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原创

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谭嗣同被杀时。他的父亲。时任湖广总督的谭继洵却选择见死不救。其实并不是谭继洵想要明哲保身。而是面对这一切。根本无能为力。因为这次慈禧太后处决戊戌六君子的态度十分坚决且手段残忍。让侩子手使用的刀都是没有刀刃的。可见她内心是有多么痛恨变法。

此外湖广总督这个职位。在满清的官僚体系中算得上是顶级的封疆大吏。即便是朝廷也应该礼让三分。给他几分薄面。但谭继洵面对儿子入狱。始终并未向朝廷求情。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求情了。可能整个家族都得跟着陪葬。

迫使谭继洵最终如此做的原因有两个:

一、父子二人。道不同

谭继洵。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学习的是八股文。走的是传统的科举入仕道路。他幼时家道中落。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在他的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儿子的激进行为。让这个官场沉浮几十年、走的中庸之道的老臣胆战心惊。

父亲墨守成规的从政。儿子大刀阔斧的维新变法。父子的立场截然不同。导致父子关系闹得很僵。在谭继洵的眼中。只要顺从当权者的思维。那能够安安稳稳地熬下去。等到自己告老还乡的时候也就安全了。做官求稳。从不冒险。在个人思想上也毫不保留地体现出其保守化倾向。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他当官的第一要领。

或许谭继洵以其多年混迹官场的经验。早已敏锐感知到。面对变法慈禧太后不会坐视不管。因为这个变法已经动了保守派的蛋糕。或许他也曾经竭力阻止儿子。无奈谭嗣同接受西方文化程度较深。一腔热血为国为民。一双脚其实已经迈进了深渊。谭继洵也无力回天。

当谭继洵作为局外人。凝望着变法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眸凝望着他。仿佛是一种嘲笑。最终。谭继洵的担忧成真了。慈禧太后反对变法意图明显。光绪帝铤而走险。密旨袁世凯。想要囚禁慈禧。结果反被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星夜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逮捕维新派人士。

这个时候谭继洵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不能自私地只考虑儿子的个人安危。他还要考虑到身后的整个家族。此外所有人都知道谭嗣同所做的事。并非一般的犯罪。这相当于欺君犯上。秘谋逆反的大罪。岂能是简简单单凭借着看似同父亲的关系就摆平的呢?为了自己的安稳。为了一家老小。慈禧杀谭嗣同的时候他也不敢发声。只求掌权者不要殃及池鱼。

从湖广总督的任命上来看。谭继洵只做了两年的湖广总督。而前后时间都是由晚清四大臣之一的张之洞把持。因此谭继洵虽然看起来名头很响。但这个职位对他而言。却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名头而已。他并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从历史文献上来看。大刀阔斧改革。发展洋务运动的人里面。朝廷的核心人物也并没有他。所以湖广总督的实际掌权人其实是张之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也不为过。

慈禧太后连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即便在张之洞为学生求情的情况下都毫不留情给斩了。更何况谭继洵还是张之洞的下属呢?所以他也清楚就算自己进行营救。也并没有什么用。自己在慈禧太后眼里。或许上不了台面。

不过。谭继洵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尽管谭继洵在儿子被抓后。保持非常低调及克制。。但最终他还是因谭嗣同事件的牵连。被贬为庶民。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

即便如此。谭继洵给谭嗣同写的挽联上。还是表达了儿子的思念及无奈:“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或许最痛苦的还是他。眼睁睁的看着儿子赴死。作为朝廷命官的他却只能默默承受。这种令他心如刀绞的无用感。

其他观点: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将光绪皇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同时下诏逮捕变法派人士。标志着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事发之前。变法派代表康有为逃往法国。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5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英勇就义。时年34岁。

与谭嗣同一起就义的还有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人。合称“戊戌六君子”。

变法派人士被捕之后。一部分与他们有特殊关系的朝廷重臣。对他们进行了营救。其中有的救下来了。但大部分都没有结果。

在被捕的人士之中。有一个叫徐致靖的人。慈禧亲笔批文立即斩决的第一个人就是他。但徐致靖的父亲徐伟侯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当年科考时李鸿章恰好生病。浑身哆嗦写不了字。徐伟侯代李鸿章抄写文章。结果后来李鸿章一举中了进士。日后位极人臣。始终念着当年这份恩情。

但是变法人士的罪名太大。李鸿章深知自己出面救不了徐致靖。于是委托深受慈禧信任的荣禄说情。最终慈禧松口。“看你的面子。叫他老死狱底吧。”于是。斩立决变成了斩监候。侥幸逃过了一劫。就这样。李鸿章给徐父面子。荣禄给李鸿章面子。慈禧给荣禄面子。层层面子转下来。才救下了一个“三个月内未见过光绪”的徐致靖。可见当时营救的难度之大。

“六君子”之一的杨锐。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兼幕僚。戊戌变法开始时得到了张之洞支持的。杨锐便是他派去支持变法的人。代替他“坐京”。变法失败后。张之洞对杨锐进行了多方营救。当仍毫无结果。还差点连他自己也搭进去。

谭嗣同的父亲叫谭继洵。当时担任湖北巡抚。也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但是谭嗣同被捕后。谭继洵并没有对他进行营救。这是因为什么呢?

