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现在汉语普通话里。确实没有“入声”。而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不过。普通话没有“入声”。不是哪个人或哪个机构故意取消的。
所以。也就谈不上“对中国文化和后人负责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
第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在音韵学上。被称为是“自然的变化”。
第二。这种变化。不是现在。也不是近代。而是在魏晋就开始了。元代已经十分明显。
汉语里。有“语调”。有“声调”。“语调”。可以通过一句话。甚至一个短语。表现不同的“语义”和情感。这不是音韵学研究的问题。“声调”。指单个字的读音或叫发音。是音韵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古代汉语里。通常认为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音韵学教程里。通常会举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古时都押入声韵。
现在的普通话。“绝”读“阳平”;“灭”读去声;“雪”读上声。都与古代声调不合了。
现在的普通话。还是四个声调。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时候的“入声”怎么定义呢?
其实。通俗地说。或者叫一般来说。“入声”就是一个很短促的调子。
《康熙字典》。在前面专门有一个《字母切韵要法》。里面讲到了“分四声法”。其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里面讲的。包含“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两个方面。篇幅所限。不详赘述。
语言。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交流工具。通过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延展和变化。语言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就汉语来说。就包括声调的变化。
上古时期。“入声”包含“长入”和“短入”两类。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入”的韵尾[t][k]就已经脱落了。变为去声。
还有些字。上古的时候。有“长入”和“短入”两读。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和宋代的《广韵》。还标记了不少“去、入”两读的字。举例如下——
积。子智切。又子昔切; 醵。其据切。又其虐切; 刺。七赐切。又七亦切;
闭。博计切。又方结切; 帅。所类切。又所律切; 裞。他外切。又他活切;
植。直吏切。又市力切; 孛。蒲昧切。又蒲没切; 尉。於胃切。又纡物切;
吓。呼讶切。又呼格切; 怫。扶沸切。又扶物切; 炙。之夜切。又之石切;
气。去既切。又去讫切; 射。神夜切。又音石。
到了元代。北京话和多数北方方言里。“短入”韵尾[p][t][k]也消失了。转变为平、上、去声。
这种声调的变化。都表现为“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的变化。比如说。浊音变清音。以及发音时送不送气等等。
所谓“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
由此可知。在元代。北京语音里。已经基本没有“入声”了。
古“入声”。在北京话里。分别转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例如——
转入阴平的:
鸭=鸦;七=妻;出=初;脱=拖;失=诗;一=医
转入阳平的:
匣=霞;滑=华;合=何;仆=蒲;福=扶;察=茶
转入上声的:
尺=齿;匹=痞;乞=起;曲(戏曲)=取
转入去声的:
纳=那;莫=磨(磨坊);落=摞;密=秘;立=利;木=慕;鹿=路;玉=欲
等等。
元代。浊音基本消失。但留下的痕迹。体现在声调上——清音字。表现为阴调类;浊音字。表现为阳调类。所以。自元代始。平声就分了阴平和阳平。
在现在的许多方言里。仍然保留有“入声”。比如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湖南方言、山西方言等等。
不少方言。还能分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就是说。古四声变为了八声。
粤方言的广州话。有九个声调。多一个“中入”。是从“阴入”分离出来的。
汉语音韵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水”。深得很。
其他观点:
提问者的问题本身。就不符合历史事实!
“入声字”的消失。准确的说是:入声读音淡出汉语官活。是语言发展中的自然现象。这个过程跟普通话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现在有个别人。把这个过程安在普通话身上。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入声淡出流行官话。起码最晚于南宋末年。就已经完成了。南宋灭亡后仅40年。元朝人出版的《中原音韵》。就已经没有入声。并且。已经很成熟的把入声字。根据当时的读音归类于平仄二声之中。这些入声字的读音。与其在当今的普通话的读音已经没有差异。同时。《中原音韵》还规定了汉字的读音。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也和今天的普通话毫无二致。考虑到作者在创作中原音韵时的:资料的收集、整理、及编撰过程。可以推定:汉语官话中的入声字。在南宋末年。就已经消失了!
普通话。作为一种命名时。就己经在大半个中国流通应用的语言。绝不可能是某个历史时期人造的。它是历朝历代“官话”的继承。既有历代统治者的官方推崇。也有广大人民群众。在使用中的。语言的自然发展和完善。所以普通话的文字读音、语法、修辞…和中国历代留传下来的文史典籍。高度吻合。无论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莫不如是。
现在网络上出现的抹黑、诬陷。攻击普通话的言论。绝不是什么“学术”讨论!纯粹是出政治目的。根源在哪里?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随着“国安法”的完善。这种现象也会逐渐销声匿迹的!
其他观点:
随着时代进步的脚步。许多东西逐步成为历史。语言也是如此。我们老一辈经历过汽车、火车、飞机代步的全过程。过去从湖南到北京步行要走半个月。后来坐火车只要一天半。现在坐高铁或飞机就几个小时。随着交通的进步。处在南北、东西之间的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流上的差异越来越小。特别是到了80后这代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是国家推广普通活的目的。普通话将语音分成四声调是科学的。而这种将入声触进四声中。也是符合语音变化规律的。顺时而成。才具有生命力。但语言的地域性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乡音无改鬓毛衰”。虽然乡音中保留着一些入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少小一辈的成长。那些带入声的乡音也会逐渐消失。其实最后能够保留下去的入声字唯有古体诗词。而其读音又有几人知道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108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入声,去声,普通话,上声,声调,阳平,阴平,读音,方言,汉语
没想到大家都对普通话取消入声是不是对中国文化和后人的不负责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现在汉语普通话里。确实没有“入声”。而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不过。普通话没有“入声”。不是哪个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