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原创

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汉字从一到十是如何来的。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在下一一道来。能打出古文字。我尽量打出古文字。也可以多留意一下在下的配图。

何谓之“一”

何谓之“二”

何谓之“三”

何谓之“四”

何谓之“五”

何谓之“六”

何谓之“七”

何谓之“八”

何谓之“九”

何谓之“十”

以上就把一到十的意思解说了一遍。这就是古人造字的一点门道。

其他观点:

一至五这五个数。称为\"生数\"。六至十这五个数。称为\"成数\"。两者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一。三。五。七。九。奇数代表阳。又代表天。称为\"天数\"。二。四。六。八。十。偶数代表阴。又代表地。称为\"地\"数。天数相加合二十五。地数相加合三十。天地之数相加共得五十五。因此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阴。阳。奇。偶两组数字的搭配。象征世间万物皆由阴(——)。阳 (一)化合而生成。或天生。地成之。或地生。天成之。

奇数为(阳)。1。3。5。7。9参照天道运行规律左旋转。偶数为(阴)。2。4。6。8。10参照地道运行规律右旋转。派生出阴阳八卦。由无极O生成太极。太极中藏五。十生成两仪。\"一\"阳。\"——\"阴。两仪中藏天地之数生成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中藏河图中的全数而生成八卦:

按:古籍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排列。

坎。坤。震。巽。 乾。兑。艮。离。

1 。2。 3。 4。 6。 7。 8。 9。全数构成规律是。中宫5。10。(5+5=10)。南与北(9+1=10)。东与西(3+7=10)。西南与东北(2+8=10)。东南与西北(4+6=10)。生动再现了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复杂的阴阳交错。宇宙现象之运行规律。八卦中藏九宫数。纵横主次对角线之和均为十五。

天数1。3。(5在中宫) 7。9代表四方(1为北方。3为东方。7为西方。9为南方)象征阳气由北发生。向左旋转。经过东方。到南方达到极盛。然后继续向左旋转运行。到西方逐渐臧弱。

地数2。4。(10在中宫) 6。8代表四维(2为西南方。4为东南方。8为东北方。6为西北方)象征阴气由西南角发生。向右旋转运行。到东南角逐渐增长。到东北角达到极盛。到西北角逐渐消失。

河图称先天宇宙图。洛书称后天宇宙图由河洛二图可推得:勾三股四弦五。

勾九股十二弦十五。勾二十七股三十六弦四十五。勾八十一股一百零八弦一百三十五。其余皆以三自乘而得。合天地人三极之数。

河洛数为众数之始。从中还可推出其它的易数。常见的有: 大衍之数。乾坤之策数。八卦之正变数。天地数。九宫数。六壬数。太乙数。奇门数。遁甲数。筹数。筮数。积数。策数。五行。干支。纳甲。纳音。历法。堪舆。演禹。乐津。……。在清朝江永所著《河洛精蕰》书中详细推演了河洛数与其它易数的关系。

其他观点:

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

从一到十这些汉字数字。均可从甲骨文中找到原型。(见上图)

那么。从一到十这些字的本义。就应该到甲骨文中去找。

不过。小篆。自甲骨文而来。字义似也更丰富。所以就对应起来说。

甲骨文之“一至四”。

甲骨文的“一”。是一条“横线”。

如上图。从二到四。在甲骨文里。都是“齐头横线”。只是逐渐“叠加”。

何以如此?

这应该与“算筹”有关。

(陕西千阳出土骨筭图形)

“算筹”。是上古先民用于计算的工具。亦称“筭(suàn)”。

《说文》曰:“筭。长六寸。所以计算数也。”

段玉裁说:“筭为算之器。算为筭之用。”——古人以“筭”作为算之工具;“算”则是使用“筭”的过程。

“筭”。“竹字头”。可知多为竹制。湖北有出土;但在陕西千阳出土了骨筭。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象牙筭。

学者认为。最早的“筭”。当用草茎;并且。与使用蓍草占筮有密切关系。

甲骨文的一至四。当来自“筭”和“算”。即如徐中舒先生说。“取象横置之算筹”。本义无他。就是“数名”。

(筭之算式)

