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明立皇太子的王朝。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上。只出现了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即清圣祖康熙帝的序齿皇次子——废太子、理密亲王胤礽。他是清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明立皇太子。也是清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
为何本人要强调“明立”二字呢?因为清王朝除了胤礽之外。还是有其他皇太子的。胤礽并不是清王朝唯一的皇太子。自雍正元年起。清世宗雍正帝开始试水秘密立储。请注意。是立储而不是传位!这是很多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清王朝的秘密立储诏书是传位诏书。其实不然。无论清世宗雍正帝。还是清高宗乾隆帝、清仁宗嘉庆帝、清宣宗道光帝。留下的密诏都是立储诏书而不是传位诏书!换言之。即位者是先根据秘密立储诏书被“册立”为皇太子。然后再以皇太子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前任皇帝直接指定由哪位皇子继承皇位。如果依照这一点。清高宗、清仁宗、清宣宗、清文宗咸丰帝。甚至包括清文宗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清穆宗同治帝实际上都当过皇太子。只不过是不公开的皇太子而已。当然。也包括清高宗早殇的端惠太子永璉。
顺带说一句。清仁宗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应该被划入明立皇太子序列。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公开秘密立储诏书。正式册立时为嘉亲王的清仁宗为皇太子。随即。清仁宗以皇太子身份接受清高宗“禅让”、成为了皇帝。因此。实际上清仁宗也曾经非常短暂地担任过明立皇太子。只是这个时间相当短。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秘密立储实际上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那么清王朝的皇帝们为何非要在密诏中写立谁为皇太子而不是传位于谁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面对无上皇权。大臣不可信。难道儿子就绝对可信了?想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吧!一旦被密立的皇子逼宫。手里再拿着一份“传位于某皇子”的诏书……谁还能用阻止他当皇帝?
可密诏写上立某皇子为储就不同了。就算你得到了那份诏书。你也只是皇太子而已。皇太子逼宫。同样是谋逆!就算这份诏书落到了被密立为皇太子的人手中。也只能是“废纸一张”!除非那位皇子直接弑父篡位。否则他当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连“禅让”的把戏都玩不起来……
准确说。清朝皇太子没有级别!所谓品级。从来都是对臣而言的。无论是超品的亲王、郡王等宗室王公。还是超品异姓公、侯、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臣。但皇太子不同。他是储君、是半个君!换言之。整个清王朝。皇太子只是他皇帝老爹的臣。对于其他人而言。他是君、是储君!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因此。拿皇太子去和他的兄弟们比等级其本身就是错误的!管你是叔叔大爷辈的亲王、还是爷爷辈的亲王。管你头上有没有“铁帽子”。在皇太子面前。“你是臣、我是储君!”举个例子。皇太子可以穿衮服。其他皇子却不行。因为那是皇帝才能穿用的。皇太子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可以穿用。其他皇子绝对不行!但皇太子和皇帝的衮服也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颜色和龙的数量上。因此。皇太子比皇帝还是要低一个档次的。这也可以理解。你毕竟只是储君、还不是君。
再如使用黄色。记得末代皇弟溥傑曾经回忆。幼年时去见哥哥溥仪。溥仪见他穿着明黄内衣。顿时没有了兄友弟恭、脸拉得很长!因为明黄是皇帝专用。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不行。就算是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都不行!清王朝规定。皇帝用明黄、皇太子用杏黄、其他皇子只能用金黄。康熙十四年。清王朝规定:“皇太子冠顶用东珠十三颗。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带用玉版。以金衔之。饰以东珠。”而皇子以下则为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龙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带等。皇太子同样是“缩水版”的“皇帝服”。而其他皇子则是彻头彻尾的“臣服”!
