》是一本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教辅书。讲解「心智系统转换」中的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论语》则是孔子对于弟子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点评以及弟子的心得。

甚至。孔子非常推崇的「礼」、「孝」都是用来学习、传承「心智系统转换」用的。



王阳明的「良知」的真正内涵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产物。一个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永远都找不到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产物。

所以。一个人想要拥有「良知」。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会「心智系统转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05

    良知,心智,天理,系统,人心,人体,世界,隐性,心学,完整

  • 曾温暖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05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提出的良知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05

    谢谢邀请!您知道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什么吗?你怎么理解的?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王阳明《心学》思想就是哲学思想。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