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05首,你最喜欢哪一首?它有何特色?
原创

《诗经》305首,你最喜欢哪一首?它有何特色?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野狐试答

题主好。喜欢的多了。今天就谈谈《凯风》这首诗。

《凯风 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一 相关解释

邶(bèi)西周诸侯小国。

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爰(yuán元):何处。哪里。

浚(xùn):卫国地名。

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拟声词。黄莺叫声。

二 重词探究

凯的本意为大。凯风就是大风。但不是强大。而是广大。一说凯为和煦。用凯风比喻母爱的广博深厚这是没有异议的。

棘心指幼小的酸枣苗。以心言之。含有小而宝贵的意思。哪个孩子不是母亲的心肝宝贝呀?幼苗脆弱。必然难养。也是其中的一个意思。荆棘乃荒野坟地常见之物。民歌比兴托喻。常用目之所及的东西。苍蝇蝗虫杂树野草。眼前所见无不可以入诗。一派天真。不同于后世刻意去作。

夭夭是幼苗嫩枝生长旺盛的样子。桃之夭夭句也是如此。意为母亲精心照管。孩子们茁长成长。

棘薪是长大成柴的荆棘。喻孩子长大成人。荆棘古时常用做柴薪。木质坚硬。生长缓慢。由棘心到棘薪其艰难可想而知。

圣善、懿德。是盖棺论定的赞美称颂之词。令本意善、美好。(令爱、令郎就是你的好儿子、好女儿。)“我无令人”。责己之词。在母亲坟前。回忆往事。深感自己做得不够好。

寒泉、浚。各家都解作卫国地名。野狐以为。浚。当是地名。母亲坟墓所在之处;寒泉应该是黄泉的意思。“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这显然是说:母亲的坟墓在哪里呀?就埋骨在浚这个地方。

黄鸟好音。鸟雀春交夏育。此段时间非常活跃。《诗经 黄鸟》有“交交黄鸟。止于棘”句。黄鸟飞腾鸣叫坟间。求偶育子当为常见现象。野狐以为。诗所写当是清明到初夏之间。不是清明上坟。就是初夏前后忌日上坟。黄鸟育子犹如母亲养育子女。黄雀飞鸣于棘木之间。母亲早归入地下寒泉。思之心痛。以“莫慰母心”深责于己。

三 诗意辨析

关于《邶风·凯风》的主题向来说法不一。《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还有人说这是悼念亡母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

邶和鄘都是小国。一在卫国都城朝歌北。一在朝歌东。风俗相同。邶风、鄘风和卫风都归入了“郑卫之声”。中原土沃民丰。百姓奢靡于别的诸侯国家。音乐自然娱乐性太强。孔子斥责其为“郑卫之音”。奢靡不知节制。此乃亡国之音。

后世儒家这就有了偏见。孟子在《告子下》说过“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的话。野狐以为孟子的话不必当真。一来春秋战国言诗有“断章取义”的作法。二来孟子是“六经注我”。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稍微曲解也是可能的。朱熹就是别有用心了。在其《诗集传》中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其说可诛。就算“郑卫之音”为靡靡之音。但不可能一概而论吧。难道没有一个例外吗?

这首诗无疑是一首歌颂、赞美母爱的诗。母亲辛劳一生。把多名儿女养育成人。母亲离开人世。站在坟前。儿女回忆往事。感念母恩。称颂母德。深责自己未能好好尽孝.

