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二十余年后迪士尼将动画经典《狮子王》重新搬上荧幕。几乎一比一复刻了“真人版”(真“狮”版)。毛发纤毫毕现、动态栩栩如生。特效制作出的“假”画面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然而评论画风却是吐槽多过惊艳、困惑大于喜爱。呈现出一个无解又懵圈的怪圈: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去动物园而要来电影院呢?
可爱滤镜失效。自洽逻辑崩盘
首先。经典版《狮子王》的台词剧情都是典型的“卡通电影模式”。有自成一套不用“顾及实际物理”的自洽逻辑。切换成“真人版”之后也便失去了与之无缝衔接的内链合理性。
《疯狂动物城》里牛局长打压朱迪兔时说:“生活才不是什么musical cartoon。你唱一首歌、然后所有愿望都成真”。这句官方吐槽直击“动画叙述逻辑”的本质。诸多剧情的顺延、发展都通过一小段“歌舞”来完成。
动画版中辛巴和丁满相遇。唱着快乐的歌转眼就长成了温柔的大狮子。很符合这一系列“动画电影”的常规惯例模式:自带童话和神话故事交界处的魔力属性。不用顾及自然物理规律和现实逻辑。
然而一旦画面整体效果“过度真实”。一旦辛巴看起来像非洲大草原上真正的狮子、一旦整个画面都像极了野生公园采风。那么这套“动画逻辑”的沿用就会缺乏天然合理性、产生对位矛盾感。
动画片里的小公主可以唱着let it go 建造一座雪上城堡。观众非但不会质疑“这不科学”反而会被美妙的想象力所震撼。但换成“现实题材”就不行。两种类型电影的逻辑基石和预设立场不同。
所以。真人版《狮子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失去了“卡通动画感”。也便失去了这套自洽逻辑的天然接受度。却依旧照搬原版剧情和台词。失衡感非常明显。
其次。失去“可爱”滤镜之后。暴露出对于超级母题改编的深度缺失。
舒心酱小时候看动画版《狮子王》。并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内核来自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叔父弑凶篡位、王子流落在外多年后归来复仇。
动画版的改编无疑是简略路线。对哈姆莱特to be or not to be的万年纠结做了非常简单粗暴的处理:一旦知道父亲不是自己害死的而是被叔父所杀。瞬间放下心魔;原版王后的复杂也被处理成了单面相的受害者;而在后世画作、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悲剧的奥菲利亚。在《狮子王》里成了拥有皆大欢喜好结局的狮子版花木兰。
从动画的角度来看这些改编。都很合理。都是更适合儿童观看、更符合现代理念的改编。哪怕弱化了、浅薄了原著精髓。似乎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真人版”来说并非如此。和叙事逻辑是同样的道理、“真人版”也失去了这层保护伞。将故事的浅薄化操作暴露无遗。
换句话说。从可可爱爱的卡通版到“画风纪实”的“真人版”。可爱滤镜和童话传统在掩盖叙事逻辑漏洞、遮挡故事短板上的所有保护色。通通失灵。
更为要命的是。《狮子王》的呈现很“半吊子”。并且引发了“大型脸盲症发作现场”。
大型脸盲症、面瘫现场
一。脸盲。
《狮子王》的很多片段。几乎就是大型脸盲症十级测验:考的都不会、蒙的都不对。
从狮子群当中辨别一只狮子。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无疑很困难。
前任狮子王木法沙、野心阴谋家刀疤、长大以后的狮子王辛巴。除了有一道“刀疤”之外、外观上似乎都无甚区别。
同样是“刀疤”。动画版里这道刀疤能画得更明显。更好辨认、更有标志性。
而真人版里。所有雄狮子全都一样。需要睁大眼睛仔细辨认“有疤没疤”。所有母狮子在舒心酱看来也全都一个样。辛巴妈妈、娜娜妈妈和娜娜“同一个世界同一张脸”。要靠他们对话时的称呼和配音来辨认。看脸完全没结果。
这就会让观影非常困惑:这都是谁和谁啊?
