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废太子胤礽和二废胤礽有什么不同点?
原创

康熙皇帝一废太子胤礽和二废胤礽有什么不同点?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根据小说和电视连续的不够完整印象。简单回答此问题。

自古太子废立就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在清朝家天下的皇帝制度下。在中国历史上有太子之位的设立以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和事件层出不穷。因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只能由一个人担当。所以。当皇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孤独的。因为世上没有绝对可靠的忠心者和拥护者。

从康熙皇帝一废太子胤礽和二废胤礽两次事件来看。说康熙皇帝是孤家寡人一点儿没有错。这种现象同样在自然界各种群居动物的首领地位上反映是一样的。

胤礽作为太子时年龄只有仅仅2岁。等到第一次被废时。他已经有35岁。此时的胤礽正值人生壮年。仍然是太子。现实生活中的高标准。严要求。容易造成他犹豫彷徨。心神不定。在父皇康熙几次外出期间。让他代理朝纲时期。他尽力展示才华。也确实做出了监国的实际成绩。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同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有关。也是导火线。被废的理由是。不遵守祖德。不听老爸的话。任性的淫乱和残酷对待臣民。就是说他的平日做法。已经不配在继续作太子了。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的九个成年孩子。明争暗斗在相互间展开。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著名的九子夺嫡历史政治事件。

中国有句俗语:骂起来无好言。打起来无好拳。这九个儿子在各自的老师和幕僚及利益关联者的教唆下。或结盟。或揭短等等。对兄弟加竞争对手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的手段和种种做法让康熙皇帝恶心加灰心。

所以仅仅过了三个月。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地位。

康熙皇帝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地掌握着政权。在得知确切的胤礽勾结军队将领消息后。知道太子胤礽迫不及待的准备武力逼宫。说白了就是准备造反了。用部队让其爸爸退休退位。所以由于事件的性质变了。康熙皇帝下诏再次废除太子胤礽。

以上说明了二次废胤礽的不同点:第一次因为太子德不配位。第二次就是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能不能安稳地持久地存在的问题了。所以。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废胤礽太子位的时候。决定永远不立太子。主要是他的儿子们兄弟手足相残。

康熙皇帝一废太子胤礽和二废胤礽事件。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胤礽的素质和心理均不够健康。才学在朝中和兄弟之中只能算一般。作为太子不能守身如玉。不能隐忍是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智慧均难以胜任一国之君。进而可以看出。其兄弟几乎都不是省油的灯。

以上根据和参考资料来自小说和电视剧记忆。没有认真钻研清史。所以我感到本回答历史真实性不强。估计答题得分也不会高。权作一次写作练习供提问者参考。

顺便。感谢邀请者的信任。

其他观点:

康熙皇帝在清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有名的“千古一帝”。就是这样一个圣明烛照的皇帝在他的晚年对于储位之争也是力不从心。只能是一声叹息。

本文要说的就是夺嫡之争的引发者——皇太子胤礽。正是因为胤礽被废。所以才会导致康熙末年的“九子夺嫡”。

皇太子胤礽画像

幼年太子。皇父器重

胤礽。康熙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列入序齿排行第二)。他也是康熙皇帝与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生的第二个儿子。是名副其实的嫡次子。他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生下胤礽之时。孝诚皇后不幸薨逝。康熙皇帝把对她的爱与愧疚都深深地转移到胤礽身上。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在胤礽不到两岁的时候。康熙皇帝就册立他为皇太子。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的太子。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史书记载:“上亲教之读书”。这也是康熙皇帝唯一一个亲自教授的儿子。胤礽也非常争气。史书记载:“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可见当时的胤礽是文武双全。

康熙皇帝不但亲自教他读书。而且还选拔当时有名的饱学之士教授胤礽。康熙朝的名臣张英、李光地、熊赐履和汤斌都曾教过皇太子胤礽读书。

太子骄纵。康熙隐忍

在康熙皇帝百般呵护之下。使得胤礽的脾气十分暴戾狂妄。有两件事情就直接使得康熙皇帝非常不高兴。

第一件事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在一征噶尔丹时病重在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召皇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侍疾病。胤礽在伺候康熙皇帝的时候面无忧色。康熙皇帝非常不高兴。打发了胤礽。

