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60、70年代鱼有的是,都是取之不尽的,能是真的吗?
原创

老人说60、70年代鱼有的是,都是取之不尽的,能是真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老人说。60年代、70年代。田里、河里、小溪里的鱼多的是。似乎是取之不尽。这件事的确还是真的。

在70年代未的时候。我应该是在上小学了。那时候是没有公交甚至没有自行车的。靠的都是双腿走路。

从家里到小学。大概有三、四公里的路要走。走的都是田埂。或者沿着小溪、小河边走。里面的小鱼、小虾真的是随处可见。

那时候。周六下午才不上学。一到周六下午或周日。我们一边放牛。一边在小溪边去捞鱼虾。随随便便地就总能捞个一两斤回家。

这小鱼、小虾都是野生的。味道真的是好极了的。可是。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家里太穷。缺油缺盐。尤其是缺油。这是普遍现象。

这没有油、盐做出来的鱼虾几乎是没法吃的。腥得要命。根本就进不了口。所以。就算水里鱼虾很多。也不会随便去捞。只有等家里有油有盐了。才会去捞鱼。而且。很快就可以捞回家。

到后来。家家户户的日子慢慢好起来。慢慢地不再缺油缺盐。于是。我们开始经常去捞鱼。自己家吃不完。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再后来。出现了用电瓶去电鱼的情况了。这实在是太糟糕了。之后。河里面的鱼虾很快就被电死关。鱼虾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了。

最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已经禁止电鱼了。电鱼是犯法的、是会被抓起来处罚的。所以。河里的鱼虾慢慢地又开始出现并渐渐地多起来了。

其他观点:

60、70年代鱼有的是。是真是假?作为一个老人。我用真实事例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老家在黔北的一个古镇上。古镇旁有条河。是赤水河的支流。古镇上的人。大多依水而生。

因为古镇地处低海拨河谷地区。从春末直至秋初。气候都非常炎热。镇上的孩子们。不读书时。便常常光着屁股泡在河水中。

河水清澈时。河中一群又一群鱼。历历可数。更有一些小鱼。用嘴巴啄着我们的肉身。痒痒的。镇上的妇女。也喜欢把裤腿捥高高的。站在水中的石头上。洗菜洗衣服。同时让小鱼任意啄着自已雪白的腿。河边的石头。浸入水中。上面会贴着“石包鱼”。石包鱼长不过两寸。白白、扁扁、宽宽的肚皮紧贴在石面上。一对鼓鼓的眼睛长在头顶望人。感觉很滑稽。我们用双手抱着石头底部。然后往上抹。便会抓到它们。偶尔。我们会带上一只回家。养在大碗里。可是我们都不知道它吃什么食物。于是只好眼睁睁看着它翻出白肚皮死翘翘。

每逢夏天。河水经常上涨。涨水时。我们用洗菜的竹撮箕在河边草丛里撮鱼。会抓到不少小鱼。但是我们只是抓着好玩。通常都会把它们放回水里。

涨大水时。河水泥沙含量很高。河水非常浑浊。于是有人会拿着长柄大网兜在河中间的大石头上顺着石面刮鱼。运气好时。会刮到十多斤、二、三十斤的大鱼。大鱼会被人破开。砍成一寸见方的肉块。用 芭蕉叶在竹篮里隔成几隔。在街上出售。

镇上的人忙于生计。极少有人钓鱼。也极少人吃鱼。我读小学时。自已用针做成鱼钩。拴在麻绳上。用一根竹杆钓鱼。遇到水清澈见底。。只见一群群鱼在水里游动。却不上钩。只有在涨水时。水浑浊了才瞎猫碰上死耗子。钓到一只黄腊丁。家里的人不喜欢我去钓鱼。镇上的人流传着一句话:“打鱼摸虾。饿死全家”。认为打鱼人家是没有出息的。记得三年困难时期。离我家五里地的赤水河边有个渡口。渡口一个船工。见到河上漂着一大块黑黑的东西。便划船去看。是一只大鱼的脊背。他用豪杆(撑船的竹杆。头上有铁头铁钩)敲了一下。鱼没动。于是便用船头的锚索拴住鱼背上的大骨刺。把船向岸边划去。没走多远。鱼突然大动。差点把他连船带人掀进水里。好在他有本事。慢慢地连船带鱼带进一个浅水湾。

那条鱼有上百斤。困难时期肉食最值钱。10元钱一斤鱼肉。他卖了上千元。在那时。这可是一笔巨额财富。让人羡慕。谁知没过多久。这人摆弄炸药时。不小心把一只眼睛炸瞎了。那卖鱼的钱全送进了医院。安了一只假眼珠。有人说。他触犯了鱼王。遭了报应。

小河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鱼。还有烏龟王八。在我们时常洗菜、洗衣服的河滩对岸。一块大石头上就常常有乌龟晒太阳。虽然很多人看见它。却没有一个人去打扰它。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是在河边“搬螃蟹”。捉螃蟹为什么叫“搬”?因为河边的螃蟹常藏在石头底下。搬开石头便会看到一、两只螃蟹张着它那对大夹子自卫着。