第一。时间上来不及。

谭嗣同等人被捕之后。由于案情过于重大。刑部官员不敢审理。于是上书奏请慈禧太后派大臣进行会审。不料突然传来慈禧旨意。下令直接处斩。这越过了当时所有的法律程序。就连刑部官员都很惊讶。从谭嗣同25日被捕。到28日被杀。其间仅仅相隔三天。谭继洵就算想救。时间上也来不及。

第二。谭父的地位不够高。

谭继洵虽说是湖北巡抚。从二品大员。管辖一省地方之封疆大吏。但实际上却没什么实权。因为当时的湖广总督即为张之洞。督、抚同驻武昌。张之洞“事多专决”。“继洵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每之洞约联衔条陈新政。皆谢不敏”。

虽然不能说谭继洵是张之洞的下属。但在张之洞的压制之下。湖北的事务大多由张之洞决断。谭继洵既然不敢与之相争。手中自然无权。更何况。以张之洞的地位。尚且营救杨锐无果。谭继洵要救谭嗣同。就更没有可能了。

第三。担心祸及全家。

谭继洵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与积极变法图强的谭嗣同相比。谭继洵属于保守派。当谭嗣同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推广新学时。谭继洵对此嗤之以鼻。“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甚至山东道监察监使杨深秀曾弹劾谭继洵。说他:“守旧迂拘。虽人尚无他。要非能奉行新政者。”

所以。在营救谭嗣同这个问题上。谭继洵显得非常谨慎。因为谭嗣同的罪名为“大逆不道”。大家都知道有个成语叫“十恶不赦”。“十恶”之中。最大的罪名是谋反。其次便是谋大逆。这种罪名是很难逃脱的。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想要饶这个儿子一命。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如果谭继洵贸然出手营救谭嗣同。那么极有可能将自己搭进去。甚至将全家老小都搭进去。谭继洵此时内心是十分纠结的。一边是他的亲生儿子。另一边是所有的亲人。孰轻孰重。如何分辨?或许。谭继洵此时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慈禧不要因此迁怒于他的家人。

然而。即便是谭继洵始终没有为儿子说话。慈禧也没有放过他。将其罢官。削职为民。

当谭嗣同就义之后。谭继洵强忍内心悲痛。为儿子写下了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读来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痛惜之情。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既决心就义。其父谭继洵眼看着儿子落入深渊。却不能救。不敢救。其内心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体会万一。我们该做的是缅怀那些为中国富强而流血牺牲的人们。奋发图强建设我们的祖国。而不是在这里指责谭父为什么见死不救!

其他观点:

儿子遇险。父亲狠心见死不救。其中必有隐情。今天就来聊聊谭嗣同父亲为何对儿子置之不理。

清朝末期。统治华夏大地百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即将覆灭。摇摇欲坠之际总有进步人士想要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进步青年推崇以变法的形式让清朝能够重新焕发活力。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变法就意味着固化利益的宠信分配。必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戊戌变法受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守旧派。变法者们通过分析发现。虽然朝中不少大臣也抵制变法。但是有光绪皇帝的支持。大臣的意见就不足为惧。

变法真正最大的抵制者是慈禧太后。她是掌管清朝实权的最高统治者。如果放任慈禧在其中捣乱。那变法成功就无从谈起。同时。按照传统思想。是不允许女人掌管朝政的。慈禧的行为就是违背祖制。意图控制皇帝权力。这是另一个攻击慈禧的理由。

满腔热血的变法青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软禁慈禧。这一年是公元1898年。

在康有为的安排下。谭嗣同趁着夜色来到袁世凯的府邸。当谭嗣同提出请袁世凯协助软禁慈禧的计划时。袁世凯满口答应。谭嗣同将计划和盘托出。主要目的是让袁世凯能够抓住机会。从外地调兵进驻京城控制慈禧太后。

事实证明。袁世凯保持了他一贯的老奸巨猾。当谭嗣同满怀希望地离开后。袁世凯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慈禧太后。

慈禧得知消息震怒。立即派人将光绪皇帝软禁起来。随后开始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员。在慈禧搜捕人员到来之前。康有为等人侥幸提前逃脱。而谭嗣同虽然已经提前得知抓捕的消息。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头颅鲜血唤醒民众支持变法。

谭嗣同在入狱时曾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名句。每每读来都感人肺腑、荡气回肠。是革命者为民族不怕牺牲的气魄。

