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2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100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1874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
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5万余。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其他观点:
出身合肥农村的丁汝昌。只上过三年私塾就因为家贫辍学。后入豆腐店做伙计。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双亡。无奈之下18岁的丁汝昌加入了占领庐江的太平军。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程学启是一员猛将。太平天国“受天安”叶芸来十分看重他。还把小姨子嫁给他。程学启也知恩图报。屡屡打退湘军对安庆的围攻。
恼羞成怒的叶芸来把程学启妻子儿子全部杀死。头砍下来挂在安庆城门示众。程学启悲愤至极。立誓“灭贼以报国家”。1861年程学启身先士卒攻入安庆城中。太平军守将叶芸来所部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安庆遂被湘军攻占。
程学启虽然入了清军。但曾国荃对这伙降军一直不放心。只要有战役必让他们打头阵。希望借刀杀人。剪除后患。但程学启丁汝昌命大。连续攻占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地。不但没有死。还累立战功。程学启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梳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光绪十二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丁汝昌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但他做官兢兢业业。对上级忠心耿耿。虽然中途变节。但受到重用并不奇怪。
(1)有能力
丁汝昌虽然是太平天国的降将。但他并非大官。所以对他后来仕途影响不大。韦俊还是韦昌辉的弟弟。一样在投降后混的风生水起。而丁汝昌之所以在投降后受到重用。与他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程学启曾国荃刘铭传李鸿章左宗棠。凡是和他有接触的上级都认同他的能力。可见货真价实。确实有两把刷子。
(2)有忠心
(3)有运气
将军百战穿金甲。一将功成万骨枯。和丁汝昌一起投降的老上级程学启早早战死。而丁汝昌却又活了几十年。带兵打仗。运气必不可少。丁汝昌戎马一生能坚持下来自然有上天眷顾。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
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第一次命运的改变:由“学徒”变“发匪”。
丁汝昌原本只是一个只读过3年私塾的豆腐店学徒。因为咸丰3年12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从而彻底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由于皖北大旱。他被命运裹挟。被征入太平军。同年有数万皖北子弟加入了太平军。但是绝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成了炮灰。
第二次命运的改变:由“发匪”变“官军”。
当程学启投奔到湘军中的时候。这怀疑的又轮到曾国荃了(曾国荃后来在常熟还真吃过这个亏)。所以每次打仗。就把程学启放在阵地最前列。程学启打仗不卖命。那就得送命。所以后来程学启的“开字营”就还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安庆城破。叶芸来及以下1.6万人全部交了学费。如果程学启投奔到湘军的时候。没有带上丁汝昌。丁汝昌可能就成为那1.6万人的分母中的一个了。
第三次命运的改变:由湘军“外围”成为淮军“嫡系”。
相对而言。李鸿章比曾国藩更善于笼络人心。而且李鸿章最大的优点。就是部下跟着自己只管吃肉。对将领绝对信任。小节的事情从来不管。所以曾经从“湘军”里跳槽到“淮军”的人。更是愿意跟着李鸿章。当时“淮军”里有个名言。就是做李鸿章的手下。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
所以淮军更像“土匪”。但是李鸿章非常注重武器的更新迭代。所以从战斗力上和“湘军”比起来。有明显的代际差。而淮军的这种不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制度。更利于丁汝昌这一类人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刘铭传没有看中丁汝昌。后来程学启死了。怕丁汝昌想往核心层再掘进一步也也是难上加难了。
第四次命运的改变:由淮军“嫡系”成为李鸿章的“嫡系”。
在刘铭传的队伍里。同治3年(1864年)。平灭太平天国。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剿捻;同治7年(1868年)。赖文光的东捻军被剿灭。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但是同治13年(1874年)朝廷以裁军节饷的名义对淮军开始卸磨杀驴。刘铭传便拿丁汝昌的马队3营开刀。结果丁汝昌上书据理力争。刘铭传没想到丁汝昌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于是要杀了他。于是他跑回家赋闲了。由此丁汝昌与刘铭传恩断义绝。但是他和刘铭传的恩断义绝。让他才有了后来当上北洋水师提督的机会。
最终的命运:督师北洋水师。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
因为是李鸿章的嫡系。所以光绪5年(1879年)。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光绪6年(1880年)。代表李鸿章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光绪8年(1882年)6月朝鲜“壬午兵变”。率舰队抵达朝鲜仁川去控制局势;光绪11年(1885年)。丁汝昌代表李鸿章前往验收中国在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战列舰、镇远号战列舰、济远号战列舰;光绪12年(1886年)7月。丁汝昌与总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师主力赴朝鲜釜山、元山、永兴湾等处操练。并巡查洋面;也就是这个7月份。定远等军舰到日本长崎船坞去保养。结果引发了日本民间的羡慕嫉妒恨。从而水兵上岸后。引发冲突。日本赔款5万。
光绪20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人故意挑起战事。光绪在清流的怂恿下。情绪激动喊着开战。连慈禧都觉得洋人自己是打不过。小日本蕞尔小国还打不过么?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开战后。光绪一个劲地发电报。让前线将士奋勇杀敌。但是面对迟迟不来的战果。指责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在李鸿章的斡旋之下。来了个“革职留任”。
事实上。当时整个朝堂的清流和顽固派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因为在他们眼里北洋水师是李中堂的水师;而此刻日本则是全国一心。连天皇都只有一天两餐。省钱打仗。把指挥部都搬到了仙台。所以胜负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
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背锅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背锅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具体的战略部署时。清廷对前线的具体战略布防横加干预更是触目惊心。威海布防时。如果陆军战力不济。则陆路及海岸炮台则会成为日军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因此丁汝昌建议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结果被戴宗骞举报“通敌误国”。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结果光绪21年(1895年)。炮台失守。日本海陆两军配合。部分陆路炮台真的被当做了攻打北洋舰队的武器。
文/炒米视角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391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洋,光绪,海军,太平军,湘军,日本,太平天国,朝鲜,阴差阳错,提督
没想到大家都对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在一系列“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