螃蟹多的地方还是山溪里。有的地方搬几块石头就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最有意思的是“钓”螃蟹。山溪水边的岸壁上。常常有一些螃蟹洞。我们扯来斗斗草。把一头伸进洞里。如果有螃蟹夹住了草。我们就把它拖出来。但是家里的大人不准我们去山溪搬螃蟹。说那里蛇多。螃蟹洞里也可能会窜出一条老蛇来。

我的家乡山青水秀。山高水高。稻田大多是冬水田。又叫冷水田。田里一年四季都淹有水。这为稻田里的水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读中学时。每年的春种秋收。学校都要放农忙假。多则二十天。少也要十天。这时。学校便让老师同学都下乡帮农民干活。在田里。那些小鱼、黄鳝常在我们脚边飙来飙去。有时一钗手。就会抓住一条大黄鳝。有一次。我们在一块大田里插秧。一条很大的乌鱼(我们叫它乌棒鱼。因它身上长着黑灰色斑块。体形长圆)在水里飞快地游动着。这让田里的所有人都兴奋异常。大家都丢下活。抓鱼去了。可是那鱼游得极快。身上又滑。偶尔被人抓出水面。也很快就逃走了。最后。它钻进了田边一个岩洞。这才让我们的欢声笑语得以结束。

我的二姐嫁到乡下。她的三儿子是个捉鱼能手。我每次到二姐那里。侄儿就会下田去抓鱼。他右手拿一支约两米长的“刷鱼杆”。左手提着竹编鱼罩。只见他把刷鱼杆的大头夹在右手胳肢窝里。竹尖上绑着的竹片在水面上划拉着。田里的鱼被惊。就会快速游动。侄子看见。飞快地把左手鱼罩抛出去。然后双手在鱼罩里一摸。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在他的手里了。

赤水河及其支流。有很多珍稀鱼种。前不久我的侄儿们在微信中提及两种鱼。一叫岩鲤。一叫青驳。据说都属于保护性鱼类。曾经有段时间。一些不良之人药鱼、炸鱼、电鱼。让大、小河里的鱼类种群急速下降。近二十年来。各级政府重视生态保护。河里的鱼增长很快。近两年。家乡的朋友都发微信视频。让我看大群大群的鲤鱼在赤水大桥下环游。让人格外欣喜。

其他观点:

“取之不尽”。也许有点夸张。但那个年代。有水有潭有塘有沟有溪有河的地方就必定有鱼。而且很多。确是真的。小时候经常发现牛踩出来的脚坑里都有小鱼。

可以说。本人是吃鱼长大的。老爸勤劳。干完生产队集体活后。为改善家里生活。经常三更半夜捕鱼。尽管不是渔民。但家里有各种各样的自制渔具。那时候。有老爸自己打造的木船。几条鱼网。七八个鱼篓。好几个鱼攒。还有鱼叉。鱼兜等。

入学前经常跟着老爸。所以。从小就喜欢捕鱼。直到上高中以前。放学后的主要活儿和兴趣之一就是捞鱼摸鱼抓黄鳝。

鱼篓捕鱼最简单。但选点很重要。老爸有经验。通常知道哪里可能有鱼群虾群过。有时候需要两边网拦或其他方法堵住。以便鱼虾进鱼篓。晚上放置。早上取。经常鱼篓爆满。真不可思议。那个时候也没有人偷。民风老实淳朴。

老家前面有一条河。河与堤之间有缓冲带和防护林。洪水时水至堤边(不准捕鱼了)。涨水时鱼沿河边上游下行。虾少。退水时鱼虾上游。虾多。各种各样的简易工具都可以捞鱼捞虾。洪水退出。水位降到低于防林带。我经常深夜还在河边捞鱼。有时候几个小伙伴。有时候很晚了只一个人。也不觉得害怕。有太多有趣的、快乐的、幸福的、难忘的捞鱼抓鳝的故事。

说一件。79年寒假。带女朋友一起回家。也是征求父母意见。我吹家乡是鱼米之乡。到处是鱼。她不大相信。第三天早上。老爸说让她见识一下真正的“鲤鱼跳龙门”。老爸划船到河对面。把船横跨在一条溪流出口处。让我们坐在船头。自己去取鱼篓了。还没有坐稳。就有鱼跳进船舱。有扁鱼、草鱼、鲢鱼、鲤鱼等。不到一小时。近四十斤。她那个兴奋啊!也是。人生第一次见嘛。

童年青少年的时光。尽管比较穷。但吃的原生态食品。无忧无虑(没有奢望。知足)。美好快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3:05

    鱼虾,螃蟹,鱼篓,田里,山溪,电鱼,的人,的是,镇上,小鱼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3:05

    没想到大家都对老人说60、70年代鱼有的是,都是取之不尽的,能是真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03:05

    老人说。60年代、70年代。田里、河里、小溪里的鱼多的是。似乎是取之不尽。这件事的确还是真的。在70年代未的时候。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