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这是什么编制?
原创

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这是什么编制?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抗战初期八路军就先后成立过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之后独立团在八路军序列中越来越多。

到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夏)八路军已拥有莒中独立团、海陵独立团、西海独立团、中海独立团、苏北独立团、冀鲁豫军区6分区独立团、睢太独立团、恩县独立团、冀鲁豫军区9分区独立团、冀鲁豫军区11分区独立团、2纵独立团、陕甘宁教导旅独立团等10余个能叫得出番号的“独立团”。

通常来讲。设置独立团主要是解决2方面问题——首先是安排八路军师、旅一级的超编人员。这主要是抗战前期八路军公开序列不够用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因此这一阶段的独立团往往兵力较少。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2个独立团都只有1000多人。

但是随着抗战进入僵持和反攻阶段后。八路军已经发展成拥兵百万的强大战略集团。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为各级军区、师级单位重新配置受其直接指挥的直属部队。或用于镇守地方的守备部队。于是在各根据地和八路军各师麾下。就出现了大量齐装满员的独立团。此类部队往往精兵强将云集。有些师属独立团干脆又称作“教导团”。骨干都是清一色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而整个抗战期间。类似独立团这样的编制还有很多。其中道理也不复杂——1937年国民政府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统共才给了3师(115师、120师、129师)6旅12个团的正式番号。

但是随着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到1940年夏八路军已经从3年前的约4.2万人扩充至40万之众(编成170多个团)。接下来便发生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多达105个八路军团级单位先后投入战斗。占当时八路军总兵力的60%以上。

很显然。这170多个团级单位除去12个“正牌团”之外。其他大部分都属于不在国民政府编制序列表内的新建部队。

当然。这些新建团的番号未必都称作“独立团”。比如359旅原本只有717、718共2个团。但是到1937年9月就扩编出一个崞县团(内部文件这么称呼)。兵力(2620人)甚至正牌的718团(2580人)还多。而其对外则称“贺陈支队”。

其他观点: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大部分部队都存在着独立团。那么这个编制在抗战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抗战时期不仅存在着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也大量存在。

当日军侵华步伐加剧时。国共两党终于摒弃前嫌。共同抗日。不仅如此。国府其他派系也都以民族大义为重。愿意接受老蒋改编。服从中央的领导。但是改编就得有部队番号。周恩来与老蒋“磨”了几个月。终于给陕北的红军弄来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番号。后改成第十八集团军。归二战区管辖。所以说。抗战时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中。集团军、军、师、旅、团皆有各自的番号。一个师基本都是三旅六团制或两旅四团制的部队。而独立团、独立旅就是越过师级。直接由军、甚至战区指挥的部队。

抗战初期我军在陕北的兵力超过六万。而老蒋却只给了三个师四五万人的编制。剩下的人就只能往总部的直属部队里“塞”了。如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这些都是我军为了安排超编人员的计策。

随着我军的不断发展。一个军的编制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更糟糕的是。老蒋为了防止我军不断扩大。掀起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而此时我军即要对付日伪军的围剿。还要打破老蒋的封锁。就必须扩大和建立新的根据地。所以军区、军分区、纵队、支队这些编制在我军中广泛使用。独立团的番号也大量存在。如我胶东军区的独立团就有好几个。

其他观点:

确实存在独立团这种编制。只不过这也是被抗战初期艰苦的环境逼出来的。

抗战时期因受客观条件制约。为了抵御日军的进犯。我军大胆打破了原有的编制框架。在发动广大群众的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没有正式番号的部队。这些部队的规模从支队、连队、到团再到纵队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部队都可以等同于李云龙的“独立团”。

1936年12月12日。少帅于西安以“兵谏”之势逼迫蒋氏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由此打开了统一战线的大门。历经一年的谈判。我军最终以12个团的建制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前线。当年9月。八路军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并开辟敌后战场。展开游击战。

▲八路军早期编制表

但是。这一番热血奔赴前线的过程。也能看到我军当时的一个弊端:人太少了。在接受改编之后。国民政府给定的编制是“二二制”:即原各战斗序列精编为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共计4.5万人。

反观二战时期的日军编制。抗战期间单以“四四制”编成的师团来说。那么一个日军师团就有2万余人的常备战力。国军若以常规的“三三制”来算。满编一个师约为1.1万人。那么一个军理想情况下应该可以有4万人左右。