第二件事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皇帝在奉先殿祭拜。按惯例只有皇帝可以在殿内祭拜。其余之人则在殿外祭拜。但是在这一年的祭拜当中。在康熙皇帝拜褥之后斜方。礼部又放了一个拜褥是为皇太子胤礽准备的。康熙皇帝震怒。斥责时任礼部尚书沙穆哈:“皇太子拜褥应设槛外。沙穆哈即奏请朕旨。记于档案。是何意见?着交该部严加议处。”沙穆哈最后被革职。其实康熙皇帝深知沙穆哈是冤枉。如果没有胤礽的命令。他是万般不敢做如此僭越之事。康熙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对沙穆哈做出处理。这也是皇帝之权和储君之权的激烈碰撞。牺牲的只能是臣子。

奉先殿照片

如果说这两件事是康熙皇帝和胤礽之间开始有裂痕的开始。那么下面这件事就是裂痕的扩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康熙皇帝再征噶尔丹。命胤礽留京处理朝政。但是就是留守期间。胤礽的各种不法表现传入康熙皇帝的耳中。史书原文为:“太子昵比匪人。素行遂变”。但是康熙皇帝虽然对胤礽有所不满。但是他还是把责任推到胤礽身边的人身上。处理了太子身边的人。

幼弟病重。一废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皇帝带领众皇子巡视塞外。其中就有皇太子胤礽。走到永安拜昂阿这个地方之时。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康熙皇帝非常着急。但此时的胤礽依然我行我素。全然没有把幼弟的病情放在心上。康熙皇帝看到此景大怒。这也是康熙皇帝一废太子的导火索。

塞外风光

在胤祄病重期间。皇太子胤礽依然面有喜色。我行我素。看起来好像要“放飞自我”。康熙皇帝十分震怒。召集诸王、大臣、侍卫等文武官员在御帐前。哭诉着说:“朕上承祖先之基业。如今当皇帝也已经四十八年了。兢兢业业。就想把天下治理得国泰民安”。

说到这里。康熙皇帝由悲痛转向愤怒。他接着说:“皇太子不效法祖宗的德行。不听从朕的教诲。坏事做尽。你做的那些破事儿。朕都说不出口。朕已经容忍你二十余年。你竟然做事越来越过分。羞辱诸王贝勒。朝廷大臣。作威作福。你还纠集党羽。窥探朕的一举一动”。

康熙皇帝说到此。看了看跪在身边的诸王大臣。又看了看瑟瑟发抖的胤礽。怒火似乎平息了一点。他开始给胤礽定罪。说到:“朕想国家是朕说的算。你凭什么任意侮辱打骂诸王大臣。有人向朕说你所做的那些不法之事。你就仇视他。并且横加鞭笞。你做的那些不法之事。不可枚举。朕还希望你能改过自新。所以才能容忍你到今天。朕在你小的时候就告诉你节俭持家。你不听朕的教诲。如今变本加厉”。

康熙皇帝说到此处。想起了刚刚离世的胤祄。又伤感的说:“十八阿哥得病。众人都以朕岁数大。不让朕忧心;而你身为亲哥哥。丝毫没有对弟弟的友爱之情。反而因为朕教训你而生气”。康熙皇帝开始列举胤礽的罪行:“更可恶的是现在他竟然窥伺朕的御帐。从前索额图助你篡权夺位。今他已被朕处死。难道你想结党为索额图报仇吗?!朕有时昼夜戒备。怕有一天你把朕也毒死了。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继承大统。而且你还克母。像你这样的人就是不孝”。最后康熙皇帝给胤礽的罪行定了性质:“如果让你继位。必然会败坏国家。荼毒生灵。祖宗的基业就得毁在你的手上。天下断不可托付给此人。回京之后昭告天地宗庙将胤礽废黜”。说完这些话。康熙皇帝倒地痛哭。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这样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十八日。康熙皇帝昭告天下。一废皇太子胤礽。

胤礽被废。康熙皇帝为什么给他找个台阶?

