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宋江南的唯一核心。就是扬州!
古人难道不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炀帝诗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古人清清楚楚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炀帝诗云: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明明确确认定扬州为江南。
唐代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
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
宋 朝 苏轼一样视扬州为江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
清代。纳兰若容。《忆江南》: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凄凉?
而他们认为的今天的江苏长江以南地区呢?唐宋古人称呼为:江东!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在吴中(苏州)起的兵。
王安石题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题苏南: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扬州二十四桥: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题苏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以前发过的帖子:
其实。江南这个概念。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唐诗宋词所构建出来的文化江南。另一个是现代的新江南!
如果说是现代的新江南。那肯定不包含现在的扬州。没有这个经济水平就不要去参与了。让一大票经济发达的城市们去占C位。
但是。如果说是唐诗宋词里面的江南。那就只有现在的扬州能够担当核心了。
当然。这是最早的唐诗所构建的文化江南。到了明清时期。苏杭发展起来了。文化江南的概念扩大。苏杭囊括了进去。
网上现在对扬州是不是江南争论不休。就是没有搞清楚到底说的是现代的新江南还是唐诗里的文化江南。
更有甚者。甚至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下的是南京或者苏州甚至杭州等等。这很有趣。还有一种质问声色峻厉:扬州分明在江北。怎么会是江南?!
实际上。这种声音把“在”与“是”混为一谈了。或者说。他们“小”看了江南。
扬州在长江以北。这是任何一位小学生站在地图前都可以作出的判定。这属于地理常识。古人也知道。
隋炀帝在《泛龙舟》中说得非常清楚:“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若单从地理角度考察。今天江南核心区域苏州也不在江南。而是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就是现成的例子。这江东便是吴中(苏州)——项羽早年起兵伐秦之地。
真正的地理上的江南。倒是长江中游南岸区域。如此说来。是不是有些可笑?
抛开地理概念说扬州。就回到了争论的焦点。以扬州为江南。首先它是一个文化概念。
唐代诗人杜牧在咏扬州二十四桥的诗中谓:“秋尽江南草未凋”。在扬州生活了十多年的诗人当然知道长江在什么方位;宋朝宰相王安石吟唱:“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位江西人依然把扬州视作江南;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浣溪纱》中云:“江都犹唱宝儿憨。断肠春色在江南。”这是四川人眼中的江南扬州……前几年。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和台湾学者陈信元先生合作发行了一套丛书《名家广场·江南风情》。展现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绍兴五城文化风貌。视扬州为江南。苏州大学的范先生会不知道扬州在江北?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正式改“吴州”为“扬州”。这里的这个扬州。就是现在的扬州!如果扬州当时还没有金陵繁华。隋炀帝怎么会去扬州?
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在治所上下功夫。扬州治所在这里、扬州在那里查个底掉。但是偏离了最重要的一点:扬州是因何出名?——当然是繁华!那么。只要紧紧找出繁华的证据就可以了。
早在西汉时的广陵。就有十四万人口了(有史书记载)。可见繁华之一斑。
至少春秋起。扬州就是玉石雕刻加工中心。扬州周边方圆千里可没有玉石矿。既然(金陵)南京或者苏州杭州值得“烟花三月”去观赏并且更加值得“腰缠十万贯”去消费的话。为什么玉石中心不是在南京等地?扬州不繁华的话。手工业会发达?没有大量的富人定居扬州使得财货相聚。会有这样的玉石消费能力?苏州在唐宋时候被古人称为江东。苏州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中期开始的。崇祯年间的《吴县志》。对阊门一带的繁华夜景有这样的描绘:“千家灯火似扬州”。如同今天形容苏州无锡是小上海一般;那么杭州呢?那要等苏东坡去修苏堤然后再等待南宋改造发展了…
扬州的繁华。在明清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扬州的税收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年扬州所在的江南省的税收是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的。京剧的前身四大徽班也是在扬州并且从扬州前往京城的。
从隋朝开始。歌咏扬州的诗词开始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关于扬州的柔丽诗句均出于隋后:什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有死都要死在扬州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朝)。什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宋朝)等等等等。光唐诗就五百七十多首。唐诗宋词中。杭州主要有名的就是钱塘。苏州是姑苏。而扬州处处都有名。广陵。维扬。江都。雷塘。竹西。瓜州都能在唐诗宋词中出现!还有著名的那句“扬一益二”。这句话可是在唐朝出现的。可不是说的隋朝以前的九州之扬州省!“扬一”说的就是现在的地理的扬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煌煌四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近两万首诗词。其中唐代诗人150多位。诗作570多首。即便如此。编录者还是特别说明。这只是按照既定标准选录的作品。并且还不可避免有遗漏的情况存在。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据相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代。在古籍《书经·禹贡篇》中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岗。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等以及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证明在夏代时的扬州一带已有了玉器制作工艺。
请注意:这里的“扬州贡瑶琨”里面的扬州。绝对是九州之扬州省的概念!
