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叶志超的勇武同淮军一样。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叶志超是围剿捻军的名将。
捻军是什么货色?
说好听了是四处流动的农民军。说不好听了就是四处逃窜的土匪。
捻军其实就是土匪一类。无论武器装备、军官素质、士兵斗志、战略战术。都无法同正规军相比。
如果真刀真枪的正面作战。捻军不是湘军也淮军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压根就不是同一档次的军队。
以淮军为例。后期已经装备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军仍然是拿着冷兵器和土枪作战的部队。
所以。打这种部队胜之不武。辉煌的胜利也没什么了不起。
叶志超除了打捻军以外。就是歼灭热河朝阳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军还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萨沙突然想起小时候看到的漫画《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罗国。被头号罗将加欧打败。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轻松击败加欧。
为什么?拳四郎说的很清楚:加欧从没有遇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强手对抗。当然会输。
叶志超也是一样。
在平壤之战。叶志超遇到比自己强的日军(其实强的也不多)。立即惊慌失措。
其实。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叶志超的清军已经和日军交过手。
当时清军对日军的凶狠顽强就有所畏惧。认为日军和捻军、太平军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边。叶志超虽然谎报战果。自称自己部队大胜。伤亡数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实。他当然知道日军非常难对付。
在被委任为朝鲜总指挥时候。叶志超心惊胆寒。多次以有病为理由推辞就任。甚至要求回国养病。
畏惧作战到了这种地步。还打个屁的仗啊。
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当时日军火炮更多。有60门。而且炮火更为准确。
大家都知道。清军大将左宝贵在宣武门被炮弹击中。战死。
叶志超则有40门火炮。但炮兵素质低劣。胡乱炮击。很难击中目标。
另外。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大体一致。但日军勇猛顽强。敢于冒着清军枪林弹雨冲锋。激战中。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这种军官都冲到第一线。中弹受伤。
而清军的士气低落。形同雇佣军。他们只是在较远距离开枪。一点日军突破到较近距离。清军就立即放弃阵地逃走。不敢近距离作战。因为太危险。
就具体作战上。清军还是秉承淮军对付太平军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筑简易碉堡工事。以绝对的防御为主。
但太平军没有先进武器。日军则有很多大炮。
最终就是这些并不算坚固的碉堡成为清军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关键的是。日军分4路猛击。清军抵抗不住。仅仅1天之内就大败。
叶志超也被日军猛烈攻势吓住。认为此战必败无疑。
在清军伤亡并不大的情况下。叶志超竟然放弃抵抗。下令全军从一个城门撤退。
日军伤亡和清军差不多。本来准备强攻。结果发现叶志超溃逃。立即将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线上。猛烈攻击。
清军在撤退途中根本无法抵抗。一时间死伤巨大。仅仅在城门附近就伤亡2000多人。
同时。清军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日军缴获大小炮40尊、枪万余支。大获全胜。
平壤战役前后只有2天时间。清军就大败特败。
如果说平壤的惨败。还是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叶志超无可奈何。
但关键在于。从平壤到鸭绿江。有长达500里的距离。这里是朝鲜北部山区。最适合进行防御作战。
当年志愿军就是在这里。通过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战役。重创美韩联军。后者狼狈逃回南韩境内。连汉城都放弃了。
如果叶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最低程度还能够在朝鲜打一段时间。这样东北就安全了。
