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憧憬大唐和中山国,对其它王朝却不感兴趣?
原创

为何日本憧憬大唐和中山国,对其它王朝却不感兴趣?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日本憧憬大唐和中山国。主要是因为大唐和中山国的“文治武功”成就杰出。即文化艺术、军事实力显著。

这两方面。是日本人最欣赏的。

众所周知。大唐是大一统中原王朝。繁荣昌盛、国富民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还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

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万国来朝达到鼎盛。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个。

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唐朝的文化与制度。

位于日本奈良的东大寺。珍藏着一批迄今为止种类最丰富、最全面、最有价值的唐朝各类器物。被视为艺术品宝库。

再说中山国。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建国于公元前414年。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国土很小。嵌在燕、赵国之间 (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地理位置特殊、国土面积狭小的中山国。被周围国家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被入侵灭国的危机。

于是中山国统治者生于忧患。勤政忧民。奋发向上。

中山国长期与晋国等交战。被视为中原诸国的心腹大患。 魏文侯派著名军事家吴起率军攻击中山国。遭到顽强抵抗而未攻克。后来魏国大将乐羊经过苦战。才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

在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中。中山国竟然于公元前380年前重新复兴。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多次进攻中山国。都遭到抵抗而未成功。

中山国励精图治。修长城、发展民生。甚至还主动攻击赵国而逐步扩张领土。国力鼎盛时有战车九千乘。“千乘之国”是军事强国的象征。 但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终于被赵国所灭。

而且。中山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的融合特征。

中山国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制造的铜、玉、陶、金、银、骨、石等。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高水平。《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丈夫……作奸巧冶。多美物”。

后世出土的中山国的众多文物。繁多华美奇崛。 例如有迄今发现的世界上较早使用退火柔化技术制造的铁质工具;出土的纺织品工艺精美、品种丰富。在中国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史上首屈一指;刻立于公元前四世纪的中山守丘石碣。是中国碑碣文化的开山鼻祖等等。

而且出土的器物精美绝伦。多为稀世珍宝。令世人震惊不已。

一个区区小国。承受四面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被大国所欺而变强。为强国占领又复生。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雄的年代斗争、存活二百余年。顽强不屈、发奋壮大的精神。世所少见。

而且在强国包围之中发展经济。注意学习、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创造了灿烂繁盛的文化成就。令人惊奇。

唐朝和中山国所取得灿烂成就和进取奋斗精神。令世人钦佩。而这也正是日本所欣赏和敬重的。



其他观点:

日本对唐的感情并非一致。

因为憧憬中国更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本在中国隋、唐两代曾以官方的力量推动学习中国。派遣了大量遣隋使、遣唐使。孝德天皇大化二年(公元646年)的大化改新。则更是系统性学习唐朝的最突出表现。包括效仿唐朝建立官制(二官八省一台)和兵制(五卫府兵制)。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建立日本班田制和租庸调制。以及在日文中引入汉字等。此后日本的平城京、长冈京和平安京都竭力模仿长安。比如都有东西十四条、南北十一条街道和东市、西市。甚至南北向的主干道也都和长安一样叫朱雀大街等。

但即便在这个阶段日本仍然竭力表现出自己不甘居于人下的自尊、甚至自大。隋朝时日本曾向隋炀帝发出“日出处天子致意日没出天子:无恙乎”这份著名的国书。引来同样自大的隋炀帝十分不快。唐初日本扶植百济对抗唐朝。引发了著名的中日白江口海战。中方大胜才让日本冷静了一些。在唐初、中叶。日本热衷学习唐朝。是和皇族的推动息息相关的。而皇族之所以要推动。是希望借鉴唐朝的中央集权。削弱苏我氏等贵族世家的权利。但这个政策在亲皇族官员中就意见不一。在许多中国著作中同样被列为“老朋友”、也当过遣唐使的吉备真备。实际上就是坚决反对向唐朝学习的。他从唐朝回国后竭力贬低、排斥唐朝文化、制度的先进性。制订了一系列扶植“大和文化”、排斥唐文化的政策。

而在皇族和亲皇族势力以外。贵族世家更是竭力反对大化改新等模仿唐朝中央集权、意在削弱其权利的改革。并最终占据上风。其结果便是皇权被彻底架空。日本进入了长达千年的幕府时代。而所谓“仿效唐朝”也就变成了看上去像那么回事。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东西:效仿唐朝建立的一大堆部门、官职和品级都变成毫无意义的虚衔。班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很快荡然无存。而所谓“和长安一模一样”的几个“山寨长安”却偏偏没有“山寨”城墙——因为日本没有人会去攻打没有实权又穷得叮当响的天皇。此外。日本也从来没有建立过科举制度。因为谁当官是幕府和大名们说了才算。主要看血统和武功的。日本所谓“唐风”的建筑、风俗。大抵上也就是这类的样子货。

举个例子:日本战国时代大名鼎鼎的诸侯武田信玄。手下有号称“三弹正”的三个名将——逃弹正高阪昌信。枪弹正保科正俊。攻弹正真田幸隆。顾名思义。这三位都是靠打仗混饭吃的。但“弹正”这个如假包换的唐朝官职。原本应该是在朝中服务的文职谏官。

逃弹正高阪昌信——你们家唐朝的谏官这打扮?

日本要等到中国明清之际。才随着明朝遗民朱之瑜(朱舜水)的到来。和德川幕府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推崇变了味道的“山寨程朱理学”(林罗山学说)。迎来又一轮“学习中国”的热潮。但势头就差了一大截。到了明治维新。最初仍有维新派打出中国式的“尊王攘夷”口号(尊攘派)。但很快就被尖刻贬低中国、一心“全盘西化”的福泽谕吉等人压倒。所谓“憧憬大唐”。不过如此。

至于“憧憬中山”也就是琉球。您是没睡醒么?日本即便最弱时。其地方诸侯(大名)岛津等势力都频繁“吊打”身为中国王朝藩属国的中山尚氏政权。长期以来尚氏一方面称臣纳贡于中国。一方面被迫向岛津纳贡。在德川幕府体制下岛津只是个势力尚可但地位不高的“外样大名”。要对这段历史如何无知。才能脑补出日本“憧憬中山”这么奇怪的概念来?

岛津攻打并“征服”中山尚氏政权的图本。而岛津只是位于日本九州。一个在德川幕府中地位不高的“外样大名”

其他观点:

大唐干过日一次。唐初刘仁轨胜过一仗。史称白江口之战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公元663年。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馀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日本数百年间几乎就是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间元朝击倭不算数)。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当年日本都城仿长安城复制。。

所以日本对唐的感觉。只服打疼它的势力。。就象现在曰本在美面前只有舔跪的份了。。。。

至于中山国。。。我估摸着。。中山国是夷狄在中原众强国之中。生存。 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先被魏灭国后又复国。。并称王。。日本可能向往中原。。能像中山国一样。伴生中华文明。。。。不过后来到邪片战争。之后。。日本又师从西方。。。真是个好学生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6:25

    日本,山国,唐朝,中国,中山,幕府,皇族,文化,中原,长安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6:2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日本憧憬大唐和中山国,对其它王朝却不感兴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6:56:25

    日本憧憬大唐和中山国。主要是因为大唐和中山国的“文治武功”成就杰出。即文化艺术、军事实力显著。 这两方面。是日本人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