如果读者只是认为皇太子胤礽的被废就是因为“窥伺御帐”和对幼弟病重的漠不关心这两件事情。那基本上就是判断错误了。其实这两件事情是都太子胤礽被废的导火索。真正的实质原因就是康熙皇帝与皇太子之间日积月累的不信任导致的今天的结果。其实也是皇权与储君之权的一次碰撞。

康熙皇帝老年读书像

康熙皇帝在废黜胤礽之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可能就是废立之事)。朕知道了。从而把他杀了。今天胤礽想要为他复仇。朕都猜不透今天是被毒杀还是明天遇害。昼夜都得戒备森严。这样朕还心神不宁”。这句话看起来其实是挺严重的。

康熙皇帝把索额图的罪名和皇太子胤礽联系起来。不可谓说是不严重。因为索额图权倾朝野三十余载。他既是康熙皇帝的年幼时辅臣之首索尼的儿子。也是孝诚皇后赫舍里氏的弟弟。更是皇太子胤礽的叔姥爷。这三重身份加上索额图曾经协助康熙皇帝翦除鳌拜及其党羽。更是居功至伟。这些都导致索额图有在康熙皇帝面前炫耀的资本。从而结党营私、祸从不法。最后他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九月。被康熙皇帝下旨赐死。并称他为“本朝第一罪人”。康熙皇帝此时对索额图更加痛恨交加。与此同时诛杀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和阿尔吉善。

索额图剧照

胤礽因“窥伺御帐”之事。被康熙皇帝所废黜。康熙皇帝命皇长子胤禔看护。胤礽被囚不到几天。康熙皇帝为了安抚这次“朝廷地震”。对诸臣讲:“胤礽当时是皇太子。他的命令。你们也不敢不遵从。你们其中肯定会有阿谀奉承并为其奔走效命之人。今天胤礽被废。该判罪之人已经有了他们应得的下场。朕也不会搞株连。你们不要害怕。此事到此为止”。

那么这件事情真的到此为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康熙皇帝自己都没有控制住自己。史料记载:“上既废太子。愤懑不已。六夕不安寝。召扈从诸臣。涕泪言之”。大意是:康熙皇帝废黜了胤礽。自己还控制不了生气。六天六夜气的睡不着觉。召大臣。哭诉自己的不容易。大臣们也不容易。睡到半夜迷迷糊糊的。还被康熙皇帝召去诉苦。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对诸臣絮叨完后。大臣们的反应是“诸臣皆呜咽”。其中大臣们的真情实感有几分。咱们就不知道了。

过了几天康熙皇帝的情绪稍有稳定。又召集群臣说:“朕看胤礽的最近行事。与以前大不相同。可能得了‘狂犬病’之类的病。似乎有鬼物上身”。康熙皇帝说这些话。似乎是为了胤礽找台阶下。

正式废黜皇太子。康熙皇帝的“碎碎念”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皇帝返京。让胤礽居住在上驷院旁的帐篷里。命皇长子胤禔和皇四子胤禛共同看管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1702年)九月。康熙皇帝亲自撰文。告天地太庙社稷。文章大意如下:“臣玄烨继承大统已经四十七年了。治理国政。也可以说是夙兴夜寐。无愧于天地和列祖列宗。翻看古今王朝兴衰。可以总结出。得民心者没有不兴盛的道理。失民心者没有不灭亡的道理。臣玄烨认为这是至理名言。臣深怕祖宗的基业到了臣这一辈儿就崩塌。所以臣虽然愚钝但也是亲握权柄。一切政务。不偏不倚地处理。无论大小事都由臣决断。这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位一日。不敢稍加懈怠地处理朝政”。

康熙皇帝宣布废黜胤礽的地点——太庙

康熙皇帝都把自己夸成了“一朵花”。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罗列胤礽的罪行。表面上看康熙皇帝把胤礽说的一无是处。其实仔细听康熙皇帝的话外之音。还是为胤礽的再立埋下了伏笔。