二。面瘫。
怎么在狮子的脸上表现出喜怒哀乐?动画版处理得顺风顺水:拟人化。
小辛巴可可爱爱。木法沙威严持重。刀疤则是大大滴坏。但变成真正的“狮子”脸以后呢?很不幸他们通通都“面瘫”了。
拟人性面部表情全然丧失。只能依靠动物性习惯来传达情感。比如他们之间喜欢的方式用蹭、舔来表达。这样的情绪传递非常打折扣。
整部影片中“表演”最好的片段。大概是小辛巴奶凶奶凶大吼一声。和舒心酱家的小猫咪炸毛简直一毛一样。非常可爱!然而影片中大部分时间“狮子”们都无从做到“面部表演”。
(这届优秀网友做了对比图。请自行感受)
三。介于动画和纪录片之间不伦不类的质感。
无论是辽阔大草原。还是星光璀璨的夜空。百兽狂奔的自然情景都分分钟让人想到动物纪录片。然而顶级纪录片那些捕猎打斗的名场面中。呈现出的动人心魄的真实自然的力量、《狮子王》中又没有;关于自然规则、日升月落物种繁衍的思考。《狮子王》中也显得苍白。
比如纪录片里的捕猎。会调动复杂的镜头语言。呈现埋伏、团队作战、突袭等等不同环节。节奏堪比动作大片。
但真人版《狮子王》里呢?
狮子和狗打架基本是“一团扑上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刀疤和辛巴的终极大战。也不过就是两只大猫互相挠对方。感觉我家喵都可以打出这个水平。一代经典大IP的重头戏、最后你就让我看这个?
这是真人版《狮子王》终极的尴尬:保留了经典动画的完整脉络、复刻了视觉呈现之外的所有细节。却丢失了动画最直观的可爱滤镜;特效逼真、呈现质感直逼纪录片。却没有“真”自然的叙事质感。同时还暴露出了剧作和真原版《哈哈姆莱特》之间的鸿沟般差距。
当然。《狮子王》的优点也非常明显。叙事节奏流畅。音乐动听又抓人。如果是一部纯原创的新电影、品相其实很值得夸奖。但经典珠玉在前。新版的“好”总让人觉得“劲用错了地方”。
舒心结语
在舒心酱看来。迪士尼《狮子王》和漫威《黑豹》都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流行文化领域的成功范本。用普世的人物关系消解了“瓦坎达”“木法沙”等拗口名字的陌生感。同时又让神奇的非洲乐舞等文化元素为常规故事镀上一层别样色彩。
总有人认为“技术的极致就是艺术”。然而在工业链条和商业产业中做到的“技术臻于化境”显然并不是艺术。特效如此优秀。优点却似乎都是机械式的“拖后腿”。
最后导致了我的终极困惑:这样优秀的特效为什么不能用在“该用的地方”?而《狮子王》。修复一下94年原版动画上院线。或许更让人满意。
其他观点:
电影的技术相当牛逼。不仅还原了小时候看的电影特点。最重要一点。还是又让我们有一个全新的体验。国外vr技术的应用。跟动漫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小时候看的动漫技术。也穿插了音乐。但是你会感觉到跳跃性很强。看到的节奏感很快。皮肤细节的东西倒不是很在乎。现在虽然有一个整体重拍。故事情节一样。本来自己也不是特别想去看。但是看了后。被吸引到的是。完全3D。节奏感没有那么快了。安全能看到卡通动物皮肤。还原了一个真实的3D效果。
要是能出一部完整的vr在线。估计这部电影在机械上放映。会有更深的效果。
其他观点:
1989年至1999年是迪士尼动画向现实主义和严肃主义靠拢的十年。后来这一段动画创作的黄金时期被无数电影评论家称之为迪士尼的“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迪士尼动画一改低幼化、梦幻化的创作风格。回归华特·迪士尼对动画创作的基本精神。即动画电影的受众不仅仅只是限于儿童。同样也应该成为成年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
1994年上映的《狮子王》是这一时期迪士尼动画电影发展的巅峰之作。影片不仅在当时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票房奇迹。更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夺得了最佳电影配乐以及最佳电影原创歌曲两项大奖。
《狮子王》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呢?
