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传习录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它首先是要说明\"知行之本体\"。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心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他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心外无理\"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的人说的。一般是摸不着头脑的。
其他观点:
1、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
王明阳思想用一个词归纳。就是“致良知”。短短的三个字。却蕴含深刻的道理。意思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2、为什么受到推崇?
王明阳是一个文臣。却能统兵南征北战。且只用一年多时间剿灭了为患南赣数十年的臣寇盗贼;在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时。只用四十多天就平定了叛乱……
3、和我们生活工作的关联在哪?
王明阳不光学问大。同时人情练达。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把他的哲学认知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能做有机结合;不光有思想。处事圆滑老道。且不失理想主义。忠君爱国。 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读好书。受益一生。关注@亭亭悦读。阅读路上一起同行。
其他观点:
王明阳父亲王华是状元郎。出身书香名门。状元基因好、起点高。有多高啊?(五岁不会说话。倒~)。王明阳从小天赋异禀。5岁前已经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就问你服不服?)。王小朋友志向远大。这个志向非常大。做一个留芳千古的圣人。(比村里二傻子立志找一个漂亮媳妇难多了。)
小王同学因为基因好、又勤奋。这样呢。就把同学们都甩到后面。以至于因为太年轻。科考就跟玩一样。没有挑战性。太年轻闪瞎了眼。“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嗯有道理。低调、低调。就是不让你中状元。王进士全国第四。(我掰开指头数了一下。1.2.3.4。名次是不高啊)。当个状元儿子该满足了吧!
人生十八好年华。年青的王同学迷上了朱熹的著作。对着竹子发呆七天。理没格到。还吐了一口老血。朱熹真XX坑人啊!
刘瑾这个王八人生最辉煌事是坑王同学。坑就坑吧。还追索王同学的命。35岁的大龄青年王同学躲在山洞练武林绝学。“花非花雾非雾第九重”。王同学往石棺里一躺。开始搜索这大半生所学释、儒、道、奇门八卦、名人名言、唐诗三百首等国学经典。这些知识在王同学大脑里飞来飞去。不停的分解组合。变成一堵墙。形成一堵牢不可破的墙。王同学怎么也打不碎。眼看就要凉了。凉了。至于王同学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咱也想知道。本性自足属于不学也知道。实在难以捉摸。
王同学变成了王大师。从此人生开挂。王阳明的理论深受文人雅士、各管理层的喜爱。王阳明高风亮节、此心光明就不是能学到的罗。这个靠天赋。真学不了。坏蛋不喜欢。
王明阳的学说。不能变成空谈的理论。这是王明阳一再反对的事情。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002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人心,良知,本体,朱熹,思想,同学,至善,道德,本心,状元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明阳的思想和著作内容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传习录\"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