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原创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花和尚」鲁智深。堪称水浒人气王。拥趸无数。这么一个好男子。如何不还俗。不回到这个花花世界中来?原因无非如下几个。

大家都知有「二龙山」。如何忘了「宝珠寺」?二龙山上的宝珠寺。这也是书中众山头中唯一把寺庙当聚义厅的山头了。自然是为鲁智深量身打造的。

鲁智深一踏上山头。见到宝珠寺时。必然是百感交集。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定是五台山的点点滴滴和恩师的谆谆教诲。此情此景。如何还有还俗的念头?

鲁智深为躲避官府追捕。隐身空门之中。虽说与佛有缘。毕竟缘分尚浅。

大家想想鲁智深的英雄事迹。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大闹桃花村。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双夺二龙山等等。虽然是个和尚。但吃肉喝酒。杀人放火一样都不耽误。

既然尧完全没影响。那还管他做什么?

鲁智深落草二龙山时。我们细数与他打过交道且知道他已削发为僧的好汉。包括史进。李忠。周通。林冲。杨志。还有张清。孙二娘。曹正三个开酒店的百事通。

再加上他来回几千里江湖路。可说鲁智深的这幅装扮。手中禅杖已经名满江湖。并且蒸蒸日上。又何必还俗呢?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儒释道」三家。水浒文学也不例外。梁山一百单八将。便是这三种思想的集合。

以宋江为首的讲究「忠孝仁义」。为国为家的。便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以公孙胜。樊瑞。朱武为代表的便是道家思想。而道家在宋徽宗时期大行其道。十分兴旺。

鲁智深是佛家的代表。而且是唯一的代表。又怎么可能还俗呢?

大聚义时。鲁智深排第十三位。号「天孤星」。五台山时。师傅智真长老就已看出鲁智深必成正果。果然。求佛之路。孑然一身。孤独前行。上天注定。又如何能还俗呢?

鲁智深圆寂前。曾留下数句言语。末两句是「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是梁山好汉。是豪杰。是真男子。是鲁达。是鲁提辖?此刻都不是。他。俗家姓鲁。法号「智深」。

平阳狐狸说水浒期待交流与关注

其他观点:

花和尚鲁智深当了二龙山首领。肯定是可以不还俗的。不但在二龙山可以不还俗。后来上了梁山也不必还俗。假如鲁智深在《水浒传》中还俗了。就是施耐庵乱写了。

这是为什么呢?

鲁智深为何拜了智真长老九拜。又为何去宝珠寺落草?

这个小标题。似乎也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实际上是在宝珠寺里做住持方丈。如此。 鲁智深还会还俗吗?问题是施耐庵为什么这样写。二龙山上为何就有座宝珠寺。鲁智深为何要来这里落草。……等等这些疑问。还得稍微读一读鲁智深上二龙山前的故事。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被智真长老赶出来了山门。然而。智真长老却没有将花和尚逐出佛门。而是把他打发去了东京大相国寺。临行之前。智真长老送给了师弟四句偈子。告诉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鲁智深肯定不明白这四句偈子的意思。“拜了长老九拜”。辞别五台山。跋山涉水。来到了东京大相国寺。

《周礼》说。九拜共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规定了不同身份等级之人。在不同场合的礼仪。这些礼节所针对的场合有吉有凶。其中。“振动”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节。吉拜是守孝三年后与丧家见面时所行之礼。凶拜是丧礼期间与守孝期间使用的礼节。

鲁智深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这就意味着这对师兄弟之间恐怕再无相见之日了。续书《征四寇》没有读懂鲁智深为何对智真长老拜了九拜。又写了一段“五台山宋江参禅”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山寺野僧形象。因而。续书中鲁智深的结局肯定是不对的。

到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深见了智真。书中写得很清楚。只向智清拜了三拜。这也意味着。鲁智深与智清长老之间还会有故事。

