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题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对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谭嗣同与大刀王五亦师亦友。交往甚密。谭嗣同在临刑时。由于行刑地点的改变。导致大刀王五都没有送好友谭嗣同最后一程。
谭嗣同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士。革命派一向对主张改良的人士颇有成见。但对谭嗣同却称赞其为“大豪侠”。
谭嗣同十二岁便师从通臂猿胡七。练习太极拳、形意拳和双刀等武艺。后来。师傅胡七又给谭嗣同引见了侠士大刀王五。王五也曾教授他单刀武艺。谭嗣同与大刀王五的友谊是人尽皆知的。两人达到了每日必见的程度。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师从大镖师双刀李凤岗。因在师门排行第五且刀法纯熟。故江湖人称“大刀王五”。王五以保镖为生。他为人慷慨大度。好行侠仗义。谭嗣同很敬佩其为人。遂拜为知己。并学其刀法。
1897年。戊戌变法开始。谭嗣同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但变法遭到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光绪让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形势。谭嗣同便秘密拜见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
袁世凯表面答应帮助维新派。背地里却向慈禧告密。慈禧派兵软禁了光绪。宣布自己垂帘听政。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向国外。谭嗣同却不肯走。他与王五等人四处活动。想用流血来救出光绪皇帝。
王五力劝谭嗣同逃离京城。但被谭嗣同谢绝了。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后来。谭嗣同在家中被捕。王五在谭嗣同入狱后。仍设法打点狱卒。好让谭嗣同少受点苦。在狱中。谭嗣同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皆被判斩首之刑。
九月二十八日。古老的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刑场上。竖立起了六根木柱。木柱上分别绑着六位维新变法的爱国志士。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害怕夜长梦多。决定当日下午四时行刑。行刑前。六君子面无惧色。个个横眉冷对。悲痛难已的鹤年堂老板从店里取出“鹤顶血”。捧到谭嗣同等六人面前。请他们服下以减轻痛苦。但被六君子予以拒绝。
谭嗣同在刑场高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声呼罢。接着是哈哈大笑。面对此情此景。围观的百姓无不潸然泪下。六君子中第一个受刑的是康广仁。因慈禧对六君子恨之入骨。特嘱咐刽子手使用“大将军”刀。
这种“大将军”刀没有开刃。刀口非常迟钝。基本上把头往下剁。一刀下去。鲜血便从康广仁的脖子上喷涌而出。而脑袋却没有掉下。接着又是几刀。围观的百姓心有不忍的说:“这哪是砍头。这分明是锯头。”
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的衣裤完全裂开。面对着如此惨状。谭嗣同等人神色极其的平静。等到年龄最小的杨锐被砍死后。年龄最大的刘光第将他的头拣回来。擦掉上面的血迹。放回到杨锐的脖颈处。然后向断头台伏下了身去。
谭嗣同是第五个被斩首的。行刑之前。谭嗣同情绪激昂。对着监斩官军机大臣刚毅大声喊道:“大人请上前一步。嗣同有话要说。”但刚毅却是充耳不闻。立即走开。他便昂首阔步走到已经被鲜血浸红的木墩。仰天大笑。
据谭嗣同的师傅胡七的《谭嗣同就义目击记》记载。谭嗣同在行刑之时。毫无畏惧。他是第五个被砍头的。由于使用的是钝刀。直到几十刀后谭嗣同才断气。但在此文中。并没有记载谭嗣同临刑时大声惨叫。
谭嗣同死后。他的头颅滚在一旁。血肉模糊。几位老家人前来帮忙料理后事。鹤年堂老板端来一盆温水。将谭嗣同头颅上的泥土与血迹洗去。谭嗣同当时是两眼圆睁。嘴巴张开。像是死不瞑目、又或者是大声疾呼。
请来的师傅把谭嗣同头颅端正的接在颈腔上。在脖子正面左右各连一针。又在背面补上一针。就算完成了归位的程序。最后众人将谭嗣同的尸体抬进棺材。钉上棺材盖。随后棺材被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
康有为辞世的前一年。在梁启超等人的陪同下寻访六君子的就义故地。一行人来到鹤年堂门前。康有为放声痛哭。哭完说道:“终于找到了六君子的遇难地!”他想起了谭嗣同。也想起了自己半生颠沛。之后长叹不已。
综上。谭嗣同临刑时惨叫之说没有出处。或许也是人在重击之下的本能反应。当时六君子的行刑地点。对外宣称是宣武门外。实际却在菜市口。大刀王五得到消息后。六君子已行刑完毕。大刀王五怎么会斩谭嗣同呢?
