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红楼梦》中这段谈诗出自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为什么\"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不好?黛玉只用了两个字解释:\"浅近\"。这两句诗确实浅近。很容易读懂:书斋内帘子颇重。诗人倦怠卷起。于是墨香久久萦绕于室内;古砚微凹。未及时清理残墨。于是渐渐聚了一洼浓墨。十四个字。对仗是极工整。\"留香\"、\"古砚\"等意象裁选得也颇为雅致。像一幅工笔画。勾勒出士人生活里的一幕场景。\"浅近\"的诗一定不是好诗吗?未必。李白的《静夜思》最为浅近。可千百年来人人吟咏。余味不尽。
放翁的这首诗。其\"浅近\"之病。恰在于无余味。无余味的原因。在于堆砌。在于滑易。在于字字实写。于是有意象。而无意境。什么是意境?曹公很快就在下文做了解释。继上文。黛玉拿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集给香菱看。香菱苦读了几日后。来向黛玉报告心得: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香菱真是禀赋灵通!橄榄越嚼越有滋味。而黛玉首肯的好诗。正要有此余味。所谓境界。所谓\"境\"。是\"生于象外\"的。也就是读者能透过诗中的\"象\"。感悟到诗中没有具体呈现的\"象\"。进而头脑中浮现出如在目前的\"景\"。这样的诗。就可以说达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水准。是黛玉推崇的\"第一义\"的诗歌。那么这样的诗歌要如何创作?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借留白产生含蓄不尽的韵味;而所谓\"诗画一体\"。诗歌也要有虚实。举重若轻。一气挥洒。
此时再看\"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句诗。恰如上文所说。它像一幅工笔画。处处勾勒。却也处处堆砌。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山水写意画相比。缺浑厚之气;与\"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相比。乏净朗之思;与\"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相比。后者显然更悠逸。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收入《剑南诗稿》的有九千三百多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高产的作家;但事实上放翁诗集不是精挑细选过的语文课本。其中有大量语句重复、有佳句无佳篇、甚至流水账式的作品。因为到了中晚年。陆老先生赋闲在家。开始事无巨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甚至像强制自己完成作业一样。必须每天写诗;就好像现代的我们。很多人都热衷于每天发很多条朋友圈--这固然是一种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的方式。但是艺术创作不同。它无疑是需要积淀、需要沉思的。如果一味贪多。还要求诗人的每首诗都是佳作。就不太现实了。而且黛玉的这句话。不是针对陆游的所有作品。只是认为不能一开始就拘于精巧却浅近的句子。要从品读立意高绝的作品开始。因为初学者要有高起点。\"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否则眼界、胸襟都被局限住了。
黛玉让香菱先读王维。次读杜甫。再次李白。最后读东汉、魏晋六朝名家。体现了学诗三个渐渐上升的境界:入门。立志与拓识。首先是学习王维诗以\"入门\":诗中有画。容易唤起读者对于声、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同时含蓄蕴藉富有诗味。浸润其中能很好地涵养古典美感;接着是学杜诗以\"立志\":\"诗史\"题材广。格局大。立意深。从国家命运到百姓生活。立足微屑。胸怀天下。学杜诗能开阔胸襟;最后是读李白乃至魏晋诸家诗以\"拓识\":基于强烈生命主体意识的或高昂或悲凉的情感。乃是诗歌创作的真正动力。
所以黛玉说。入了这个格局就出不来了。不是入了陆游的格局。而是入了固化物象符号、只顾雕琢辞藻。却忽视了自我志趣的表达的格局。事实上香菱后来所做的\"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清霜抹玉栏\"就流于意象堆砌。毫无情感咀嚼。经过黛玉和宝钗评点指拨后。终于创作出一首新巧且有意趣的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可见黛玉所指之门径。确是正途。
其他观点:
香菱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都说得这么清楚了。有些人偏偏还要“故弄玄虚”。
说林黛玉称陆游为陆放翁。是有玄机。真是殆笑大方。你作为一个老师。难道不知古人称呼别人。都是称其“号”或“字”。以示礼貌和尊重吗?比如辛弃疾。大家称他辛稼轩;比如苏轼。大家称他苏东坡;比如杜甫。大家都称他杜工部;比如李白。都称其为李青莲;又如王维。称其为王摩诘。
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林黛玉都说了“你们因不知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这已经是大白话了。我怕有些人还是看不懂。还是要翻译下:
因为香菱没有正式的学过诗词。还是个门外汉。未入门径。所以不懂欣赏真正的好诗。见了这些雕句琢字的文字游戏诗。就很喜欢。
她为什么推荐香菱去读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诗歌。因为这三个人基本可以代表唐诗的高度。
尤其是杜甫。在诗歌的技巧和艺术成就方面。无人可及。更被陈寅恪誉为“中国第一诗人”。元稹赞杜甫曰:“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
当你真正的入了诗歌门径。欣赏了唐诗的巅峰和高妙。自然看不上陆游这种“浅近滑易”。且囿于闺阁之事物的小诗。
而且林黛玉她的诗歌理念是“不以词害意”。诗歌追求的是情境、意境和韵味。陆游这句诗恰好相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对仗虽工整。描写也细微。却无韵味。亦无意趣。
不过。这种诗也非一无是处。它有优点。也可以学。但问题是。学得不好。很容易滑入“打油诗”的邪路。
此诗如下: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当然。这首诗标题都写了是戏作。也就不过于指摘了。不过陆游其他的诗。也存在这种弊端。如《还东》:
还东寒暑几推移。渐近黄梅细雨时。
窗下兴阑初掩卷。花前技痒又成诗。
囊钱不贮还成癖。官事都捐未免痴。
