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62年2月14日。66岁的西北王胡宗南。在台北人民医院病逝。在他临死之前。说了8个字。“我不应该到这里来。”
胡宗南是黄埔骄子。蒋介石的心腹。天子门生。西北王。国民党上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而彭老总对他评价却是。一个顽固的政客。愚蠢的军人。志大才疏。
胡宗南出生在浙江宁波。从小就天资聪慧。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年少时崇拜枭雄。语言比较乖张。被同学们称为“狂生”。
20岁中学毕业。由于家道中国。胡宗南在县城里谋得一个小学教员的职位。
枯燥的生活。让胡宗南迷恋上了麻将。也因此欠下了不少赌债。胡宗南经常被债主堵在家门口。不敢出门。但胡宗南也因此痛心醒悟。发誓不再沾赌。
1921年。胡宗南北上游历。目睹了日本在华北地区的行为后。预言十年内。中日必有一战。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胡宗南通过上海分考场初试。但是。由于身材较矮。在广州参加复试时被淘汰。
此时的胡宗南。空有报国之愿。但是也难敌现实的遭遇。感到委屈的胡宗南。在操场一角大哭起来。甚至发出。“救国是青年的责任”。这样的吼叫。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句发泄之语。竟然被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听到。廖仲恺当即表态。如果你文化成绩优秀。可以破格录取。
结果。胡宗南各科成绩均为上佳。成为黄埔一期的学生。
黄埔一期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被称为“黄埔三杰”的蒋先云。贺衷寒、陈庚。还有徐向前。左权。杜聿明。宋希濂。黄维。俞济时等。都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这些人都是胡宗南的同学。
由于黄埔一期优秀的学生实在太多。胡宗南在里面不算很出彩。甚至都没有跟蒋介石单独谈过话。可见当时蒋介石对他也不是很看重。
毕业以后。胡宗南被分配到教导团第1团机枪连。任少尉排长。
真正让胡宗南大放异彩的。是在征讨陈炯明的战争中。
1925年3月。陈炯明的王牌军林虎。率领2万余人。与黄埔军校教导团在棉湖地区相遇。林虎以擅长打硬仗著称。而教导团仅有1000余人。之前一直在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战争从天明打到午后。阵地反复易手。教导团伤亡惨重。就在这时。一支敌军突然突破教导团阵地。冲到团指挥所前面不到百米的距离。
就在这时。胡宗南用两挺机枪顶住敌军的冲击。压住了阵脚。
但很快。阵地又被突破。此时。指挥所所有的文员及警卫人员。全部投入战斗。就连蒋介石都抽出了战刀。做好最后一搏的准备。
这时。又是胡宗南手持机枪。疯狂的照射。这让站在胡宗南身后的蒋介石大为感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教导第2团第2营副营长。
之后。胡宗南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都很突出。蒋介石也越来越看重他。
到了1926年北伐之时。胡宗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上校团长。而第一军当时只有9个团。胡宗南算是成了蒋介石的真正的嫡系。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权以后。国民党与地方军阀矛盾重重。胡宗南率部又参加了新旧军阀混战。第二次北伐。蒋桂战争。讨伐冯玉祥。讨伐唐生智。以及中原大战。
胡宗南为蒋介石扫除政敌。巩固南京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30年9月。胡东南被授为第1师中将师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突袭上海。胡宗南率领第1师开赴淞沪战场。主要任务是守护沪宁公路。并赶筑苏南国防公路和防御工程。
胡宗南日夜施工。1月之内修通了无锡到江阴的公路。常州到溧水的公路。以及江阴要塞。为保障淞沪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3年。蒋介石以调停杨虎城和邵力子的矛盾为由。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师入驻甘肃天水。成功插手西北事务。
1936年。胡宗南的第一师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也升任中将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宗南率领第一军参加淞沪会战。并将其扩编为第17军团。胡宗南在抗日期间作战英勇。损失惨重。
1938年。胡宗南先后参加豫东兰封会战。以及豫南信阳防御站。获得“作战英勇争先者”表彰。
之后。胡宗南又回到西北。
在武汉、广州先后失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西南。西北就成为坚持抗战的大后方。
西南重庆作为战时陪都。由蒋介石亲自坐镇。而西北地区。就交到蒋介石的得意门生胡宗南身上。
此时。胡宗南的十七军团。也被扩编为第34集团军。胡宗南任总司令。胡宗南的驻军遍布陕西。甘肃。陕西。河南。实力庞大。
胡宗南的军事实力也开始迅速扩张。成为蒋介石最依赖的军事力量之一。
在抗战结束。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衔也由中将晋升为准上将。
胡宗南比较重视人才。他的手下也凝聚了一大批比较有能力的人才。
同为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就被胡宗南拉到第三十四集团军。担任副总司令。