小篆之“一至四”。

小篆的“一”。与甲骨文相比。字形没变化。字义上被引申了。

《说文》云:“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许慎没说“一”作为“数字”这件事。而主要讲了道家和《易》之观点。

小篆的“二”。与甲骨文字形亦无变化。

甲骨文和小篆的“二”。都是上下“齐头”。一般长短。这也可见是由“筭”而来。

现在“二”的写法。在小篆里是“上”字;“下短上长”是“下”字。皆为会意。

“二”在小篆里也有引申。

《说文》曰:“二。地之数也。”

段玉裁注:“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又二。元气初分。轻清昜(阳)为天。重浊侌(阴)为地。”

小篆的“三”。字形没有变化。字义上同样引申了。

《说文》云:“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

段玉裁注:“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一下曰道立于一;二下曰地之数;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此释三之义。”陈焕是段玉裁的学生。

小篆的“四”。字形已发生变化——

早期金文。如“盂鼎”“墙盘”中。“四”仍如甲骨文——“齐头四横”。

春秋战国时的“邵钟”“徐王子钟”“大梁鼎”等铜器铭文里。已演化为如上图。小篆“四”。当以此时金文所本。

“四”借为“数名”。丁山先生认为从“呬(xì)”字而来;马叙伦先生认为从“泗”字而来。

“四”之含义亦有引申。

《说文》:“四。侌数也。象四分之形。”

《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这是说。一到十。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即《系辞》前面说到的“天数五。地数五”。

“四”为偶数。所以是“阴数”。

《系辞》还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之基本原理。一定是根据上古先民观象授时总结出来的阴阳易变哲学。“太极”。当为先民心目中的“太一”。也就是最高天神。这个天神的人格化。就是羲和。阴阳合体。后来分化成为“伏羲”和“女娲”。“两仪”。即指“天地”又指“阴阳”。

“两仪生四象”。《易疏》云:“四象谓金、木、水、火。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生一时。”宋代。“四象”进一步抽象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

实际上。古人观测天象。“立杆侧影”。确定了“北南西东”之“四方”和“冬夏秋春”之“四季”。这应该是“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生一时”。以及“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之来源。

“四”。“象四分之形”。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四方”和“四季”。

(小篆五)

甲骨文和小篆之“五”。

甲骨文的“五”。有两个含义——第一。祭名。含义为“遘”。即“沟通”;第二。数名。就是“五”。

从字形上“破解”。“上下两横”可视为代表“天地”;中间的“x”。则代表“相交”、“遘”、“沟通”。

可知。殷商时期。已经具有了两周更显繁荣的“阴阳易变”哲学以及“天道”“地道”理念。

甲骨文的“五”。作为“数名”。是引申之义。

特别要说到。卜辞中当“五”作为“数名”时。中间往往加一短横线。为现在“五”字之源。又作为指事字。引申为“午”。

由此也可知。后来表示“阴阳”之数术 。从甲骨文祭名之“五”借为“数名”之“五”。在殷商时期。也早有了苗头。

小篆之“五”。其形同于甲骨文。

《说文》曰:“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x。古文五如此。”

尽管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但看来。千多年前的甲骨文造字初衷。一定是流传了下来。而且许慎确实搜集得很准确。包括古文五的“x”这个字形。

甲骨文的“午”。从“五”转化而来。含义为“中间”。又为“相交”、“啎逆”。后来的汉字“牾”“寤”“忤”“仵”“迕” 等等皆由此衍生而出。

(小篆六)

甲骨文和小篆之“六”。

甲骨文的“六”。上如“庐盖”。下如垂髫。

从卜辞看。其义似仅为“数名”。

小篆的“六”。其形同甲骨文。

《说文》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

段玉裁注云:“六为阴之变;九为阳之变。圣人以九六‘系爻’。而不以七八。……《乾凿度》谓七八为彖。九六为变。”

《易.系辞上》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翻译过来是。所以。天生神奇的蓍草和神龟。圣人取法它创立卜筮;天地呈现四季变化。圣人效仿它制定律令;天上垂悬日月星辰之象。圣人观测并依据它推测吉凶。

