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王安石是个矛盾的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先看下王安石的成就。文学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这样赞叹王安石。《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意思是后来人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高度评价了他。给予了肯定。政治方面。发动了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改革运动。因为正处于宋神宗时期。史称“熙宁变法”或“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就连列宁也称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王安石的改革最终失败了。
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大官僚与权贵们的重大阻力。与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最终形成了北宋最漫长最激烈最恐怖最残酷的“党争”。也有王安石自身用人不当的问题。吕惠卿。他的主要助手。在变法受挫时。马上对王安石落井下石。曾布是不折不扣的“墙头草”。还有北宋著名的奸臣蔡京也是王安石提拔的。是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对于经济改革。采取强权。由如“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王安石写过《伤仲永》。告诫人们。孩子们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教育更重要。但到自己头上。却是个不折不扣溺爱儿子的父亲。王安石的儿子叫王雱。《宋史》评价王雱为人骄横。狂妄。有一次。王安石正和程颢等人商议变法受阻之事。他赤脚散发。披着件衣服。连招呼也不打。直接说道:“把阻碍变法的韩琦、富弼的头砍了。”当时。韩琦富弼都是当朝权贵。就连皇亲国戚都不敢得罪他们。可后来。王安石还是把儿子安排到皇帝身边。任龙图阁直学士。
其他观点:
我是小语路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今天。5月21日。王安石病故。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王安石的诗。今天。教六年级语文的我。就正在教他的《泊船瓜洲》。那么。就来谈谈与这首诗有关的王安石吧。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仙。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在宋神宗时期曾两度为相。推行新政变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收效不大。变法失败。晚年退居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被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于1075年。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接到宋神宗的旨令。再次让他当宰相。已经经历两次推行新政被罢相的他。对政治已心灰意冷。他几经推辞。都未获批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得上京就任。他乘船从京口到达瓜洲。这首诗就是书写他停泊在瓜洲时的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没离开家乡多远。家乡就在钟山。只在几重山之外。而他就开始思乡了。感慨明月何时才能再次照他还乡!
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特别脍炙人口。其中“绿”字的用法最为人称道。“绿”字写活了春风吹过的江南一片嫩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他炼这个字的故事广为人知。堪比贾岛的“推敲”。
小学语文书中的还选入了他的《梅花》《元日》两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句精炼典雅。富含哲理。都深受人们欢迎。
到了初中。孩子们还要学他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也极具哲理性。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常常被人当做“座右铭”。
这就是我。小语路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了解的王安石。你眼中的王安石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他观点:
对王安石这位历史人物。我有所了解。特别对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形成有所了解。
因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鄞州区)当过三年县令。而我老家也在鄞县。听到过不少王安石在鄞县的治理事迹。同时。也读到了他在鄞县期间创作的一些诗。
一、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绩
王安石在鄞县的施政。一切围绕改善民生。重在富民。百姓获得感强。其政绩非常明显。千年来始终深受鄞县百姓的爱戴。‘王安石之于鄞县。则奠定鄞县千年发展之路’
公元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县令。其时才26岁。三年后升迁离开。
來鄞县的路上。经过杭州。写下‘不畏浮云遮望限。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传世名句。
在鄞县。他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修浚东钱湖。建造王公塘
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到任后的第一件大事。是考察了辖内民情和地理状况。
他发觉鄞县虽然地域广阔、江河遍布。又临海边。可却常遇干旱。他询问当地百姓和实地勘察后。知道了干旱的原因。是由于河道淤塞不流通造成的。于是随即动员百姓。利用冬闲大兴水利。今浩瀚的东钱湖便是当年兴修的水利工程。
他还在今北仑大碶和穿山海边。修建了海塘。有效地抵御了海浪的侵袭。后人称之为‘王公塘’。
至今。当地百姓还流传王安石修东钱湖时的一则故事。
当初治理钱湖。需要大量的费用。王安石采取了全县境差役费分摊和要求富商们捐资的办法。可这只是解决了一半经费。如果向湖区内的灌溉受益户收取另一半。对佃农家庭来说。难以承受。
王安石调查中发现。离东钱湖不远处的地方。如丘隘、五乡、潘火等地。有许多财主。明明属于受益户。却隐匿不报。推说。钱湖水不经过他们那里。
王安石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看到有个妇人正在河埠头淘洗谷米。淘出的砻糠(稻糠)屑浮在河面上。缓缓漂向下游。
他灵光一闪。吩咐手下在东钱湖的最高塘口处抛洒大量砻糠。然后派多人去邱隘等地查看。
砻糠途径漂浮的地方。就是受益户。财主们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报出受益田面积。并据此缴出分摊费用。这样。不但佃农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且湖区灌溉面积从原来的300公顷。增加到500公顷。由此增加了政府税收。
第二件。兴教育。办学校。
1048年。他将鄞县孔庙改为官办学校。自此‘勤县始有县学’。
为了找到好老师。王安石东访西问。终于请来了五个饱读诗书老先生。史称‘庆历五先生’当老师。使县学顺利开学。
王安石办学以后。‘开千年学风’。遗泽至今。硕果累累。仅南宋至清朝。鄞县科考及第者如群星灿烂。出进士1184名。其中状元6名。榜眼5名。探花1名。
第三件。推行青苗政策。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是佃农们最困难的时候。佃户一边没粮吃。一边还要下田禾秧苗。许多佃农只好借高利贷。苦不堪言。
王安石就以轻微利息把粮食贷给农民。约定秋后归还新粮。他还整顿户籍。试行保甲制度。
王安石在鄞县推行的水利、青苗、保甲政策的改革实验。为他以后推行全国性的变法。积累了初步经险。可以这么说。王安石的改革大业始于鄞县。
二、王安石留在鄞县的诗
王安石在鄞县期间写了多首诗。这些诗似乎不见精心雕琢之处。随意自然。这和他为了造福治下黎民。亲身亲历与百姓同甘苦有很大关系。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天童山溪水》)。
天童山离东钱湖约10公里处。当年。王安石为考察钱湖水流向。经东吴至天童。登上天童山而作。
王安石上任伊始。即跋山涉水。调查研究。十几天行程数百里。一日舟行姚江。江南山水让他这个临川人赞叹不已:
轧轧撸声急。苍苍江曰低。
吾行有定止。潮夕自东西。
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神明。
唤取仙人来往此。莫教辛苦上层城。
他行走在深山野岭中。借住在山岙孤村里。诗情不减:
村村桑柘绿浮空。
春日莺啼谷口风。
二十里松行欲尽。
青山捧出梵王宫。
从最后两句诗看。王安石去游览过天童寺。天童寺三面环山。正面的进山路上两边都排着高大松林。现今也是。
在鄞县。王安石写下的最伤感一首诗。是《别鄞女》。这是为他死去的女儿而作:
行年三十已衰翁。
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决汝。
死生从此各西东。
王安石与夫人。在鄞县生下了第一个女儿。取名王堇。小名鄞女。
鄞女‘未满月而笑。未周岁能言’。特别聪慧可爱。然而。2岁不到生了重病夭折。
王安石写完此诗后。便离开了鄞县。多年以后。他仍对鄞县这块土地。和早早夭折的女儿。有着深深的怀念:
孤城回首距几何。
忆得好处长经过。
最思东山春树霭。
更忆南湖秋水波。
三年飘忽如梦寐。
万事感激徒悲歌。
应须饮酒不复道。
今夜江头明月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5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鄞县,王安石,神宗,佃农,砻糠,童山,江南,王安,百姓,钟山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今天,王安石病故,您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王安石是个矛盾的人。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