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感谢邀答: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善。理解为:审心而自知善恶。心是貌之根。面貌有善有恶。我们先不要看。要从审心来做起。命运的善恶也从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
行者心之表。我们的行为是我们心念的一种反应。有其心必有其行。你的心如何是善良诚恳的。你的外表也一定是善良有礼。所以你的行为是你心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善恶。因为观察心不容易观察到。心无相。我们从什么地方看?看一个人的外表、神态、言行、举止、就能够预知他的善恶。
祸福是由于人心的善恶招感的。善恶有报:善招福。恶招祸。
明阳心学告诉我们。处世先修心。为善去恶。知其善而近之。知其恶而远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之人。
其他观点:
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心即理”强调了事物的规律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程朱理学主张的“性即理”。认为理不在人身上。想要获得事物的道理和规律。就必须向外探索。王阳明认为这是错误的。
在他看来。无心外之事。也无心外之理。道德行为并不依赖外在的事物。而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理不在外物身上。就存在于人的内心。
“知行合一”和“心即理”是相辅相成的。既然物的理均在内心。那么行为的准则与道理也并不在心外。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识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而人的认识又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得到验证。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终目标。“致”不是探求的意思。而是指通达与推行。
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将心中的良知推之于万事万物。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将良知推之于万事万物。那么万事万物都合乎天理。
王阳明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正心就是要不受任何善恶之念的干扰。诚意就是要扩充善念、遏制恶念。格物就是要为善去恶。并作用于物。
其他观点:
如何理解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阳明心学是由明朝武宗正德年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王守仁先生所创的。
阳明心学的核心简要地说就是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所谓“心即理”。就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你的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理在我心。心外无理。“天理”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与“行”其实就是一回事。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所以。王阳明提倡以“知”为“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这也就是所说的“知行合一”。
所谓“致良知”。就是“致我心内在的良知”。就是要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指道德意识。也是指最高本体。王阳明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王阳明认为。天底下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圣人要教导好别人。自己首先要做到“致良知”。
一言以概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003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知,善恶,正心,天理,明心,万物,是指,中有,万事,心念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理解王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感谢邀答: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善。理解为:审心而自知善恶。心是貌之根。面貌有善有恶。我们先不要看。要从审心来做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