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性与严肃性是密不可分的。剥开电影的动画喜剧外衣。丢弃电影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歌曲。《狮子王》整部电影实质上是对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动物化、儿童化演绎。
虽然后来电影的主创团队一再宣称《狮子王》是迪士尼的原创剧本作品。但是电影故事人物与情节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到《哈姆雷特》、《希腊神话》。乃至《圣经故事》元素的融合。
如果说当年莎翁的《哈姆雷特》戏剧在故事发展上还多有繁琐之处。那么到了迪士尼的这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版“王子复仇记”中。整个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架构明显是要略胜一筹的。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之中对于哈姆雷特为何要将复仇拖延的缘由。始终没有向观众们明确表明。而整个故事的发展也很难让许多观众们信服。
到了《狮子王》中。年幼的辛巴是由于受到刀疤叔叔的哄骗。处于内疚选择的自我放逐。这样简单的剧情转折相比《哈姆雷特》原作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也更易于观众们对剧情的理解和情感代入。
而辛巴幼年时所做出的自我放逐选择。同时也为他的独立成长与之后的自我觉醒做了良好的铺垫。这样的剧情安排使得辛巴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和丰满。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电影文化受到古典戏剧的影响颇深。很多时候一个英雄角色的诞生和成长往往离不开悲剧元素的助力。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超级英雄角色。蝙蝠侠是因为幼年痛丧双亲才下定决心成为一名以暴制暴的英雄。超人是由于父母牺牲自我才得以存活来到地球茁壮成长。超胆侠是由于父亲的惨死才自我觉醒成长为一名英雄。金刚狼、钢铁侠、美国队长等等几乎每一个英雄角色的背后都离不开悲剧元素的烘托。
悲剧创造英雄的思想。在好莱坞电影情节不断地被演绎。即便是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之中也至始至终不断出现。
早如1942年的《小鹿斑比》。正是斑比母亲的惨死才促成了斑比的现实成长。
1967年的《森林王子》男孩毛克利幼年时候失去双亲的经历才使得他拥有成为“狼孩”的现实前提。
1994年的《狮子王》如果不是辛巴亲眼目睹父亲的惨死。选择自我放逐。那么他最终也不能成长为“王子复仇记”的主人公。
之后是1999年的《人猿泰山》。以及近两年的《恐龙当家》、《奇幻森林》。同样的故事架构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沿用。却始终能够经久不衰。吸引无数的观众一次又一次充满好奇的走进电影院。
由此可见用悲剧创造英雄的理念是多么符合人们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和内在心理认知。
《狮子王》当年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因此当前年突然传出将会大规模使用CG技术重制《狮子王》的消息时。在震惊和感慨之余。似乎也觉得迪士尼这样做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个经典IP在搁置那么多年以后也是时候重见天日了。
所谓的拟真化CG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最早在电影中的应用是《指环王》中的咕噜一角。然后慢慢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中都能见到CG技术的应用。
对于用CG技术来塑造动物角色。这几年做的比较出色的有《霍比特人》中的恶龙史矛革。《猩球崛起》中以凯撒为首的一众猩猩。《银河护卫队》中的火箭浣熊。以及标志着迪士尼开启动画电影CG重制新时代的《奇幻森林》。