赖是病躯差胜旧。一杯藜粥且扶衰。
这首诗通俗易懂。口语化明显。但无含蓄蕴藉之美。而且有凑泊之嫌。像“花前技痒又成诗”。完全就是在凑句。
回顾陆游的一生。他留下了9300多首诗歌。其间难免良莠不齐。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就曾曰:“大约伸纸便得数首。或更至数十首。以故流滑浅易居多”。
所以陆游既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的千古壮语。也有“花前技痒又成诗”这种不入流的口语诗。
但正因为像以上这样的浅近之作很多。所以。林黛玉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是具有慧眼的。也是真正懂得欣赏诗歌的人。
其实。不仅是陆游。就整个宋朝诗坛而言。很多诗人都患有“有句无篇”的毛病。
宋诗的发展道路。走的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路子。开始摒弃了唐诗圆美的风格、和谐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以及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如果说苏轼、梅尧臣、林逋、黄庭坚尚佳作迭出。而宋朝诗坛的很多作者。后来都完全不借助意象。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流于抽象、枯燥、乏味。所谓“味同嚼蜡”。甚至流入“以艰深文浅易”的邪路上去。
其他观点:
《红楼梦》的所有情节。都是为表现书中的人物服务的。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通过学诗。反映与一众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情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当然是黛玉和香菱。香菱学诗的主要老师是林黛玉。
其实于做诗一道。薛宝钗的水平也不比林黛玉差。但香菱偏偏是跟黛玉学的。原因很简单。小姐们写诗虽然都是玩玩。但对林黛玉来说。是真情的流露。思想的载体。当然更重要一点。而对宝钗来说。女人无才便是德。所以香菱学诗这事。在她看来。应该不算是什么正事。香菱也就只能舍近求远了。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牵扯到古诗的特点。以及创作规律。以及林黛玉的文学观念。这里问的。是林黛玉为什么不让香菱学陆游?陆游是宋代最有名的诗人。一生的留下诗作九千三百多首。为什么不能学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关于这个问题。读一读《红楼梦》四十八回。看看香菱与林黛玉的讨论过程。结论是很容易得出的。
香菱要跟黛玉学诗。黛玉并不推辞。而是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这里体现出的并不是林黛玉的好为人师。而是对香菱的尊重。在她的心里。并不认为女孩学学做诗。就能有违女德了。这样的想法。在薛宝钗的心里。大约是有点的。
香菱能得到黛玉的指点。当然高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接下来为其指点了大体要领:“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给香菱所讲的很简单。基本格式之后重点讲了。做诗虽然要讲究格式。但不能被格式所束缚。如果有了好句子。虚实平仄之类的格式要求。都可以忽略不计。林黛玉确实是一个好老师。我们今天还经常看到。网上对个句。意思不管。词性也不管。上来先议论一下平仄。这大概就是舍本逐末了。
听了林黛玉讲解之后。香菱马上有所悟。她说:“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香菱有了这个理解之后。林黛玉继续引导:“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为辞害意’。”
这次。黛玉认为她的理解有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评论:“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上面是香菱与黛玉谈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的现场语境。黛玉教香菱做诗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教形式。形式记住了。再说意思。强调写诗意思要好。这时香菱以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着墨多”来说明。这是意思写的好的。香菱的看法对不对呢?当然不错。陆游的这两句诗。写景体物是非常工巧的。当然是很符合林黛玉所说的。若有好词句。格式可以不在乎的意思。这里香菱的体会是没有错的。
但是。林黛玉不是一般的老师。她是一位诗词高手。香菱这里流露出的问题。已经不是遣词造句的问题。而是写诗全篇立意的问题。所以。林黛玉在对此进行了批评之后。又给香菱推荐了阅读学习篇目。
陆游的这句诗的问题。明显的体现出雕琢字句的特点。这种写诗的特点。大概只能写出名句而不能写出名篇。其原因就是与立意有关。这种作诗的风格。唐诗中的代表人物有贾岛。姚合。写出的诗没有格局。只有名句。而无名篇。陆游的诗。因为写的很多。难免有应景之作。内容与形式上。都有质量不高。重复的情况出现。
林黛玉给香菱列出的篇目。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主。辅以其它诗人。体现出她在诗词上。推崇的是盛唐风格。大家气象。而做为辅读的陶渊明、鲍照、庾信等人的作品。都有表现真性情的特点。
明白了格式。懂了遣词造句。有了意境格局。表达出真性情来。就可以做诗人。林黛玉教香菱做诗。也就是短短的几百字。却把做诗的方法全部讲到了。我们现在学诗。也是可以借鉴的。
《红楼梦》中有许多写诗的情节。也有许多文学评论和批判的内容。仅就林黛玉。除了这里的不让香菱学陆游之外。还有一回中说到。她不喜李义山的诗。我想。这种不喜。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某一方面的不喜。李义山形式优美。情感缠绵。应该不是缺点。黛玉不喜他的。只是面对情感时。遮遮掩掩的态度。对陆游大概也不是全盘否定。只是说学写诗的人。不要从他这儿入手。如此而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12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黛玉,浅近,林黛玉,陆游,的诗,笑道,诗歌,杜甫,格局,红楼梦
没想到大家都对“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红楼梦》中这段谈诗出自第四十八回。原文如下: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