可是至少从西汉到到今天。玉石中心为什么都一直是在现在的扬州?有疑问的可以查找一下当年“扬州省”的范围内(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还有哪里是玉石玉器中心?就是今天你去乌鲁木齐的大巴扎。当地的维族商贩都在吆喝“和田玉。扬州工”。话说古代从和田运送到扬州。可是个庞大的工程。
玉器在中国古代。绝对是大宗的奢侈品。而这个奢侈品中心(消费中心)就设置在现在的扬州。所以可以这么说。当年的九州之“扬州省”的精华。就在现在的扬州。也只有现在的扬州才能有资格使用“扬州”这个名字。同时期。漆器中心也同样在扬州。马王堆出土的。就有扬州的漆器。漆器中心今天依然在扬州。
所有的事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比如几百首的诗词歌咏扬州。但是。玉器中心却在南京。扬州菜系却出现在苏州。服务业鼻祖的三把刀诞生在杭州。漆器中心在某城。如果这样的话。这个诗词肯定不是歌咏现在的扬州了!一定歌咏的是“扬州省”的广大区域!
所以。虽然有千百首诗词歌咏扬州。还要看这些大诗人是为什么歌咏?——其实唐诗中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因为扬州的繁华!
李白从成都长安洛阳一路走来。走过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是见过大世面的。扬州要是不繁华到令他惊叹。李白是咏不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从李白的诗文看。他曾七次来过扬州。开元十四年(727)第一次到扬州时。李白才27岁。年少气盛。行侠仗义。一住就是一年。据他自己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一年就花了三十万。今天的几千万啊...
很多人都以为现在的扬州占了九州扬州之光。所以才出名的。这是根本不懂历史的说法。因为九州的扬州。是最下等的州。到处都是沼泽烟瘴的荒蛮之地。绝大部分都没有开发出来。只有广陵一枝独秀。
诗人鲍照就以一篇《芜城赋》而享誉古今。赋中的芜城也便是今天的扬州城“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架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孽货盐田。铲利铜山。才力雄富。士马精妍。故能侈秦法……”还有“藻扃(jiōng)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为我们揭开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先秦。扬州的繁华鼎盛和扬州园林旖旎多姿的样子。
扬州的治所有好几个城市都做过。但是名称的变化和治所的变迁。从来没有影响到扬州这座城市的繁华的根本:手工业中心的地位!艺术类手工业中心的地位。才是扬州经济文化的核心。
所以。恰恰因为广陵的繁华。才让改名后的扬州两个字名扬天下的。而不是反过来。
扬州繁华了两千多年。富人聚集。孕育出了扬州菜系(也称呼为“淮扬菜和维扬菜”。都是专指扬州菜。与其他城市毫无关系。);孕育出了有”三把刀”之称的服务业鼻祖;漆器中心和古琴中心以及奢侈品中心的玉器中心也一直都在扬州;千百首唐诗宋词歌咏的。也是扬州。扬州是文化江南的核心。还有什么疑问呢?