然而。叶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溃逃。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对岸。完全放弃朝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叶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组织部队有序撤退。导致清军秩序混乱。
撤退途中连军粮都没有的清军。开始靠武力抢劫朝鲜农民。引起朝鲜人的愤怒和反感。转而反对清军。民心尽失。
这么做大将。叶志超没有被斩立决已经算是客气了。
其他观点:
叶志超是甲午战争中倒数第一的能跑将军。是中国人最羞于提起的一名战将。但只能说叶志超是晚节不保。因为他并不是天生的孬种。光绪再昏庸。李鸿章再糊涂。也不会把一个怕死鬼派到前线去担当大任。
叶志超早年的经历还是很值得一提的。他的英勇善战在晚清可以说是少有人敌。数一数二。
叶志超是安徽人。安徽是淮军的大本营。因此叶志超自然也是在淮军中成长起来的。自从叶志超从戎之后。他的命运就跟淮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叶志超(1838~1901)。字冠群。也确实是勇猛冠群。出类拔萃。叶志超壮年的时候人称\"叶大傻\"。其实他人不傻。就是打起仗来不要命地往前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因此叶志超身上的刀疤遍布。跟纹身一样。
说来也怪。越是在战场上不怕死。玩命杀敌的人。越是死不了。每次叶志超都是九死一生。每次都能被上天眷顾。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越是这样叶志超也越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说来也怪。叶志超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上过军校。没有上过宋江武术学校。更没有跟人拜师学武。但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叶志超小时候父母双亡。在舅舅家长大。据他舅舅回忆。叶志超小时候梦里在跟人说话。醒来后到院里自己使刀弄棒。使得有来有去。叫人诧异。因此村里人都说他是天兵天将下凡。来拯救大清江山的。
就连叶志超的上级领导也深信。他不是普通人。不会被打死。所以打仗总派他去打头阵。而叶志超也总是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总能出色完成任务。
叶志超开始在淮军中比不出名。是捻军作乱造就了他。
清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捻军。捻军从1853年开始造反到1868年被镇压。历时十数年。影响到皖苏鲁豫等地。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仅次于太平天国。把满清皇帝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但满清命好。太平军遇到克星湘军。捻军遇到天敌淮军。如火如荼的捻军硬是让淮军给轻松地摆平了。
这时候的叶志超可谓是国家栋梁。常胜将军、盖世英雄。
可是人说盖棺才能定论。在甲午战争的朝鲜战场上。叶志超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向后冲锋的逃命将军。丢尽了中国军人的脸。辜负了大清对他的殷切希望。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满清政府发出求救。中日虽然没有正式过招。但李鸿章心里对日本人也发憷。先打探日本人的口气。那意思是说。朝鲜邀请了。你看咋办。
日本国力强盛。铆足了劲等跟满清较量。于是就挖了个坑。说你看着办吧。我们不管。
李鸿章这才吃了定心丸。让叶志超带了两千人就过去了。日本人一看李鸿章上当了。立马出兵。中日之间的一场对决开始了。
可是叶志超的表现出乎意料。先是欺负朝廷没有千里眼谎报军情。把吃败仗说成是取胜。哄得光绪屁颠屁颠的。当日军兵临平壤城下的时候。叶志超先是举白旗对日本人说我要投降。等日本人满心欢喜张罗着受降的时候。叶志超丢下武器带着万余清兵夹起尾巴就跑。
朝鲜军队一看我们搬来的救兵这副孬种样也哭笑不得。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枪就开火。枪口不是对准日本人而是对着中国逃兵的屁股打起来。
叶志超在逃出平壤后。还有机会利用朝鲜的地形站稳脚跟阻击日军。等待援兵.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打的意愿。拒绝了部下阻击的建议。一溜烟往回跑。风驰电掣般跑了几百里直到过了鸭绿江才长出一口气。
看到这段历史。好多人都会纳闷。叶志超在国内和朝鲜的表现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能征善战的叶志超变成了逃跑将军?
