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汉五铢在西汉中期的购买力如何?能买到什么?
原创

一枚汉五铢在西汉中期的购买力如何?能买到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民以食为天。古代的粮食价格最能反应货币的购买力。

从先秦到秦汉、隋唐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粮食发放官员的俸禄。计量单位为「石(dan4)」。「俸禄」的「禄」就是「食物」。所谓「食君之禄。为君担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五斗米」陶的工资。元代以后。银本位制渐渐确立。才完全用货币发工资。

古代的日本。大米就是货币。今天股市上用的到「K线图」。也叫「蜡烛图」。就是源自日本人记录大米价格用的趋势图。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文明的优点是长于治世。政制发达。短处是唯重实用。不究虚理(大意)。中国古人在政治上实践理性一枝独秀。文官制度、科举选拔、御史监察等等各种制度创新。统治技术从古到今都是一流的。

中国古人在政治实践中很早意识到「谷贱伤农,谷贵伤民」。遇到灾荒。无粮救济。则流民四起。天下大乱。所以中国从战国开始设立「平籴法」制度。西汉设置了「常平仓」制度。就是政府利用市场机制。担负起稳定粮食供应和价格的职能:粮食便宜时候。用高价购买。防止谷贱伤农。一旦粮食减产。粮食价格大涨。政府就加大供应。稳定粮食价格。防止谷贵伤民。发生饥荒的时候。救济灾民。

这恐怕就是最古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践。可见「罗斯福新政」并不新。中国古人早就玩过。

《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汉中期的「常平仓」和「粮食价格」:

西汉中期的「昭宣中兴」。是西汉最强盛富裕的时期。《汉书·食货志》记载在当时一石谷子只要五个五铢钱。这就会导致「农人少利。谷贱伤农」:

《汉书·食货志·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宣帝即位。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谷至石五钱。农人少利。

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启用「常平仓」了。汉宣帝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是个善于理财的治世能臣。他在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设置「常平仓」制度。而且成绩显著:

《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五凤中奏言: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每个时代都有不干实事。却喜欢瞎嚷嚷挑刺的「公知」。

秦汉「公知」就是「御史」。耿寿昌设置「常平仓」的时候。当时的「御史萧望」说耿寿昌锱铢必较。但充其量就是「店小二」之才。没有深谋远虑。而且建仓库的工程太过于浩大。生出「旱气」:

御史大夫萧望之奏言:故御史属徐宫家在东莱。言往年加海租。鱼不出。长老皆言武帝时县官尝自渔。海鱼不出。后复予民。鱼乃出。夫阴阳之感。物类相应。万事尽然。今寿昌欲近籴漕关内之谷。筑仓治船。费直二万万馀。有动众之功。恐生旱气。民被其灾。寿昌习于商功分铢之事。其深计远虑。诚未足任。宜且如故。上不听。

《食货志》用了「上不听」三个字。可见汉宣帝也觉得「公知」的「生旱气」那一套很荒谬。

到汉宣帝儿子汉元帝继位的时候。关东发大水灾。一石粮食疯涨到三百多五铢钱。儒生将天灾归因于常平仓制度。认为「常平仓」是与民争利。汉元帝听从了建议。并在初元五年(前44年) 下罪己诏。废除常平仓制度:

《汉书·食货志·上》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振(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熟悉汉代历史和中国经济史的人都知道。汉代的经济政策其实也有「凯恩斯」和「亚当斯」之争。《盐铁论》就是当时经济政策辩论文献的集结。

我个人认为「常平仓」虽然有国家与民争利的一面。但是让可以让粮食价格不至于大起大落。粮食减产的时候。价格让百姓可以接受。而且可以行使赈灾的职能。应该利大于弊。

汉宣帝时期五个五铢钱能买一石谷子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多少钱?

汉代的「一石」有多少?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标准监察体制。

根据文献和出土文物我们知道秦代一石是120斤。一斤16两。一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正负在15克以内。比如《睡虎地秦简》就记载的秦代的一石是120市斤。误差超过16两。官员是要被受罚的。

秦代的衡器出土文物有:



汉承秦制。西汉的一石四钧。一钧30斤。1斤十六两。也就是一石120斤。跟秦代基本一样:

出土文物证明汉代一斤250克左右:

1927年甘肃定西称钩驿出土新莽铜衡杆及石、二钩、九斤、六斤、三斤铜环权。均刻有新莽颁发标准度量衡器的铭文81字。与《汉书·律历志》记载完全相符。王莽时代的一斤也是250克左右。


综上。汉承秦制。西汉的一斤也是差不多250克。(丘光明. 中国度量衡。页77)

那么也就是说:汉宣帝时候。五铢钱能买120斤稻谷(当然。当时「谷」有可能是「麦、粟」)。这里只用稻米计算。综上的考证。汉代一石120斤。每斤250克。基本上跟今天差不多。可以直接换算。

2018年10月26日。郑州商品期货交易的稻米期货有两种。收盘价格如下(人民币):

晚籼稻(LR)--2855元每吨。每斤就是1.4257元

早籼稻(ER)——2223每吨。每斤1.1165元。

120*1.4257=171.084元

120*1.1165=133.98元

所以。汉代汉宣帝时期五个五铢钱以谷物折算的话。相当于2018年的134-171元人民币。取一个中间值:305除以2等于150.25元。再除以5。那么。宣帝时期一个五铢钱相当于今天的30块5分。考虑到这个价格是谷物大丰收的价格。「平准仓」还会提高收购价格。一石谷子可能8-10个五铢钱。一个五铢钱大约就是15-18人民币。

所以。在西汉中期「昭宣中兴」时代。一个五铢钱的购买力还是挺强的。当然这是非常简化的分析。必须要给出一揽子物价才会准确。

其他观点:

西汉中期差不多是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48年

这段时期。汉武帝刘彻。刘弗陵。刘病己三代努力建设。到刘病己的时候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昌盛。史称“武昭宣盛世”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比较彻底的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货币问题。

所以这个时期的五铢钱还是比较保值的。比后世来的稳的多。

如果拿粮食来衡量。一石(约60公斤)粮食(小米)价格在50~100钱

马是贵重物品万以上

牛作为主要劳动力甚至比有些马还要贵。

酒的话几钱到数十钱

日常柴火每担要小十钱

当然你不能简单的换算成现在的物价。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生产力是不对等的。所以只能大致感受下。

下图是官员收入表。结合物价可以感受下购买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5:43

    西汉,平仓,汉书,汉代,粮食,中国,秦代,五铢,谷贱伤农,御史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5:43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枚汉五铢在西汉中期的购买力如何?能买到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15:43

    民以食为天。古代的粮食价格最能反应货币的购买力。从先秦到秦汉、隋唐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粮食发放官员的俸禄。计量单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