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什么?
原创

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阳明心学其实可以用几个核心命题串起来理解。主要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乍看之下。心外无理和心外无物是唯心主义的命题。但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其实不能简单以唯物、唯心来划分。王阳明也是如此。他虽然是心学集大成者。但并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接着陆九渊“心即理”讲的。在他们看来。理本来是客观实存的。除了蕴含在事物之中以外。理又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但阳明认为。每个人如果要认识事物之理。都是从心上做功夫的。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穷究。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说心外无理。人所认识之理都是在自己的心中。

至于心外无物。这里的物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而是指有主体——人参与其中的事。如事亲、治民、爱人等等。这些事情离不开人的参与。也就离不开人的心。所以说心外无物。王阳明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山中花木自开自落。但如果离开了人的良知。它们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些客观事物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离开了人心、人的良知。事物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知行合一。是强调知行一体。不要把知和行分作两节工夫来看。这个是阳明针对很多人知而不行的弊病提出的命题。

致良知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总纲。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思想都可以统摄到致良知之中。致是推扩之意。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道德情感。所谓致良知就是要把与生俱来的良知推扩到事物中去。从而扩充自己的良知、完善自己的人格。

其他观点:

王阳明的心学。最核心就是那著名的“四句教”。但心学区别于孔孟之道的地方。就是它不但揭示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还指出了如何修炼自己的内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句教原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很多所谓懂心学的人。会把“善”、“恶”以及“良知”解释错。“善”、“恶”。在这里不是“善良”与“凶恶”。而是“好”与“坏”。而“良知”。也不是现代白话文里的良知的意思。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烧红的烙铁是烫的。这个不用思考。你也是知道的。这就是良知。 所以。四句教中的“良知”。不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名词。那些把四句教往道德学上扯的。都是瞎掰。

四句教的本质涵义。是说人心之本体。只是像镜子一样映照万事万物。所以。它对万事万物是没有好坏的分别的。也就是说。心之本体不区分事物的好坏。也区分不了事物的好坏(因为事物本来无所谓好与坏。所谓好坏。都是人附加在它身上的)。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在什么情况下区分好坏呢? 就是当人对事物发动了意念后,就有了好坏的区分了。比如。一瓶农药。你要用来洒在蔬菜上。确保蔬菜不被虫子吃掉。那是好的;你要用来解渴。或者用来掺酒里给别人喝。那就是不好的了。我们看。农药本身是不存在好坏的。我们使用它的意念一发动。这个意念是有好坏的区别的。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面对万事万物。人若能条件反射般地确定他在具体环境下是好的或者坏的。那就是人之本然之良知。小羚羊见了妈妈就去亲近。见了狮子就跑。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狮子是亲近不得的。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面对具体事物。取其有益的东西。去掉有害的东西。就是格物。农民给禾苗施肥。那是“为善”。拔掉野草和稗子。那是“去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注意。王阳明主张的是先致知。再格物。这与朱熹主张的格物致知是相反的。朱熹认为。事事物物的道理。处在事事物物之中。所以。道理要到事事物物中去寻求。即所谓“格物穷理”。而王阳明则认为人心就是天理。没有人心的映照。万事万物是没有意义的。人心只需要扫除贪嗔痴慢等情绪和欲望的蒙蔽。达到虚空灵明的境界。就能正确地映照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的理。只需从人的内心上去求。而无需到万事万物上去寻求。

心的虚空灵明。如何达到? 这就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致”。就是修炼的重点。面对事事物物。去掉你内心的情绪和欲求。这就是“去人欲而存天理” 。对任何事物产生坏的意念时。就要从根子上铲除。而不留下一丝痕迹。比如。别人侮辱你。你的第一反应是发怒。如果你反复修炼自己。要求自己不单不发怒。连发怒的念头都不产生。那就是“致”了“良知”了。修炼的方法。就是时时刻刻念念不忘“去人欲而存天理”。静时念念不忘“去人欲而存天理”。动时念念不忘“去人欲而存天理”。

所以。王阳明主张的修炼。不是端坐蒲团。敲木鱼念经。那是经不得事的。真正的修炼。是入世。处事。在事情上去磨练。追求无我、无私、无欲、无情绪的境界。最终就能返璞归真。达到“吾性自足”的自我觉悟。

其他观点: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我就我知道的说一说吧。

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第二。“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只是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侧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恒。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道德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

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个个人心

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如果我们将其中“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句改为“万化根源在良知”。也许更能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特色吧!

三是知行合一的工夫论:他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

作两事。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

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一。知行

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二。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

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第三。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

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

所谓“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最后

个是关于阳明“四句教”的问题。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6

    良知,天理,孟子,事物,这就是,事事,人心,工夫,四句,本体论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6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的心学讲的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03:16

    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阳明心学其实可以用几个核心命题串起来理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