从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之后的故事看。花和尚变得规矩多了。他按照智真长老的话。一心要谋个职事僧人做。因而。甘心去看菜园子。希望在大相国寺步步升级。

智真长老曾经预言。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而外。正果都不如鲁智深。从鲁智深对两个师兄的不同礼节来看。以及“智深”与智真、智清同辈这个信息来解读。鲁智深将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可是有皇家寺院气象的大去处。

二龙山隐喻是北宋末代两个君主。鲁智深住持东京大相国寺。就是伏笔上二龙山的伏笔。看看智真长老住持的五台山文殊院。周围所有的产业都是寺院的。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鲁智深岂不是“遇山而富”吗?

既然如此。鲁智深还能还俗吗?

鲁智深为何“遇林而起”?又为何“遇州而迁”?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中。第三句有两个版本。容与堂本《水浒传》作“遇水而迁”。“遇州而迁”则出自贯华堂本。从前七十回书的故事看。“遇州而迁”更为准确。

所谓“遇水而迁”。大概指的是梁山泊。这个也讲得通。鲁智深上了梁山泊。然后追随宋江投降招安。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然后才会有“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然而。绿野老道认为。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每一句并不仅指一件事、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人。比如。“遇林而起”。即可指野猪林。也可以说是指林冲。同时。还可以说是赤松林。施耐庵的文本需要细读。既然智真长老偈语中说到了“林”。则鲁智深的旅程中但凡出现“林”字。就是要“验证”偈语了。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了史进。是其上二龙山落草的伏笔。因为。“九纹龙”隐伏的是北宋九代君主。更为重要的是。花和尚与九纹龙联手杀掉了崔道成、邱小乙。火烧了瓦罐寺。这座寺庙原本很繁华。但寺院的额匾却几乎废掉了。一个偌大的去处。竟然被一个称姓氏的和尚伙同一个道士糟蹋得不成样子。

瓦罐寺的情况。实际上隐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宋徽宗摘掉寺院的牌额。改寺院为观。僧人改称德士。要称俗家姓氏。入道学。宋徽宗“崇道抑佛”。以道教渗透佛教。从而达到禁佛毁佛的目的。所以。崔道成已经被道教异化。与邱小乙在寺院中横行。

鲁智深、史进联手杀掉了这两个佛、道败类。火烧了瓦罐寺。意味着和尚的反叛。鲁智深由大闹五台山毁坏佛门设施。亵渎佛门圣地的“花和尚”。在赤松林“华丽转身”。开启佛门正果之途。

所谓“迁”。就是改变地点、改弦更张的意思。说的是变。既然如此。鲁智深“遇州而迁”就更有改弦更张的含义了。但凡遇到州。鲁智深也将“华丽转身”。

三山聚义打青州。花和尚上了梁山。梁山的晁寨主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与鲁智深是同门同道。但是。不久之后。晁天王就“归位”了。此后。鲁智深就是梁山之上的“第一尊佛”。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如此。鲁智深就更不能还俗了。

“遇江而止”究竟是何寓意。鲁智深的结局就是坐化了吗?

上文讲到。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再无重逢之日。所以。智真长老肯定不会给鲁智深下第二道佛偈。让他在浙江坐化。坐化算什么正果?难道智真长老要否定自己“汝等皆不及他”的预言吗?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的最后一句。便是鲁智深的大结局——“遇江而止”。

江。绝非钱塘江。而是江苏镇江。也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的地方。宋江反诗中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点明了他所在的江州属于吴地。而不是江西九江。同时。蔡九知府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后来宋徽宗镇江复辟时的镇江留守。蔡京的儿子(应当是老三。三三入九。大抵如此)蔡翛。

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其实是写的预言诗。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将是七十回书之后的伏线。这个伏线隐伏的故事。大概应当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反对宋徽宗复辟。第二次造了这个皇帝的反。