甲骨文的“六”。所会意的。应该就是“天垂象。见吉凶”之义。上面的“庐盖”。实为中国最早的宇宙理论“盖天说”的“天员(圆)如张盖”。下面的“垂髫”即为“天垂象”。

天象阴阳转圜。因此。小篆的“六”。才有了“阴变于六”的含义。

(小篆七)

甲骨文和小篆之“七”。

甲骨文的“七”。更像现在的“十”。只是一“丨”稍短。

丁山先生说。一横中间一短竖。象“刀断之形”。“借为七数专名”。

甲骨文的“十”。本为“丨”。后中间加一点。如“卜”;“七”则是一长横中间加以短竖。

小篆的“七”。将竖画弯曲。也是为与“十”更明确地有所区别。

《说文》云:“七。易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衺(斜)出也。”

这是说。小篆的“七”。亦据“阴阳易变”而造。

甲骨文的“八”。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名”。二是地名。

小篆的“八”。形同甲骨文。

《说文》曰:“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没说“数名”之义。但此为“八”之本义。若联系甲骨文来看。当有道理。

甲骨文和小篆之“九”。

(小篆九)

甲骨文的“九”。象“曲钩之形”。古“钩”作“句”。

罗振玉说。甲骨文的九。状正如圆环。下有物如蛇状。尾上曲如钩。句九古音同。故得借为九。后来又在句形上指示符号。

卜辞中的“九”。为“数名”。

小篆的“九”。与甲骨文形同。

《说文》曰:“九。易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这个解释。应该比罗振玉的“与句同音”的说法更可信一些。或者说。音同义相近而借用之似乎更全面。

《易》之精髓。是易变圜转。但请注意。不是轮回。轮回是佛教理念。其实是不断循环往复没有“更新”。

殷商汤之《盘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才是《易》所贯彻始终的思想。

(出土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遗物“+”符号)

甲骨文和小篆之“十”。

甲骨文的“十”。最初就是“丨”。

学者们大多同意。这是由前面说到的“筭”或“算筹”而来。

“丨”。在“算筹”中表示“十”。“丨”一下加“五”。就是“五十”。加“六”就是“六十”。

后来。有些卜辞中。“丨”中间加上了一横点。

含义有两个。一是“数名”。而是偶尔用于地支之“午”。

小篆的“十”。从加了点的甲骨文“十”而来。

《说文》云:“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这是说。“十”。表示“数名”从一到十齐备了。十的一。指示东西。丨指示南北。于是“四方和中央”也齐备了。

这个说法太重要。

考古证明。距今7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符号。古人称此为“二绳”。也就是根据“立表测影”而确定的“四方”。加上中央。称“五方”或“五宫”。

后来。古人进一步由此推导出了“八方”“九宫”。

甲骨文的“十”最早应该来自“算筹”。但后来加上一横点。很可能就是为了表达“四方中央”之含义。

南北的“丨”。恰好就是“子午”;东西的“一”。则为卯酉。

《淮南子.天文》云:“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

上古先民。一定很早就有了数的概念。但早期“记数”。很可能要用手指或者“结绳”。

有了文字字后。“数名”则命、那么来的呢?又极可能。与起源更早的天文观象、立表测影有关。

古代的“五行图”。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九宫图”。可以很好地解释汉字一到十的形成和含义。

“五行图”。可以一、二、三、四、五表示北、南、东、西、中“五方”;也可用六、七、八、九、十表示这几个方位。

“九宫图”。则通过一、九、三、七、五、八、六、四、二。表示北、南、东、西、中、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九个位置。

前一种。古人称为“河图”;后一种。古人称为“洛书”。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对于范围的的认知发展。以及总结出的“数分生成”或“数分阴阳”的理论。

一到十这十个“数名”。也受此影响。形成了这个样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57:07

    甲骨文,小篆,数名,阴阳,谓之,而来,说文,一到,之数,之义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57:07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解读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本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8:57:07

    汉字从一到十是如何来的。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在下一一道来。能打出古文字。我尽量打出古文字。也可以多留意一下在下的配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