康熙皇帝说:“臣也不知道上辈子做什么缺德的事情。竟然生了胤礽这样不孝不义。罪恶滔天。若非鬼物附体。狂妄成疾。哪有几个‘热血青年’能做出这样禽兽不如的事情?胤礽嘴说不出忠信之言。干不出德意之行。暴戾之事做的实在太多。难以继承大统。臣玄烨昭告天地宗庙社稷。特行废斥胤礽。以免贻害苍生百姓。误国误民”。

康熙皇帝说完了这些。又对自己变相的表扬一番:“臣玄烨自小父母早逝。未能聆听考妣之教诲。但臣的治国之心和爱民之念始终是不敢懈怠。臣儿子虽多。但是文韬武略都远远地赶不上臣。如果我大清国祚绵长。请上苍延长臣的性命。臣绝对地更加勤勉。不忘初心。完成上苍交给臣的任务。如大清无福。就是将灾祸都降临在臣之身上。成全臣的名声。臣说到此。感到非常痛心疾首”。

鬼邪附身。真的还是假的?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皇帝宣布废黜胤礽名位之时。就说胤礽身上“疑为鬼附”。要不然不能突然之间行如此悖逆之事。其实。这就是康熙皇帝当时还是对胤礽有感情的。别的皇子是替代不了这份感情的。这也是有史料支撑的。

《雍正王朝》徐敏饰演胤礽

康熙皇帝在废黜胤礽太子名分后。曾经下发一份上谕旨。大意如下:“诸皇子中。如果有人惦记皇太子的名分。就是国贼。法律都不宽赦他”。果然在十月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皇帝奏报。皇长子胤禔曾经对胤礽行压胜之事。(压胜。就是模仿胤礽模样做的小人。上面附着胤礽的生辰八字。并用针扎着小人)康熙皇帝马上命侍卫搜查胤礽住所。果不其然。得到这样的压胜之物十余件。其实小李估计胤祉的汇报和压胜之物的搜出只不过是康熙皇帝自编自导的一场大戏。为什么这么说。小李有证据。

就在胤礽被废的一个月后。康熙皇帝去南苑打猎。召见胤礽。然他从上驷院回到了原来居住的地方咸安宫。并且康熙皇帝还时常地跟近臣说:“朕召见胤礽。询问以前的事情。他竟然完全不知道。朕觉得这件事的首恶就是压胜之物所引起的鬼邪上身。今天胤礽蒙上天眷佑。狂疾顿除。又变成以前的善良之人”。从上面史料分析。这分明就是康熙皇帝为了给胤礽做辩护的辩解致辞。其实这还有一个原因。小李会在胤禩系列中为大家详细阐述。

《宫锁心玉》宗峰岩饰演胤礽

皇帝心思很难猜。对错就在一念间

大臣们听完康熙皇帝的说辞后。问康熙皇帝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康熙皇帝只说了五个字“朕自有裁夺”。大臣们似乎揣摩到了皇帝的意图。于是纷纷上奏要康熙皇帝复立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只用了三个字冷冷地回复了群臣的上疏“上不许”。甚至有的大臣因为拥戴胤礽复立。而被康熙皇帝所罢官廷杖。

《步步惊心》张雷饰演胤礽

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岂能那么轻易的让群臣猜透他的帝王心思。康熙皇帝看到这么多的人拥戴复立皇太子胤礽。他看到了大臣们正在选边站队心中多少有点害怕。害怕皇权再次和储君之权发生碰撞。

于是康熙皇帝反其道而行之。他召集大臣。命大臣在除了胤礽之外的诸皇子之中一人推举为皇太子。诸大臣这回看到了康熙皇帝不愿复立胤礽。于是纷纷选择了在当时“人气颇高”的皇八子胤禩为皇太子。至于为什么群臣众口一词推举胤禩为皇太子。小李将会在胤禩系列中为大家详细阐述。康熙皇帝当然没有同意这个意见。