再举一个例子。清王朝规定。即便叔叔大爷辈的亲王见皇太子也必须提前行礼。皇太子说免礼之后才可以作罢。但皇子见叔叔大爷辈的亲王则必须拱手问安。凭什么?因为皇太子是储君。储君也是君!你是叔叔大爷不假。但你依然是臣。但是。亲王面见皇太子时和见皇帝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不需要自称“奴才”、也不需要下跪行大礼。但行礼问安还是必须的。或许是为了照顾叔叔大爷们的脸面吧。兄弟也是一样。虽然不需要自称奴才、不需要下跪。但行礼同样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皇太子不是清王朝的一级爵位。因此不能用所谓等级来衡量。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臣。皇太子是储君、是半个君!无论是叔叔大爷、还是兄弟。都必须以臣对待君的态度来对待皇太子。否则便是僭越。是要受到处罚的。如果非要用等级来衡量皇太子。用一句话比较恰当——“老子天下第二!”除了皇帝之外。皇太子最大。当然。祖母皇太后除外。理论上皇帝都得给他妈请安。就更不用说孙子皇太子了……换言之。胤礽如果见到曾祖母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嫡祖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继母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还是必须行礼的。除了这几位之外。恐怕也就只有他的皇帝老爹了……当然。清圣祖的一众小老婆们好歹也是胤礽的庶母。见面了寒暄一下问个安还是必须的。但不需要行大礼。
其他观点:
在清朝时期当了皇太子的话。就相当于成为了“万人之上。三人之下”的人。在整个清朝中。除了太后、皇帝和皇后外。再也没有人比太子尊贵了。另外。若是太子是庶妃所生的话。那么从亲情的角度来说。太子的庶妃母亲实际上也是比太子尊贵的。但是从清朝时期的规矩上来看依然是不如太子尊贵。
首先。在清朝时期一共就只出现过一位太子。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儿子爱新觉罗·胤礽。所以我们要想知道清朝时期的太子到底是怎样的等级和待遇。就必须从他身上入手。当初康熙皇帝立胤礽为太子的时候。胤礽其实也就两周岁而已。所以在胤礽年幼时期还看不出“太子”的架子。但是等胤礽长大以后就慢慢有“太子”的样子了。朝廷中无论是几品官员都得对胤礽毕恭毕敬的。那些年纪大又身份尊贵的重臣虽然不用对胤礽毕恭毕敬。但是他们得到的待遇也是远远不如胤礽的。
其次。胤礽不仅在朝廷中是绝对尊贵的。在自己的众多兄弟姐妹中也是最尊贵的。由于胤礽当时本就是年纪最大的皇子。同时又是孝诚仁皇后所生的嫡子。所以胤礽身份比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尊贵也是应该的。而胤礽如果不是最年长的额皇子也不是皇后所生的嫡子。但是依然当了皇太子的话。那么胤礽的地位依然会比嫡子和长子更加尊贵。
最后。很多人都以为清朝时期的皇子最多也就是皇太子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清朝时期的皇太子仅仅是从一品而已。在皇太子之上还有位于正一品的监国储君。所以说当上了皇太子也不是皇子之路的终点。当上监国储君然后继承皇位才是皇子们的最终目的。
阿哥通常是指未成年的皇子。清朝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的儿子。但也要分为不同的等级。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贝子。贝勒。郡王和亲王。基本上如果皇子被封为亲王。那就是最高等级。光靠皇帝宠爱还不行。还要有一定的功绩。不同的等级还要分不同的朝服。对于朝服的花样还要严格把控。就比如一些花样。只能由皇室贵胄穿。平民百姓要是穿上就是犯法。
看一些专业清宫戏会发现。一些阿哥的称呼是不同的。比如皇帝的第十三个儿子直接就称为十三阿哥。但是八阿哥就会称为八贝勒。还有果郡王。宝亲王等称号。阿哥其实是最低等级的称号。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称号。那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要看是否是嫡出。最重要的要看皇帝是否喜欢你。就比如康熙皇帝疼爱废太子的大儿子弘皙。所以雍正继位后。直接封了弘皙为亲王。这是雍正亲儿子都没有的待遇。
清朝的爵位都是世袭制。一般都是由嫡长子。比如亲王的儿子只能有一个继承亲王的爵位。其他儿子都被封为郡王。郡王的儿子也只有一个能继承郡王的爵位。再往下封就是贝勒。以此递推。偶尔也会有例外。就比如说。雍正的第17个弟弟允礼被封为果郡王。但是果郡王去世后没有子嗣。就把弘曕过继到果郡王名下。继承果郡王的爵位。
皇子和宗室子弟的爵位也可以通过考封。就是宗人府出题。考文化。考射术骑马。根据考试结果上报皇帝。由皇帝封。有的皇子考的不好。但是母亲地位高。皇帝也喜欢。就封的好 基本是五年一封。这次没封上的要等五年。虽然有的阿哥等级很低。但只要你是阿哥。就不会有人轻视你。所以只要是阿哥。就在臣子面前是高人一等的。因为不知道哪一个将来就会成为九五之尊。生在帝王之家。虽然不用担心吃穿用度。但稍不留神就是要命的事。
总结:太子是以后准备接皇帝的班的。所以如果当了太子。其实是没有等级的。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权利。皇帝通常会先去培养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太子其实也会参与国家大事。除了皇帝并没有人能命令太子。