胡宗南麾下还有李铁军。李文。李延年。盛文。张灵甫等年轻军官。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将领。
在解放战争期间。胡宗南为了向蒋介石邀功。向蒋介石秘密呈报了一份攻略——《陕北作战计划》。意图向延安发起突袭。但蒋介石认为占领陕北意义不大。就没有执行。
到了1947年。国共内战已经进行了快一年时间。
蒋介石的全面进攻接连失败。于是。蒋介石决定对陕北以及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攻击。
胡宗南提出了“先占延安。后占陕北全境”的作战计划。得到蒋介石的认可。
但是。这份计划被胡宗南的副官兼机要秘书。也是红色秘密特工熊向晖看到。并迅速将情报传递出去。
结果。胡宗南进攻陕北的计划。还没实施。我党就已得知。
1947年3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胡宗南占领了这座空城。
但胡宗南依旧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得意洋洋地进入延安。
但他很快发现。由于人民群众在撤退前。实行了坚壁清野。胡宗南进攻陕北的10万大军没有任何补给。
胡宗南这场所谓的胜利。其实已经大打折扣。
这就是我党经常反复提到的。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接下来。胡宗南还要面临更头疼的问题。中外的记者要来采访胡宗南。
为了面子。胡宗南命令部下连夜造假。
胡宗南先在沿河两岸建造假的坟墓。已显示双方激战惨烈。
然后将担任防务工作的整编27师。伪装成“俘虏”。并教会他们一套事前编好的话术。用来应付记者提问。
最后。胡宗南还将自己的武器装备。拿来冒充战利品。
没想到。胡宗南这一套惊喜的造假。反而得到了记者团的信任。
蒋介石给攻占延安有功的将领。颁发了勋章。胡宗南也获得二等大授云麾勋章。军衔也正式晋升为上将。
胡宗南虽然遭受到蒋介石的嘉奖。但陕北人民却对他特别反感。
胡宗南不但到处遭受民兵、游击队的袭击。甚至还得不到一点补给。西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将胡宗南逼退到陕南地区。
到解放战争后期。我军也积极做胡宗南的思想工作。希望他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一点。
但胡宗南坚持跟随蒋介石的脚步。最终胡宗南的20万大军。在西南全军覆没。
胡宗南也在1950年4月逃往台湾。
在胡宗南在台湾之前。蒋介石就已经撤销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职位。并调任胡宗南为总统府战略顾问。
其实。这就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元老。而虚设的职务。
在胡宗南抵达台北的时候。蒋介石都没有接见他。胡宗南例行公事之后。匆匆带着家人。跑到花莲海滨休养。
到了1951年。台湾开始展开“整肃失职高级军政官员”的运动。除了在民间大肆抓捕嫌疑人外。还将“整肃”的矛头。指向了一些军政大员。一时间。人人自危。
由于。胡宗南20万大军全军覆没。以及被红色特工熊向辉渗透。导致严重的后果。蒋介石也一度让胡宗南。与西昌共存亡。
后来。有人站出来为胡宗南说情。蒋介石才默许。派飞机接胡宗南逃往台湾。
但是。在这一次“整肃”浪潮中。已经彻底失宠了。成为“光杆司令”的胡宗南。也难逃一劫。
1950年5月。监察院50多名检察委员。联名对胡宗南提出弹劾。将他批得体无完肤。
监察院认为。胡宗南是丧失西北、西南的罪魁祸首。应当追究他的责任。
检察院甚至将弹劾文书。复制了数十份。邮寄到台湾和香港的报纸上发表。
一时间。胡宗南人人喊打。
虽然。弹劾胡宗南的浪潮很高。但真正能决定胡宗南生死的。还是蒋介石。
蒋介石虽然对胡宗南很失望。但又感到。胡宗南跟随了他20多年。忠诚无比。再者。西南西北的势头。胡宗南也不是主要责任。
蒋介石拿着弹劾胡宗南的文书看了半天。最后决定让国防部处理。
国防部也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活。就采用了“拖字诀”。
于是。胡宗南的一些狐朋狗友。联合了108位立法委员。为胡宗南写下了陈情书。
在几个月之后。弹劾胡宗南的议案。最终的结果是“应免议处”。胡宗南最终得以保全。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怂恿之下。开始蠢蠢欲动。胡宗南又被蒋介石召回训练水军。但几次进攻。都被我军击退。
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胡宗南在澎湖担任了几年防卫司令。
接着。又出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以及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等闲职。
从此。胡宗南深居简出。读书写字。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最后的几年。
1965年。也就是胡宗南病逝三年后。周总理在一次谈话中。谈及了胡宗南。
周总理说。胡宗南跟着蒋介石跑。这当然不好。但他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我们要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599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蒋介石,陕北,延安,台湾,黄埔军校,解放战争,国民党,对他,国防部,军政
没想到大家都对蒋介石的头号门生,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最后结局是怎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62年2月14日。66岁的西北王胡宗南。在台北人民医院病逝。在他临死之前。说了8个字。“我不应该到这里来。”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