《康熙王朝》万中良饰演胤礽

这时的康熙皇帝看到了局势很明显。又是态度又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旋转。称:“胤礽本来是个好孩子。就是因为鬼邪之物附体才导致狂疾”。群臣摸不清楚。康熙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也无可奈何的上奏。奏疏之词一看就是对康熙皇帝有“怨气”。大意为:“陛下既然知道二阿哥胤礽的病源。就赶快找太医为其诊治。皇上你到底有什么意思。请您颁旨宣示”。康熙皇帝看到将大臣们“忽悠”的晕头转向。觉得自己的意图已经达到。于是召见胤礽和群臣们语重心长地说:“遍览史册。太子被废。常不得善终。皇帝没有不后悔这件事情的。再看看胤礽。朕对他以前做的那些狂疾之事始终不能释怀。但事后治好病后。朕召见他一次。心中就舒畅一次。现在这件事已经真相大白了。明天开始。朕就把这件事情放下了。也释然了”。

康熙皇帝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但是大臣们有了前次的经验教训。一直不表态、不参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诸大臣觉得这件事康熙皇帝不能再反复了。于是趁着过年高兴的时候。再次请求复立胤礽太子之位。康熙皇帝这次欣然同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皇帝正式复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胤礽复立。死不改悔

胤礽被复立皇太子后。没有吸取原来的教训。依然我行我素。暴戾不法。他可能真的太真地认为自己确实是因为压胜之物导致行为乖张。他也相信父皇康熙皇帝复立自己皇太子是对自己感情深厚。胤礽的想法导致了他再次被废悲剧的根源。

康熙皇帝朝服画像

胤礽复立后。又犯了结党营私的老毛病。其实这也不怪皇太子胤礽。他在储君的位置上。康熙皇帝逐渐年迈。一些大臣势必会将自己的政治前途转移到胤礽身上。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胤礽的错误就是没有把握住“君”和“储君”的政治界限。胤礽结交的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多是贪污之徒。像时任户部尚书沈天生串通本部人员。包揽国家的湖滩工程。并且从中大量牟利。数额高达千金。事败被查后。一点没有政治敏锐力的胤礽依然向康熙皇帝保奏他们无罪。康熙皇帝闻后大怒。训斥胤礽:“你竟然保奏这些劣迹斑斑的朝臣。就你这个德行。就是不仁不孝。你这样的人。难以取得进步。张口闭口就是钱财。竟然和这些贪污受贿的人结成一党。偷摸给他们传递消息。你真是无耻之人”。

康熙皇帝为了震慑皇太子胤礽。还将与索额图交好的兵部尚书耿额判处死缓。希望胤礽迷途知返。

那么我们读者不禁会问。为什么文武双全并被众人所称道的皇太子胤礽竟然会与这帮乱七八糟的人混在一起呢?就是稍有一点自爱的人都不会与之为伍。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而且胤礽自小和索额图在一起。少年已经养成和这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人在一起的习惯。康熙皇帝这样的教育有不可推卸之责。溺爱儿子到了如此的地步。真是失去了圣主的本色。

其实皇太子胤礽做过的不法之事。当时史料也没过多记载。很可能有冤枉胤礽的地方。如果不过分突出胤礽的暴戾不法行为。就会为雍正皇帝登基的合法性产生质疑。现在我们看到的《清圣祖实录》是雍正皇帝为其父亲编修的。里面史料对事实有大量篡改痕迹。不足为信。

太子再废。可悲可叹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皇帝向诸王大臣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这次康熙皇帝这次废黜胤礽太子名位和第一次有很大不同。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康熙皇帝痛哭流涕。愤懑不已。而这次废黜。史料记载:“毫不介意。谈笑处之”。可能个中酸楚只有康熙皇帝一人知晓。

胤礽第二次被废后。有个官员叫赵申乔。可能会觉得康熙皇帝会三立太子胤礽。于是揣摩上意。请立太子。可能康熙皇帝对册立太子这件事既伤心又上火。不愿再提这件事。于是公开发表上谕回复赵申乔。上谕分了好几个层次来说明不立太子对国家的益处。