2016年的这部有着超高预算。大规模采用CG技术。并且由《钢铁侠》导演乔恩·费儒保驾护航的《奇幻森林》改编自1967年迪士尼自家动画作品《森林王子》。相比动画原作不成熟的平面动画制作。真人CG版的《奇幻森林》无论是从视效体验。还是从动作场景来看几乎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不在于CG技术的应用。而是在于它采用高度逼真CG技术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故事与现实的紧密关联。即电影故事的真实感。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团队不仅提高了电影的逼真度。同时也力求还原动物的真实习性。而男孩毛克利一角更为电影增添了一座连接梦幻与现实的桥梁。
所以。这部高度拟真化的。以CG人物为主要角色的电影最终没有在观众们心中产生类似于“恐怖谷”效应的观影反应。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
然而。当我们把《奇幻森林》与《狮子王》两个故事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时就能发现二者间的内在差距。在《奇幻森林》中现实中敌对的物种依旧基本保持了敌对关系。猩猩该捶胸的照样捶胸。毒蛇该吐信子的还是照样吐杏子。群狼们依旧保持了群体协作的习性……
而到了《狮子王》中。我们却看到了高度逼真的狮子居然能够和一众食草动物其乐融融。狮子刀疤和鬣狗居然能够从敌对关系变为盟友……
这样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场景在动画版电影中丝毫不会觉得有任何违和之处。但是放在如同《动物世界》纪录片一般高度逼真还原的CG场景中时。就显得十分僵硬和别扭。
这是新版《狮子王》最大的失败之处。
其次。就是新版电影的所采用的迪士尼歌剧片类型。本来高度逼真的一群狮子和一群不搭调的食草动物在一起已经很违和了。可偏偏主创方还偏要让这部电影和动画原作保持一个调子。采用歌剧形式。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真狮子一展歌喉。鬣狗群体歌舞升平……歌曲片段几乎占据了电影故事的所有篇幅。
相比之下。《奇幻森林》也的确有歌唱片段。也有一些夸张、拟人。但是却始终保持了故事的主线叙事。且不同动物的歌唱方式与现实动物习性也做了一定的融合。没有像《狮子王》这样从头到尾的过度使用歌剧。
影片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角色的脸盲。
在原作动画中。不同的角色。即便是同一种类也能通过不同的肤色与毛发风格形成较高的辨识度。可进行了高度逼真的CG技术处理之后。我们却看到了一众母狮子。一群鬣狗如果不通过声音对其进行辨识的话。根本难以将之与所扮演的角色一一对应。
这些缺陷使得《狮子王》在上映之初就不怎么受电影评论界的待见。并且还因为技术和剧情故事深受诟病。但是。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壮丽绚烂的非洲草原、各式各样的动物族群以及充满致敬元素的场景使得这部电影在上映前后就深受一众80后、90后的关注。
对于他们而言。《狮子王》是他们永远无法磨灭的童年回忆。象征着一段美好回忆与快乐时光。
因此。即便电影上映后在北美市场和专业影评网站上的评论都不怎么受待见。《狮子王》却能在豆瓣和观影平台上保持了较为不错的评分与口碑。不断用情怀牌吸引着一波又一波已步入职场、为人父母的80后和90后走进电影院一睹真狮子的风采。
再有就是电影也并非完全是对1994年的那部动画版简单进行复刻。对待。很多场景转换、以及对人物成长转折的铺垫。在新版电影中显得更为充实而又丰满。这同时也使得原作89分钟的电影长度在新版电影中变成了118分钟。
对于原作的经典台词。新版电影也做了一定的沿用。比如片中老狮王木法沙对辛巴说的那一句饱含哲理的名句:“狮子死后变成了青草。羚羊吃青草。狮子再吃羚羊。这就是生命的循环往复。”
不管怎么说。2019年的这部《狮子王》不管好与坏终将会成为过去的历史。只希望未来迪士尼对待经典IP的改编和重新演绎上能够更加用心。更加谨慎。
即便现在的迪士尼在好莱坞一家独大。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进行圈钱与出卖情怀。一个电影公司如果失去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只顾着过往的辉煌。那么终究会被观众们抛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825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狮子王,电影,迪士尼,狮子,动画,故事,刀疤,技术,舒心,动物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动画片《狮子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二十余年后迪士尼将动画经典《狮子王》重新搬上荧幕。几乎一比一复刻了“真人版”(真“狮”版)。毛发纤毫毕现、动态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