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你要是觉得民国时期的“参议”不过是个闲差。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词的内涵堪称“变化无穷”。当年张作霖奉军的中枢人物杨宇霆。之所以权势极大。就是因为他先后就任东三省巡阅使公署总参议和安国军“总参议”。这几乎就是总参谋长外加首席政治顾问的意思。而桂系老大李宗仁。也曾经是“军事参议院”的首任院长。
(孤军英雄里面的高参郝俊杰)
“参议”这个职务名称始自明朝。曾在掌握实权的中书省内部设置了“参议官”一职。到清朝也有六部里的“参议”。是主掌审议有关部务法令不大不小的官吏。所以民国时期就沿用了下来。近代的参议。如果用简单直白的解释。那就是“参赞军机、政事和以备咨议”的含义。所以你不能简单地用参谋或者顾问的单一词语描述他。其职称定义更类似于古代的“谋士”。军事政治皆可参与。
就政治层面而言。抗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迫于形势。终于同意组建各省各地区的民意代表机构。称为各省“临时参议会”。聘任名流乡绅担任参政和议政的“参议”。各省临时参议员名额不等。多则五十名少则二十名。它的名称虽然与西方政治体制里的“参议员”基本类似。但产生办法和政治权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别混淆了。
(车道宽)
民国各省、市、县的“参议员”不是民选的。而是由各级政府提名、再由行政院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审批的。他们虽然在名义上代表民意。但是不具备官员选举流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因为那个年代处于军事独裁的体制之下。军政官员都是上面直接任命的。所以民国的“参议员”肯定没有美国参议员那样的政治权力。无非在地方上有些身份、给点政治地位罢了。
而在军事层面中。1928年北伐成功后正式设立“军事参议院”。属于国民政府最高军事咨议和建议机关。比较类似于当时日本的“元帅府”。因此虽然不直接掌握兵权。但是级别很高。规定院长和副院长必须由上将军官担任。首任院长是李宗仁。蒋桂战争爆发后换成了唐生智。军事参议院设“参议”90至180人。基本是将级军官。另设咨议60至150人。可放宽到上校以上军官充任。
总体来看。这个军事参议院其实是用来安置中高级赋闲军官所用。因为在北伐战争中。大批原北洋系将领和杂牌军头倒戈。摇身一变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那么在战后的整编和裁汰过程中。数量众多的将校们如何安置就成为了难题。他们不是嫡系。轻易不会给予兵权。但又不方便全部撵出现役。所以就塞进军事参议院养起来。有门路的未来也可能出去带兵。
黄埔系军官基本不会去什么军事参议院的。所以你看院长都是资历深厚的“杂牌”军界元老。比如李宗仁、唐生智、陈调元、李济深等等。1945年“五华山捉龙”事件中。老蒋用武力逼迫云南军阀龙云交出权力。并且要求必须到重庆任职。给的职务就是军事参议院的院长。显而易见。这个衙门当然是没有实权的。几乎可以视为军界养老院了。
但是在野战部队中。“参议”则充当了参谋和顾问的双重角色。且基本冠名“高级参议”。简称高参。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听到的“中将高参”。就是这个意思。多存在于战区、集团军等高级司令部里。高级参议由主官任用或聘用。没有固定编制。也不掌握军政或者军令权。其实际地位和权力。完全要看跟主官的关系。如果是亲信幕僚。那影响力可是不小。如果纯粹为了安排个闲散将领。那就无人问津。
有没有人看过抗战电视剧《孤军英雄》?老戏骨李雪健在剧中就出演了某战区的中将高级参议郝俊杰。然而他的人设却是上将战区司令长官当年在保定军校的老师。并且极受尊崇和信任。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那么当然。这个高参就是有实权的。他已经成为司令长官的头号顾问和幕僚。《新世界》里面的大反派沈世昌。正式职务也是华北剿总的高参。权力也不小的。
(司令和高参)
某种意义上。野战部队中的“高级参议”算是各级“附员”的高配版。师部或者团部附员。一般为校级军官。也是安排编余军官的一种措施。合适条件下或者实职军官出现伤亡时。就可以按级别接替相应职务。而高参则基本是将级军官。平时充当主官的幕僚角色。将官级职务出现空缺时。也有可能补上去。因为部队里面将级军官的适配职务毕竟是有限的。而高参则没有定额。
受当时官制的影响。八路军也设置了高级参议的职务。比如在西安被军统特务暗杀的宣侠父将军。衔职就是八路军(第18集团军)总部的“中将高级参议”。由于宣将军黄埔一期的深厚资历。所以担负了统战工作而不是作战的任务。因此没有实授军职。是以高级参议的身份来开展工作的。八路军还有一个高级参议。那就是周素园老先生。属于给德高望重的人士一个名份。并不实际参与军政事宜。
其实二战日军也有类似角色。属于标准的军职。称为“高级参谋”。并且因为日军特殊的参谋体系。所以其实际权力还不小。搞破坏和弄事情的能力远超中方的“高级参议”。