其他观点:
谢邀。作为扬州人。时刻关心故乡扬州。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有必要做一个解答。
一、地理位置决定了扬州不属于江南
在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概念非常丰富。比如塞北、中原、江南等等。这其中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当属江南。然而这个被文人骚客美化了无数遍的江南。从来就没有以一个具体的地域界限出现过。大体上就是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环绕太湖这一圈的地区。为江南最精华所在。扬州挨着长江北岸。地理位置决定了扬州不属于江南。
二、江淮方言决定了扬州不属于江南。这个理由不成立。
一般认为扬州的方言为江淮方言。与长江南岸。方言为吴语的苏州并不一样。其实在古代大部分时期。扬州人都讲的吴语。
这种语言体系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如隋炀帝善吴语。唐代曹宪著《博雅音》注中有大量的吴语。随着人口的变迁。扬州话也在不断演变。在扬州历史上。就有过好几次对方言有影响的大变动。
1、日语的音读发音证明了古代扬州的方言是吴语。
在日语中。汉字是分为两种读法的:音读和训读。所谓音读。指的是保留该等汉字当初传入日本时的汉语发音;而训读呢。则是使用该等汉字之日本固有同义语汇的读音。而在音读当中。有这么一种发音方式:吴音。
吴音是日语汉字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在音读汉字中。吴音占37.8%。
吴。这似乎是中国的一个地名。对的。日语中所谓的吴音就是从中国的吴地传过去的读音。不过传过去的时间很早。那还是公元五至六世纪。日本大和时代即中国南朝时期的事情。当时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围吴语区(包括扬州)的汉字读音传到了日本。所以这种汉字音就被称为吴音。
那吴音和现在的吴语有关系吗?当然有关联。因为方言是有延续性的。现代中国南方方言其实也受“吴音”影响。所以日语汉字中的一些“吴音”读法。和现在中国南方的吴语和闽南语等字词的发音很相似。
2、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验证了扬州吴语的存在。
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日天平胜宝五年)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鉴真到日本时已经66岁。而且视力有问题。很可能完全失明。学习日语已经不太可能。鉴真与日本保持良好的语言交流。一是当时有很多日本遣唐使的留学生已经或陪同他回国。他们通晓汉语。可以做翻译。二是当时日本大量使用音读汉字。就是吴音。鉴真是能够听懂和理解的。这也证明了扬州在唐朝时的语言属于吴语范围。为鉴真弘扬佛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扬州大屠杀带来的语言的变迁。
扬州方言从吴语转变成江淮方言。与扬州遭受的屠城有直接的关系。公元1645年。清军多铎率领的清军攻克扬州。制造了惊天血案“扬州十日”。公元1851年—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分别三次攻破扬州城。太平军与清军激战。当时整个扬州都被“搜洗一空”。
由此。扬州本地人几乎没有留存。外来的移民大量涌入。尤其是安徽徽州人居多。清乾隆时期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徽州人在扬州的活动。据统计。徽州人占移民的70%。吴语的消失是必然的。扬州方言转变成江淮语系。犹如。李鸿章的淮军驻扎在天津。天津的方言从北方语系转变成江淮语系。
三、从文化气质来看。扬州是江南文化的一颗明珠。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3期推出“江南”专辑。提出并解答了一个问题:江北的扬州为什么算江南?文中介绍:“把扬州看作是江南更重要的原因是扬州与江南的神似。甚至可以说扬州曾经比江南更江南。大运河畔、长江边上、东海之滨的扬州。她的繁华、她的富庶、她的舞榭歌台、她的诗词歌赋、她的琴棋书画都和江南的苏杭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杜牧把扬州当江南来吟咏就可以理解了。”
专辑同时提出。就文化区划而言。扬州应该属于江南。自然区划、行政区划、文化区划。这三者很难重合。扬州就是这三者错位的典型。扬州在江北却叫江南。这是文化对自然区划的超越。是文化力量的显现。
经济论长江下游流域。也就是江南地区。从古至今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古时的扬州犹如现在的上海。扬州历史上有过三次鼎盛时期。分别是西汉、唐末和明清时期。扬州无疑是长江下游最繁华。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直到清末。随着工业的兴起。漕运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的发展潮流。铁路逐渐替代了漕运。成为我国运输力量的主动力。
这样一来。扬州瞬间失去了自身的优势。经济滑落相当快。这也是扬州固步自封。没有与时俱进的结果。扬州的光芒被逐渐掩盖。
如今的扬州。虽然经济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唐宋明清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扬州是江南。不被很多人认同。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历史上扬州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是不容置疑的。
其他观点:
扬州。自古名天下.扬州的历史。扬州的传说与故事实在太多太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或巡视、或游览、或赋诗、或作画。赞美扬州。依恋扬州.留下千古佳话。名诗。名湖名园.可以说。无扬州不江南。恰当之极.古时之扬州。名扬天下。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位置优越。发展迅猛。士农工商。独领风骚千百年.烟花三月下扬州......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817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扬州,江南,吴语,苏州,长江,汉字,音读,方言,日本,繁华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说无扬州不江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宋江南的唯一核心。就是扬州!古人难道不知道扬州在江北?隋炀帝诗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古人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