宋江是绝对反对宋徽宗的。《水浒传》的“忠”应当是针对宋钦宗的。所以。江州劫了法场。二十九条好汉在李逵的带领下。前往白龙庙聚义。这个细节非常重大。讲的是宋江等人投降招安后。支持宋钦宗抗金而反对宋徽宗复辟。

因为。宋钦宗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就是一条“白龙”。

鲁智深一定是追随宋江到了镇江。然后。在这里完成了英雄的传奇。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当然。“遇江而止”也与宋江有关。按照四句偈子来对应鲁智深。但凡遇到“江”字。肯定也是要有“应验”的。

“止”不一定就是死。简单理解为“坐化”。是续书作者的拙劣。鲁智深完成了英雄故事。肯定要完成智真长老所预言的“正果”。最终成佛。

自始至终。鲁智深都会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完成自己传奇故事。因为他的“正果”是佛门正果。所以。自五台山剃度那天起。花和尚便再也不会还俗了。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真正的“花和尚”。此人成就了功名。享受荣华富贵。却也没有还俗。毕竟这个人是谁。不在本回答之内。今后有机会再讲。

总而言之。鲁智深做了二龙山首领却没有还俗。其中大有深意。

其他观点:

水浒鲁智深是真和尚

五台山上出家的僧人里面。说鲁智深最优秀。怕是山上的众僧人谁也不信。为何。这鲁智深身为和尚。却接连做下以下大事。让人匪夷所思。估计当时和尚里面对他产生好感的不多。

其一。坏毛病特多。不知道体谅别人。鲁达睡觉。鼾声如雷。妨碍了他人休息。当然这也是性格所在。

其二。喜欢夜半起来撒尿。还好。佛门没有女眷。否则。必定会遭到妇女的责骂。不过。佛门是清净之地。如此行为。也与众人的身份不符。

其三。喜欢打架斗狠。鲁达虽身已遁入空门。可是心却仍在红尘乱世中。仍然侠骨柔肠。喜欢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勇猛。

第四。好酗酒。鲁达饮酒。务求畅快。那鲁达一连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只顾要吃。那里肯住。庄家倒都呆了。结果吃醉酒以后。做下特别恶劣的举动。让人懊恼。

第五。喜欢吃肉。和尚这是要忌口的。唯有智深。猪牛羊肉皆不忌口。喝起酒来如饮百川。自求潇洒。

不过长老为何字要收留。我却不明白。悟了半晌。方才知晓。这鲁达其实有点真佛的样子。

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凡事总要颠倒看。如果按照另外一种观点。鲁达自有天大的优点:

其一。毛病多。说明鲁达心底无私。做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会做偷鸡摸狗的小人之事。当时和尚中时有不检点的行为发生。

其二。夜半起来不去上厕所。说明鲁达不拘小节。同时说明他的内心原本不希望有所羁绊。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三。喜欢打架斗狠。说明鲁达心里有火一样的心肠。不是因为遁入空门。就清心寡欲。无所事事。而是渴望有新的用武之处。

其四。喜欢喝酒吃肉。说明鲁达内心有真佛。常言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世间自有一些奇男子总是不受清规戒律的羁绊。往往成为众僧的楷模。比如宋朝的济公、民国时期的苏曼殊都是这样的人物。

鲁达。尽管在五台山上剃发修行。却是尘缘未了。无论是醉酒吃肉。还是醉打山门。都给人频添一种豪气。正是有了上文的铺垫。才有了今后一系列精彩故事的发生。

因为艺高胆大。所以才倒拔垂杨柳;因为嫉恶如仇。大家斗狠。所以才有了下文解救林冲的举动。五台山上和尚众多。可是要找个像鲁达这样真性情的人。还确实难找。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难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4:23

    鲁智深,长老,梁山,正果,二龙山,宝珠,和尚,佛门,东京,水浒传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4: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04:23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花和尚」鲁智深。堪称水浒人气王。拥趸无数。这么一个好男子。如何不还俗。不回到这个花花世界中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