1、 对手变了。
中国的军队向来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镇压自己人很有能耐。跟外国人打就成草包了。那时候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国力空前强大。就像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年轻力壮。而满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百病缠身。两国实力太悬殊。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2、 地位变了。
早年的叶志超出身贫苦。没有顾虑。所以到战场上奋不顾身、无所畏惧。功成名就的叶志超锦衣玉食、美人娇妻。去打仗就顾虑重重了。
出征的时候。叶志超就不想去。托老乡周馥(李鸿章亲信)给李鸿章求情。李鸿章说到那儿也不一定真打起来。你怕什么?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生出犄角像老鼠。叶志超得到的东西太多了。难以舍弃。
3、 目标变了。
在出发前。李鸿章反复叮咛\"点到为止\"。让叶志超有恃无恐。所以在吃了败仗皇上勃然大怒的时候。李鸿章才敢冒着风险为逃将说清。一般情况下。躲避还来不及呢。李鸿章竟然奋不顾身为叶志超求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在李鸿章看来。朝鲜战场就是一个小品。无关紧要。也不会危害大清江山。保存实力才是重头戏。
以上三条原因让叶志超从一头战场猛虎变成了一只怕死的老鼠。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些事实信息的展示。对叶志超本人的评价。我就不掺和了。就补充一些信息。让读者自己判断。
过往对于叶志超的“弃城而逃”。一般的表述是。此人作为平壤前线的总指挥。在城中军储丰厚的情况下。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
换句话说。认为平壤城“可守”。可守不守。那就是逃跑主义者。
事实上。平壤之战是有两大战场。一为城北。一为城南。城南的清军与日军打成了胶着。而城北的制高点牡丹台和平壤北门玄武门都被日军攻陷。日军已经在调整部署。准备从此处一鼓作气攻克平壤了。
日方根据战地记者报道编纂的《日清战争实记》就写得很清楚:
日军在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凌晨发起总攻。午前八时三十分。终于把牡丹台上的清军全部赶走。顺利占领了牡丹台。佐藤大作见牡丹台已被日军攻占。遂向玄武门冲击。终于打破了坚固的平壤城的一角。日军已经攻占了牡丹台这个险要之地。俯视着平壤城。攻破了玄武门。逼近了主城。势如破竹。几乎所向披靡。欲立即入城。(编者注:非原文。叙事口吻有改动)
在这个背景下。叶志超召集了守城将领开会。提出:
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栾述善《楚囚逸史》。栾为与会的大将卫汝贵幕僚。平壤陷落后被俘)
其实叶志超本身的兵力在当时的平壤城中并不多。只有2000多残兵。后勤保障。也仰赖盛军。在战时。他还曾向盛军前敌军械委员邱凤池处借了哈乞开斯步枪子弹10万6千颗。
也正是这位邱凤池。在战后的奏折中提供了一系列的盛军军储弹药的数字。可以验证当时的平壤城是不是“军储丰厚”。此处就不细引。只着重说几个数字:
1。各营各炮自带炸弹五十颗;2。每枪自带枪子一百五十粒;3。于八月十三日战至十六日。计四日内。约施放枪子七十四万粒之谱。炮弹二千八百余颗之谱。
需要指出的是。邱凤池本人是盛军的前敌军械委员。盛军在平壤有6000人左右。占当时守城兵力11000人的一半。而其火炮则是平壤驻军的大头。
那么。我们看一下日军在平壤城缴获的情况:
1。各式炮弹840发;2。步枪子弹56万发。3。火炮35门。含12门克虏伯75毫米山炮。4门克虏伯75毫米野炮。
综合一下。也就是说。4天左右的时间里。6000人消耗掉了74万发子弹。2800发炮弹。平均每天是18万发子弹。700发炮弹。
事实上。日军真正对平壤的高强度攻击。就只是农历八月十六凌晨4:30—14:00左右的近10个小时罢了。看起来像是泼水一样疯狂是吧?
事实上。对淮军的德行有十足了解的袁世凯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据他估算。200发子弹在淮军的手中。不到10分钟就会打光。
换句话说。在平壤库存的56万子弹。840发炮弹。让神勇的淮军将士们撒欢地打。不到1天的时间。就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叶志超所说的“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还真是句句实话。
另一方面。平壤城中的粮食一样告急。叶志超在大战前早已给朝廷上了奏折。5船军粮在大同江被日军所劫。平壤城中存粮不足5日。
看了这个奏折。连清流大将翁同龢都在日记里写下了“此师殆矣”的评语。说明平壤城的困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综上所述。平壤让淮军守。根本就守不住。也许换换更先进的军队可以守住。但是当时叶志超的判断。绝对不能算错。当然。他之后的狂奔五百里。让退却的淮军各部在伏击和追击下损失惨重。那确实是他的锅。也正符合日军眼中清军的德行。即战败的时候。总是一群卫兵护卫着将领先跑。他的部下们自行溃逃。从来不存在什么掩护一说。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28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平壤,日军,捻军,清军,朝鲜,太平军,鸭绿江,作战,炮弹,火炮
没想到大家都对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叶志超的勇武同淮军一样。都是打小怪的勇武。叶志超是围剿捻军的名将。捻军是什么货色?说好听了是四处流动的农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