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一、纵者合弱。横者事强
虽有秦、齐两座大山压着。但其余五国也不甘示弱。为求自保。在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中。五国之间也多有合纵盟约。以此抗秦拒齐。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在秦、齐还不是强大到足以与天下为敌的时候。合纵盟约还是很好用的。因为五国结盟。其势气还不是秦、齐其中一国能够抵抗的。
二、搅动乱世。唯我纵横
“苍生涂涂,天下缭燎,诸子百家,唯我纵横”。鬼谷子本人涉猎之广。儒、道、法家等多有参悟。同时。鬼谷门生遍布各地。哪一个不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其中又以纵横家的成就最为显著且最为人所熟知。“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张仪奔走列国。“凭口舌游说六国向西事秦”;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合纵攻秦声势浩大。弱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纵横家以其对天下局势把握之精准、口舌言语之锐利。游说各国诸侯或连横强国。或纵弱伐强。他们是趋炎附势、朝秦暮楚的势利之徒。同时也是倾危之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大丈夫啊!所以在有些人看来。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便在于:搅动乱世。
三、人心不古。纵难胜横
第一次合纵攻秦。公孙衍举魏、赵、韩、燕、楚五国之兵陈列函谷。还说动草原义渠伺机发难。但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秦相张仪抓住机会。游说两国撤军。导致五国中实际出兵的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第二次合纵攻秦。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尽管第二次合纵攻秦胜利了。但也是惨胜。
第三次合纵攻秦。齐、秦交好。互尊为帝。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还发动六国合纵攻秦。然而各国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列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还归还曾占领的土地于魏、赵。列国散去。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第四次合纵攻秦。五国组成联军同仇敌忾。大败刚打完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的秦国。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第五次合纵攻秦。秦相吕不韦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指挥秦军对三晋发动猛攻。占领大片土地。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抗秦。先开始因为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顺利。联军顺势攻下函谷关。直逼秦都咸阳。却被秦军集中兵力。一举歼灭。“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
“合纵连横”策略是始于先秦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其出现表明诸侯国之间不再只重视军事实力。外交也成了重用政治手段。这段时间内。纵横家奔走列国。以口舌谋利。虽为“乱世”。但也起到了推动天下统一的进程。甚至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也常常出现合纵连横之策。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如果约定合纵。必须要懂得放弃自身部分利益。运用“舍得”这种精神。有舍才有得。不舍永远不得。而若是连横。必须要知道在与别人合作的同时。还得不断深度发掘自身的潜能。强大自我。合纵连横的意义。便是如此。
其他观点:
公元前343年。齐国与魏国大战于马陵。魏国至此被削弱。原本势均力敌的各方大国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发展。齐国与秦国崛起成为了两大强国而得以东西对峙。而其他各国也将周天子踢开。小国不断被兼并。而大国彼此相接壤。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都成为了当时秦国与齐国争取联盟的对象。逐渐出现联秦抗齐或者联齐抗秦两派。而合纵连横就是这个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策略。
合纵连横其实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的。这个角度是最直观的。在地域上。韩国、赵国、魏国为主。往北链接燕国。往南连接楚国。东连齐国。西连秦国。这样一来。南北相连是为“纵”。东西相连是为“横”。但是现实世界并非是按照地理位置设定好的。相反。在各国实力的对比以及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策略上的合纵连横的不同之处。“合纵”从策略上来讲是“合众弱以攻一强”。也就是集合多个弱国国家的力量。结成联盟进而共同抵抗强国。也就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就曾经发起过合纵抗秦的战略。当时魏国联合赵国、韩国、燕国与楚国一同“五国伐秦”。而“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实际上就是强国强迫弱国来帮它兼并其他弱国的策略。公元前322年魏国启用张仪为相。当时他发起的则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这个连横策略中。魏国作为带头羊首先投降于秦国。从这个角度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大国来进行的战略改变与组合。第三层含义则是虽然局势的变化而逐渐改变。原本。合纵既可以是对抗秦国也可以是对抗齐国。而连横的对象可以是秦国也可以是齐国。但是自从长平之战之后。这种对比就改变了。从此。合纵就指的是六国联合起来一起抵抗强大起来的秦国。而连横泽说的是六国逐渐都投降于秦国。
其他观点: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战国延续了春秋的大争之世。各国兼并。太史公的自序里也曾言: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更甚。各国兼并更加激烈。据《战国策.原序》记载。到了战国: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大争之世。各国兼并非常激烈。一些小国为求自保、大国力求打击势均力敌的大国。于是就有了合纵连横的雏形。因此严格来说。春秋时期的郑国晋来从晋。楚来从楚。加上晋楚两大国对秦、齐两大国的拉拢。再参杂吴越。这些大国之间就达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平衡。以至于在前546年。晋楚两国举行了弭兵之会。此后天下难得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
而在战国以后。各国的局势亦是如此。只是把春秋时期的郑国变成了韩魏!
源于战国初期。春秋四强国晋齐楚越。晋被三分、齐被替代、楚国刚处于昭惠复国。百废待兴、越国勾践之后持续内乱、秦国远在西陲。因此彼时各个大国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这一局势很快被打破了。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魏文侯雄才大略。任用李悝变法、吴起强军。西门豹治邺、乐羊征中山。快速崛起。团结韩赵。搅动天下风云。国力冠绝诸侯之首。奠定了战国首霸的地位。但霸业也只持续了百年。到孙子魏惠侯后期。渐生怠惰之心。加上魏国本身处于四战之地。紧邻的秦齐楚分别崛起。以至于在三国打击下。魏国迅速衰落。和韩国沦为难兄难弟!魏惠王曾经对孟子说过这样一番话: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个中我们也可以得知一二魏国的衰落历程。之后战国形势突变。秦齐楚崛起为了达到平衡:齐楚携韩魏以御强秦。秦国胁韩魏以制齐楚!因为秦胁韩魏地图来看是西与东、齐楚携韩魏是南北联合。因此根据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上下为纵。左右为横。所以把韩魏连秦称为连横。把韩魏合齐楚称为合纵!这一概念的成熟。就是彼时。即战国中后期!
同时在那个时期。兼并激烈。生存和统一才是国家基调。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各国之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固定的联合对象。利益才是永恒!
这其中的韩魏。处于四战之地。为各国团结的对象。几乎参加了每一次纵横。也因此。两国深谙纵横之道:
当没有合纵趋势时。就割地给秦国;
当秦国的扩张和疆土界限让列国认为有必要合纵时。就随纵方向秦国索取领地;
当纵方松动时。就倒向横方。在秦国与列国火并时趁火打劫。
纵观之后百年。七国合纵连横多次。无不如此!同时除了韩魏。当时两个幕后boss-秦楚的态度也多影响纵横结果: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虽然有夸张成分。但是还是有一定道理!而秦国是为了兼并天下。比如后来形容始皇帝统一天下的过程: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即是这种意思!所以在秦国攻势下。楚国更多还是为了抵御强秦。抑制兼并。
综上所述。题主所说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就比较明了了。其中秦国连横是为了兼并各国。而各国为了自保。以至于有了合纵共御强秦!因此纵横是为了兼并和反兼并的一系列活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3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秦国,魏国,连横,合纵连横,齐楚,大国,楚国,列国,齐国,战国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真实意义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一、纵者合弱。横者事强虽有秦、齐两座大山压着。但其余五国也不甘示弱。为求自保。在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中。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