其他观点:
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据传。王五行刑是为了减轻谭嗣同的痛苦。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在慈禧的特殊交待下。刽子手用的是钝刀。以至于受刑几十刀后才人头落地。惨叫是必然的。谭嗣同也是人。对疼痛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宜过分解读。这也绝称不上污点。
大刀王五。自然善于用刀。脾气耿直。嫉恶如仇。耿直到什么程度呢?
光绪年间。在仅仅一年时间内。北京城附近发生时数十起大大小小的匪案。因为当时的王五声名远扬。功夫了得。也确实沾上点嫌疑。所以成为官方的重点追捕目标。参与人数高达数百人。而王五看这态势却主动投案了。以他的本事和人脉。完全有能力遁走他乡。但是他却自投罗网只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是我和我手下做的案子。罪责我背。不是我做的我可不替他人背锅。有感于其率直。他只被官府责打20从轻发落。
谭嗣同和王五最初的关系是师徒。谭嗣同的剑法是王五所传。自十岁开始拜师学艺。一直没有放下剑法的磨练。文武双修。而且中国历史上堪称“佛学彗星”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僧肇。第二个就是谭嗣同。
网络上很多人都喜欢用的网名“剑胆琴心”就是他人对谭嗣同文韬武略的夸赞之词。而在后来的交往中。谭嗣同慢慢长大。二人变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王五深受谭嗣同先进思想的熏陶。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是倾向于革新派。谭嗣同通过20年的交往也深深敬佩着王五的侠义精神。
以三件事为例。光绪帝被软禁瀛台。谭嗣同想武力营救。第一个找到的就是王五。但是王五功夫虽好。但仅凭一己之力从瀛台背个大活人回来。而且还是皇帝。这个目标实在难以实现。所以只能作罢。
铁骨铮铮康有为躲在使馆中伺机脱逃。而王五也收到了消息。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王五愿意沿途护送。而谭嗣同不为所动。甘心赴死。
王五并不是行刑的刽子手。因为他当时就在法场外围。只不过最后没有找到机会力劫法场。虽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完全不避讳。给谭嗣同收尸。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曾经解释过谭嗣同的遗作:
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也有人说是康梁。还有人说是谭嗣同和王五。我个人觉得。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指谭嗣同自己舍身取义、慷慨赴死的磅礴气势。与他人无关。
而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勤王讨贼(为谭嗣同报仇)。后因参与义和拳被清兵所围。为了镖局众人不受牵连。所以自首被清兵抓捕。可气的是。清廷把王五交给了外国侵略者。王五被德国人枪决于北京前门。这时候。清廷又适时的冒了出来。将王五枭首挂于城门。因为害怕被牵连没人敢收殓。最终还是天津的霍元甲闻讯赶来。趁夜将王五头颅取下缝好。并妥善安葬。
所以王五行刑是谣传。谭嗣同的惨叫应该是真的。因为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这样的惨剧。大多与行刑者的专业水平有关。脖子被砍断一半。受刑者惨叫连连生不如死。还要自己主动找好位置跪好再次受刑。以求速死不受疼痛折磨。这还只是两刀。几十刀的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即便换成王五这种汉子也一样承受不住。
其他观点:
谭嗣同被砍头时惨叫。传言是大刀王五砍的谭嗣同。这是真的吗?
后来谭嗣同有着自己的思想于是就投身革命。大刀王五则开了一家镖局。两兄弟从此天各一方。没想到再相见之时。却是王五要斩谭嗣同的时候。当年革命事发。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谭嗣同等人谋划一个行动想打进去救出光绪。此时正需武林高手们的帮助。谭嗣同就想到了多年的好兄弟大刀王五。但是后来一想。王五跟他联手虽然能打。但面对的是为数众多且装备武器精良的士兵。他们想拖着光绪这么一个大活人杀出重围。确实很难。所以此计划最终选择放弃。
但事实上。并不是大刀王五给谭嗣同行刑的。这些属于坊间谣传。当时真正的行刑地点是在北平闹市的菜市口前。刽子手另有他人。谭嗣同当众被砍脑袋时或许惨叫了。而大刀王五就站在法场不远的地方。当知道谭嗣同身首异处之后。王五伤心欲绝。气不过来就被逼得号召义士们一起踏上了反清之路。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1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谭嗣同,王五,大刀,光绪,的是,君子,等人,惨叫,菜市口,慈禧
没想到大家都对谭嗣同临刑时惨叫,大刀王五斩谭嗣同是真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题主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然是对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谭嗣同与大刀王五亦师亦友。交往甚密。谭嗣同在临刑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