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对于“不看伤心。看了痛心”这种说法。本人不大认同。因为李清照的作品分时期的。
前期她的作品清新可人。不看伤心。看了绝对不会痛心。如她的《一剪梅》里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里面有愁。但是并没有表达痛心之意。反而“两处闲愁”中的“两”。告诉我们她坚信远方的丈夫也同样牵挂着自己。爱的是如此的自信。并没有给人一种痛心之感。
后期她的作品确实是给人一种“不看伤心。看了痛心”的感觉。她的《声声慢》、《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一反当年的风格。不再是往日少女情怀。因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其满腔的愁绪。作品中尽诉家国情怀。所以后期作品确实给人一种“不看伤心。看了痛心”的感觉。
其他观点:
题主的这个说法有点片面。从李清照留传下来的整个
诗词作品来看。以“南渡“为分水嶺。可明显的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部分。而且前后两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题主的不看伤心。看了痛心应指的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幼时。由于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家境是非常富裕的。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家庭幸福。所以她的前期作品都是以少女。少妇闺中生活。情趣以及游山玩水为主要内容。语言明快。清新自然。处处充满欢乐。浪漫的少女气息。如她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如梦令等。难道李清照的这些作品也是不看伤心。看了痛心吗?
公元1127年。由于金人入侵。李清照随着南宋高宗皇室逃到江南避难。途中。不幸丈夫赵明诚病故。加之家庭多年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在战乱中散失。李清照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就在李清照孤寂之时。一个名叫张汝舟的为了骗取钱财。又乘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直到得手后又抛弃了她。雪后加霜。这时的李清照真的到了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絕境。使得她的词风也急转直下。变得低沉凄凉。如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晩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后期的所有词作。哀婉凄凉。读来令人深感同情。痛惜不止。而並非所有作品都是这样。所以农夫觉得题主所言。有点片面。
其他观点: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能看到这样的境界。从伤心到痛心。那该是多么痛的领悟!
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几十年了。也背诵了不少。但是真的达不到您说的这种境界。她擅长小令。每一首都能写得清新隽永。很有味道。能让人反复吟咏。我觉得还不能达到不看伤心的地步。毕竟现代社会了。能静下心来。读一读诗词的时间不多了。至于看了痛心。只能说是悟的过深了。李清照写了那么多诗词。怎么可能全是凄婉之作?那句著名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读过吗?难道您也能读到伤心?
我把全文抄录在下面。请您不必伤心。仔细读诵: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记得词牌是点绛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624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清照,痛心,看了,伤心,不看,作品,后期,给人,诗词,青梅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清照的词不看伤心,看了痛心,您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对于“不看伤心。看了痛心”这种说法。本人不大认同。因为李清照的作品分时期的。前期她的作品清新可人。不看伤心。看了绝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