其他观点:
参议。最早源于宋朝的参议官。是军中幕僚性质的属官。相当于汉朝时期的长史。也可比作三国时期的谋士。也有点咱们现在军中参谋的意思。宋朝的参议品级不定。从五品到八品都有。主要看军事长官的级别多高。
元朝的参议常置于中书省和六部。为正四品。比如中书省的参议全称为参议中书省事。是中书省的中级实权干部。单独开府。管理各部的公文书信。
明朝的参议为布政使的属官。分左、右参议。从四品。分别管理水利、粮储、屯田等各个政务。等于说是下放地方的实权官员。人员无定额。看布政使所辖省份需要多少人。
清朝仿明制。也有参议。品级一样。乾隆时期把下放地方的专职者统一改名为道台。正四品。又裁撤了右参议。于是参议逐渐变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职或者兼职。
清末预备立宪。行政改革。在各部重新设立参议一职。官职不大不小。军事政治皆可参与。民国时沿用参议。军事上的参议。好比顾问、参谋。行政上的参议。好比巡视员、代表等。有人说民国时期的参议。更像是养老的职位。有级别没实权。但修行都要靠个人。比如国民政府的军事参议院。上将、中将比比皆是。
其他观点:
“参议”这个官职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明初朱元璋时期的朝廷里。属于中书省下的办事大员。
明初的中书省是什么级别呢?
中书省是宰相的办事机构。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是明初的中央政府。最高长官是左丞相。然后是右丞相。都是一品大官。
明朝的首届左丞相是徐达。右丞相是李善长。后来是胡惟庸任左丞相。
中书省执掌六部。掌管机要。受皇帝命令颁布诏书。总理天下要务。工作庞杂繁多。不可能是两个丞相可以做的完的。需要很多的参谋和行政人员。
为此。明朝中书省丞相以下又设平章政事一名。从一品。再设左、右丞各一名。正二品。又设参知政事一名。从二品。胡惟庸就做过参知政事这个官职。
最后还有十名被称之为“直省舍人”的从七品小官。都是些行政人员。
天下之大。中央集权。事事都要上报中央。这些官员自然还是不够用。
然后。中书省下又设了三个大衙门。分别具体管理组织、民政和军事。它们是: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
参议府。
督镇抚司(即后来的大都督府)。
参议。就是参议府首官。正三品。
参议府是管什么的呢?
管理朝廷粮储、屯田、驿站驿传、兵员、水利等事宜。
参议手下的官员也有一群。他们分别是从三品参军、从三品断事官、正七品断事、正七品经历以及正八品的知事。
三品参议到底有多大呢?
人比人气死人。官大一级压死人。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的首官左司郎中、右司郎中他们只是正五品。比参议低两级 。
督镇抚司的督镇抚也是五品武官。
不过呢。后来“中书省参议府参议”这个三品大官就不行了。因为朱元璋杀了胡惟庸。永远地消灭了丞相这个职位。中书省都被取消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议变成了“通政司”衙门口的五品小官。专门受理全国各地上奏的奏章。就是一个普通行政人员了。再无“参议之权”。更无一大群手下可以威风了。
通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
主官叫做通政使。正三品。以下是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佐通政使受理奏章事宜。
就是个上传下达送奏章的。
以上是在朝廷中的参议之职。
在明朝的地方政府中本来对口中央也有参议一职。不过中书省虽然消失了。明代布政使的属官里面的参议并没有随着中书省的消失而消失。管的还是粮储、屯田、驿站驿传、兵员、水利等事宜。
从四品小官。
清袭明制。清朝的“参议”一如明朝的参议。
到了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 。参议更不值钱了。
民国的所谓参议很多。中央政府和各省以及军队中皆有参议之职。注意。不是参议员。
民国的参议并无定员。一般都是主官任意指定。领干薪的闲散人员而已。或者是主官故旧。或者是主官姻亲。或者是其他大佬介绍而来挂职的亲戚故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599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参议,中书省,军官,军事,参议院,丞相,明朝,高级,也有,都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参议是多大官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你要是觉得民国时期的“参议”不过是个闲差。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词的内涵堪称“变化无穷”。当年张作霖奉军的中枢人物杨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