按照封建社会思想来看。谭嗣同等人的行为无疑是谋反罪。这在古代是罪不可赦的大罪。经常会涉及到家族。

谭嗣同的父亲名叫谭继洵。他是典型的因为儿子被后人熟知的人物。

谭继洵是在咸丰十年考中进士的。从此之后在官场上稳定上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京城做官。

公元1877年。经过谭钟麟向左宗棠推荐。谭继洵开始走出京城到地方担任职务。先是在甘肃担任按察使、布政使。公元1889年。谭继洵被提拔为湖北巡抚。

清朝时期。巡抚虽然在地位上比总督要低一个级别。但是并不是真正的上下级关系。站在朝廷的角度来看。巡抚有点像是制衡总督的角色。因为如果总督有越轨之举。巡抚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举报的。

从全国所有的巡抚权力上来对比。湖北巡抚是比较特殊的。掌管着湖北一个省份的全部民政大权。这是巡抚的标配。而湖北巡抚还有一定的军事权力。并且有能够调动支配的专属军队。

谭继洵的这个职位已经可以说是封疆大吏。地位声名都是极为显赫的。权力也很大。那他为什么眼看儿子被处死却没有出手相救呢?

原因一:时间仓促。可能来不及营救。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在闻知消息后。立即将光绪皇帝幽禁在瀛台。随后就是变法派遭到大肆搜捕。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就这样落下帷幕。变法者仓皇躲藏。

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抓获。与此同时。康广仁、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也被抓进监牢。

9月28日。按照慈禧太后的命令。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英勇就义。谭嗣同牺牲的时候。他只有33岁。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火而牺牲。

从慈禧太后对维新派人士动手。到戊戌六君子被害死。期间只有短短的7天时间。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湖北担任巡抚。距离风暴爆发的京城路途遥远。就算是立即有信使快马来报。一来一回之间也会花费不少的时间。

从时间上来判断。慈禧没有给谭继洵留下太多的思考反应时间。这也许是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营救行动无一成功。

在戊戌六君子被抓后。这件事惊动了大清朝的官场。营救行动就已经展开了。

戊戌六君子中有背景的并不是只有谭嗣同一人。比如林旭受到荣禄的赏识。而荣禄当时是慈禧身边的首席军机大臣。袁世凯当时就是通过他将消息传递给慈禧的。

在林旭被抓后。荣禄从始至终都没有为林旭求情。从这里可以看到慈禧对这些变法者的痛恨程度。立有大功的荣禄都不敢吭声。

杨锐是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当时张之洞知道后还进行一番营救行动。但是周旋一圈之后发现没有任何结果。最终只能作罢。

从张之洞和荣禄的行动结果来看。已经明确地向谭继洵透露出“营救无果”的信号。

原因三:谭嗣同罪名极大。而谭继洵性格较软弱。

前文已经说到变法派的行为无异于谋反罪。而谭嗣同则是要罪加一等。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发动政变囚禁慈禧太后的计划中。是谭嗣同夜探袁世凯府邸。亲自说服他让其出兵帮助。因此谭嗣同的罪过要在谋反罪的基础上再加一等。

再来说说谭继洵的性格和为官之道。清朝时期的巡抚和总督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在权力上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因此如果遇到强势的人来做巡抚。必定会和总督有所争执和冲突。然而这事完全没有发生在谭继洵身上的可能性。

当时谭继洵担任湖北巡抚。而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是两江总督。谭继洵从来没有和张之洞闹矛盾。他崇尚的为官之道是不得罪人。因此一直都忌惮张之洞总督的权势。

谭继洵是传统的进士入仕。他的思想属于是保守类型的。是传统的忠君报国思想。张之洞的思想就相对更为开放。他提倡在两湖地区开展洋务运动、开办工厂、解放思想。

可以想象。在同一片管理区域里。张之洞的开放思想必定会对谭继洵的思想产生矛盾。但谭继洵从来没有因此发作过。他既没有表态支持张之洞。也没有公开反对。

谭继洵对谭嗣同的做法一直都很不赞同。因此很多人会说谭继洵没有出手相救。是因为谭继洵对儿子有意见。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谭继洵不可能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放弃儿子。无论如何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实际上。更可能的是谭继洵经过痛苦的心理煎熬。因为谭嗣同的罪很严重。如果贸然向慈禧太后求情。很有可能会激怒慈禧。罪及家人。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舍小保大。

谭继洵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时以谋反罪殒命刑场的谭嗣同。在不久后就成为民族英雄。得到后世的永远敬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09

    谭嗣同,慈禧,巡抚,张之洞,总督,湖广,儿子,慈禧太后,光绪,的是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09

    没想到大家都对谭嗣同被杀时,作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见死不救?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49:09

    谭嗣同被杀时。他的父亲。时任湖广总督的谭继洵却选择见死不救。其实并不是谭继洵想要明哲保身。而是面对这一切。根本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