其他观点:
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就是现任皇帝将写好继承人的诏书封入密匣之中。然后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等皇帝驾崩之后。再由王室宗亲、顾命大臣一起开匣宣布皇储。因此。在现任皇帝驾崩之前。除了皇帝本人。多数情况下没人知道皇太子是谁。
终满清一朝。实际具有公开身份的皇太子。仅有两位。一位就是康熙所立太子允礽。另外一位就是乾隆禅位之前所立太子颙琰。
废太子允礽。比较有名了。经历了两立两废。最后被圈禁于宗人府之内。而嘉庆帝颙琰。因为乾隆要兑现其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61年的诺言。在乾隆六十年九月。正式公开册立了颙琰为皇太子。因此。颙琰也公开坐了将近半年的皇太子之位。
其他的皇太子。在身份未公开之前。就是普通的皇子。最多挂着亲王衔。他们只能享受公开身份的等级。
那公开身份的清朝皇太子属于什么等级呢?这个要分两种情况。即外朝和内朝。
在外朝。即朝廷的朝堂之上。皇太子的等级。仅次于皇帝。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非有人垂帘听政。那皇太子就再低一级。清朝时。没有出现垂帘听政时。有皇太子的情况。
清朝的爵位等级制度。共分为三种。即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功臣爵位。最高的就是公。其中公、侯、伯三等为超品。即超过正一品官员等级。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另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分别为正三、四、五品。恩骑尉为正七品。
清朝有名的大臣和珅就是世袭轻车都尉的正三品爵位。因此他一入宫。就被授予了三等侍卫。之后品级上升的非常快。
蒙古爵位。前六等基本跟宗室爵位对应。只是在辅国公之下。设立了五等台吉。台吉是蒙古贵族的一种称呼。指儿子、弟弟之类的亲属。另外。满蒙通婚。所以。台吉之下还有六等额驸爵位。加起来。总共十七等。
皇太子的地位。在和硕亲王之上。是毫无疑问了。蒙古爵位虽然也有亲王。是比不上宗室爵位中的和硕亲王地位高的。蒙古亲王的等级。自然也在皇太子之下。
满语中和硕的意思是一方、一隅。就是某个地方的亲王。另外。还有一个称号叫做固伦。就是天下、四方的意思了。清朝的公主就有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之分。皇帝嫡女可封固伦公主。庶女可封和硕公主。那为什么不可以有固伦亲王呢?其实。“固伦亲王”就是皇太子。即天下的王。未来的皇帝。
在内朝。皇太子的等级。相对就复杂了一点。因为内朝。要按宗亲家人论。即尊卑、长幼有序。所以。皇太子见了很多人都要行礼的。等级低了很多。
首先。非常确定的一批人。都比皇太子等级高。
其次。在太子册封时的宗亲仪式、宗亲宴会等家族内部仪式上。要遵从尊卑、长幼之分。
清朝的礼制基本上继承自明朝。按照《明史·礼八》和《清史稿·礼七》的记载。皇太子见长辈要四拜。见兄长要两拜。
清朝因为太子少。记载不详。按明朝的记载。“册立皇太子时。皇太子诣武英殿见诸叔。行家人礼。四拜。诸叔西向坐受。”皇太子的叔叔们是可以坐着受礼的。而皇太子的兄长们。则是“见诸兄。行家人礼。二拜。诸兄西向立受。”因为是同辈。所以。兄长们要站着。
当然。这只是在行家人礼之时。而朝堂之上。不管是叔叔。还是兄长。还是要拜皇太子。
最后。皇帝的妃嫔。皇太子不用拜;太妃皇太子继任皇帝时要拜。
按道理说。皇帝的妃嫔。都是皇太子的小妈。都是长辈。皇太子见面是要拜的。不过。史书上没有查到相关记载。仅仅有正式礼仪的场合。皇太子拜皇后、贵妃(后称皇贵妃)的记录。其他的皇太子不用拜。
册立皇太子妃时。皇太子妃需要“诣各宫皇妃前。行四拜礼。”回宫之后。“诣皇太子前。亦四拜。”但是。皇太子妃在皇帝、皇后面前要八拜。由此推测。皇太子见了各宫妃嫔。也就是行个礼。各宫妃嫔要还礼。也就是等级相同。
从这一点。也可以间接印证出。在清朝。皇太子在后宫。对于普通的妃、嫔。都是同等级的。不需要拜。只是。古代讲究礼仪。互相行礼应该是必要的。
综合下来。奕天认为。清朝的皇太子。在外朝等级仅次于皇帝本人。而在内朝。皇太子的地位则低于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太上皇后、皇帝和皇后。也低于摄六宫事的皇贵妃。而与其他的后宫嫔妃。包括贵妃。等级相同。至于宗族长辈。则要视具体情形。多数情况下。还是皇太子等级高。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805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皇太子,皇帝,皇子,亲王,爵位,太子,等级,清朝,郡王,诏书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太子属于当时什么等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拥有明立皇太子的王朝。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上。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