野狐敢言。算是无知无畏。欢迎拍砖。

其他观点:

我最喜欢《郑风》里的《子衿》。

原因却起于两重误会。

第一。我误以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从这首诗化用开去的。

第二。我误以为它仅仅是一首表现女子思念恋人的诗。

当我知道第一个确定是错误的。第二个也不完全是正确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的“喜欢”早就生米煮成了熟饭!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语出《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看吧。人家《采葛》言之凿凿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篇章读的少。孤陋寡闻。当然是我的错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它是一首情诗。受他们的影响我们普通读者往往也这么认为。从爱情诗的角度来解析。完全说的通。一个女子在埋怨她的情人:每当我看见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玉佩就会想起你。我这么思念你。你也不来看我。登上城门遥望你的身影。一天不看见你。就像很多个月一样(古代的“三”不是具体的数字。指多)。

《毛诗序》作者有争议。基本上认为是汉代人的作品。《诗经原始》是清代方玉润研究《诗经》的著作。他们的观点。可以肯定得说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春秋后期。郑国内乱和外侵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精力去关注学校教育。所以才有了这样地慨叹。这好像也说的过去……

从情感上我更倾向于希望它是一首爱情诗。假如那样。至少表明在先秦时期。女子在爱情的主动性方面早就已有先例了。

这给我们今天的女子大胆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向自己的爱的人敞开心扉。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范例!两千五百多年前人家都那样了。你还磨叽什么!

(两张仕女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用汉字记录的诗歌总集。创作年代距今大约已有三千年左右的时间了。

《诗经》在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奉为经典。共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是举其约数。

《诗经》各篇均可合乐歌唱。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人们常说“附庸风雅”。即是指循《诗经》之流风余韵。舞文弄墨。吟诗作赋。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光辉典范。特别是其大量民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都给后代诗歌创作以丰富的艺术上的营养。

《蒹葭》。就是采集于秦地(今陕西、甘肃)的秦风中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余深爱之。

全诗共三章。首章诗的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者选取芦苇、白露、秋霜三个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萧疏清冷的画面:成片芦苇。丛生水滨。芦花茫茫。芦叶瑟瑟。叶上露珠。凝结成霜。是起兴句。也是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之景。两句托物兴感。同时也交待了时令、环境。为全诗的感情抒发渲染了浓烈的气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引出诗人所思、所寻的“伊人”。“伊人”即那个人。是诗人的意中人。他怀着诚挚专一的情意寻求意中人。这种诚意竟使幻觉化为信念。他坚信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人沿着曲折的河流向上游去找。无奈道路险阻。欲行不能。两句从幻境回到实境。表现了诗人由希冀而愁怅的情绪变化。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对“伊人”的景仰。驱使他又沿着河岸向下游走去。宽宽的河面水气蒸腾。一片茫茫。对意中人的殷切思念。使他的思绪又由实境进入幻境。他仿佛看到:飘缈朦胧中。“伊人”身影忽隐忽显。若有若无。在苍茫一片的“水中央”浮动隐现。真是可望不可及啊!

作者创造了一个若隐若显、不离不着、虚实相间的艺术境界。朝雾、晨霜渲染了朦胧的气氛。虚化了人物活动的背景。寻求中的诗人与意中人也始终处在不即不离的状态中。随着诗人的上下求索。全诗感情犹如梦幻般展开。使读者于有尽的语言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无穷之思。

以下两章。内容、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变换数字。起兴两句写蒹葭由“苍苍”变换为“萋萋”、“采采”;写白露由“为霜”变换为“未晞”、“未已”;而写伊人所处则以“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以及“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等韵脚灵活地加以变换。通过地点的转换来表明“伊人”忽此忽彼。行踪不定。

清人沈德潜曾说:诗有“略易一二字而其味油然自出者。妙于反复咏叹也”。

《蒹葭》一诗。所以韵味悠长。情意深永。除意境深邃外。与全诗三章略易数字、换韵迭唱而得“反复咏叹”息息相关。读来颇有声情摇曳。一唱三叹之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4

    诗经,伊人,黄鸟,一首,母亲,的诗,这是,意中人,孟子,自己的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4

    没想到大家都对《诗经》305首,你最喜欢哪一首?它有何特色?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37:14

    野狐试答题主好。喜欢的多了。今天就谈谈《凯风》这首诗。《凯风 邶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