而当时的八路军。是以一个“集团军”的名义进驻敌后的。就凭这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开辟敌后战场想必困难重重。别说打游击战。若是碰上日军扫荡、“三光”。好不容易开辟的根据地也难以固守了。更何况。当时国民政府发放的军费也是按照这个定额发放的。每个月61万的军费。八路军要想拿着这笔固定的军费招兵买马。也不大现实(毕竟钱太少了)。

▲大生产运动旧照

回到军费一事。要想扩充军队。没有粮饷可不行。为了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于是在1941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了。南泥湾精神也便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号召。就类似于军屯。八路军各级将士自己开荒解决了粮食问题。

粮食有了保障。配合“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法。八路军的名号可谓深入人心。这样一来。分散到各地的八路军战士就以驻地为基础。培养、发展出了各种编制外的“独立”部队。在《亮剑》当中。李云龙将自己的部下“化整为零”各自发展。其实就是当时八路军扩充方式的戏剧化表现。

▲八路军自行生产手榴弹

那么。这些扩充出来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开篇说到了。改编之后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这些算是基础编制。在开赴前线之后。各级组织按照实际情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首先是师一级。因为这一级是对外有正式番号的。也是编定中最高一级的实际作战单位。鉴于此。我军没有放手扩编出新的师。而是在原有“师”一级的框架内新编成独立旅、新编旅、教导旅等各类新编制。

▲八路军战士训练

编成新旅一级单位的同时。原有的6个旅(343旅、344旅、359旅、129旅、385旅、386旅)扩编为3团制。因新编及原有旅一级单位的编制规模各异。为了便于指挥。1941年后实行甲种旅(三团制)和乙种旅(两团制)两种编制。

旅往下。就是大家熟悉的团一级了。大家甚为喜爱的李云龙独立团。就是这一级作战单位。在队伍扩编期间。这一级单位是最为灵活也是最为复杂的。除了编定之处的那12个标准团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规模。扩充的团人数、装备均参差不齐。这些团少则千把号人。多则3000人以上。所以说李云龙的独立团带上各地的小队伍有上万人。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这在1942年以后就不可能出现了。那年之后。我军为了精简部队。规定团一级分甲、乙、丙三等。甲种团为标准的三三制。一般为2000~3000人;乙种团为2营6连制。一般在1500~2000人;丙种团为4连或5连制。一般少于1500人。当然了。其中甲种团和丙种团居多。

▲百团大战中装备较好的一个团。可以看到重机枪

从团往下的营、连、排、班这些作战单位基本与常规的编制无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顺便。我们再讲讲当时八路军编制内独有的“纵队”与“支队”这两个非正式战斗序列。

纵队与支队。都是出于游击战的需要。为能因地制宜而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的。纵队相当于旅一级。下辖有团。但有的也只辖支队。可大可小。其中较有名的就有山东纵队、东北挺进纵队、东江纵队等。

支队则略小于纵队。一般由几个营或连组成。同纵队一样。可大可小。都不属于正式战斗序列。如果说纵队相当于八路军在各地的独立战斗序列。那么支队就是游荡在敌后最为灵活的独立作战单位。

▲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

当然。这二者的战术地位同团、营一级没有太大差别。当时之所以要单独罗列两个编制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迷惑敌人。这两个序列称号。虽然怎么样看起来都不算是正式的战斗单位。一般也都在一块小地方内活动。地域范围明显。但是当爆发大型战役的时候。这些部队就能立马被整编成旅、团、营甚至是师。相当于战略预备队。

以上。就是对八路军战斗序列的一个简要介绍。总而言之。“独立团”这一类作战单位。是由于八路军在限定的12个团之外。额外扩充出来的。没有正式编制的作战单位。在有限的编制和军费内。我军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发展出了足够与日军抗衡的敌后武装。也因为这种灵活而又宽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军真正地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当中。寸步难行直至战败。

参考资料:

1、《从集团军到班:八路军各级部队编制。并非现象中那么简单》。徐平

2、《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46:50

    独立团,八路,纵队,部队,番号,我军,这一,序列,支队,单位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46:50

    没想到大家都对抗战时期真的存在「独立团」吗?这是什么编制?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7:46:50

    抗战初期八路军就先后成立过115师独立团、129师385旅独立团。之后独立团在八路军序列中越来越多。到抗战胜利前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