首先康熙皇帝用八个字开宗明义“建储大事。不可轻言”。

康熙皇帝二废太子胤礽剧照

然后又说了胤礽为皇太子之时的礼仪过于骄纵。“胤礽为皇太子之时。服饰器具皆用黄色。跟朕之所用都差不多。这就是为他敞开了骄纵之门。胤礽无论仪表、学问、才技都十分突出。但是他举止行事十分乖张。不仁不孝。不是得了狂疾。能变成这样吗?但凡太子年幼之时。可以教导。但年长以后诱于结党的好处。便为所欲为。不受控制”。

第三。康熙皇帝又举了宋仁宗和汉唐的事例:“宋仁宗三十多年未立太子(其实不是宋仁宗不想立太子。是他没有子嗣)。我朝太祖、太宗也未立太子。汉唐已经发生的事。太子年幼。还能保证没有事。若太子成年。他身边宵小之人。难保不结党营私。很少能有善始善终的皇太子”。

第四。康熙皇帝又说明了立其他皇子为皇太子的不可行性。“今众皇子学识都不落其他人。现在他们已经成人。他们的部属没有一个不向着自己主子的。即使册立其中一人。你能保证他们其他人不会攻击新任皇太子吗?”康熙皇帝语重心长地对诸臣讲:“册立太子为国本。朕岂能不知。如果太子立的不对。关系十分重大。”

最后康熙皇帝用九个字总结了前文。得出了结论:“立皇太子事。未可轻定”。

胤礽再废。究竟为何?

小李结合《清实录》、《康熙起居注》、《东华录》国内史料和朝鲜《李朝肃宗实录》国外史料。总结出胤礽有以下罪行:

1、 结党营私、妄行不法。

2、 暴戾乖张。狂疾未除。

3、 对父怨言。对己严苛。

4、 沉湎酒色。恶习不改。

胤礽最终结局

胤礽被废黜之后。被康熙皇帝囚于咸安宫内长达十年之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将兄弟姓名由胤变允。所以胤礽也变成了允礽。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允礽薨逝于紫禁城咸安宫。终年五十一岁。允礽的葬礼是按照亲王葬礼的规制操办的。雍正皇帝赐谥号为“密”。后允礽被雍正皇帝追封为和硕理亲王。

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明立的皇太子允礽的一生是生于皇家。宠于父皇。盛于太子之位。囚于咸安宫中。可以说允礽的人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斯人已去。往事已矣。一个德不配位的皇太子注定会落得悲剧的一生。

照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观点:

康熙与胤礽父子君臣。二人关系一言难尽。两度废掉胤礽太子之位。原因众多。


康熙皇帝在位最大败笔就是他两度废立太子。造成了储位之争。使王朝出现内耗。

1、康熙皇帝在位时削三藩。平定噶尔丹。统一台湾。雄才大略。但在子女教育上。比较失败。

2、爱新觉罗·胤礽。清康熙时期的皇太子。康熙皇帝第二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在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

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值得关注的是。皇太子胤礽在乃父影响下颇为欣赏西方文化与器物。与众传教士往来甚密。而且他谦和恭谨。结交贤才。

康熙帝对这个唯一的嫡子又是皇位继承人相当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导致太子人格分裂。历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被追封为理亲王。

二、废储原因

康熙帝两次废立太子。主要是由于康熙帝多子。在位时间又长。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为了巩固与争夺储位。结党营私、勾心斗角。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1、第一次废太子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胤礽“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

2、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于四十八年三月。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为胤礽为皇太子。在康熙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次将胤礽废黜禁锢。

三、胤礽的问题

康熙皇帝废立太子。并不是无缘无故。胤礽的确存在问题。尤其是太子在重压之下精神失常。

1、结党营私

储君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朝廷官员必然要巴结太子。于是很自然在太子身边形成了一强大的太子集团。而这一集团虽然对康熙忠诚。但势力过大。难免与康熙的皇权发生冲突。

2、不忠不孝

康熙四十七年。他带胤礽及几个小皇子外出狩猎。但中途中皇十八子病重。作为兄长的胤礽不管不问。

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值壮年的康熙亲征噶尔丹。谁知却患上了严重的感冒。这时。康熙想念远在京师监国的太子胤礽。令其速来相见。谁知。胤礽到来之后。面对生病的父皇却是一副冷漠的表情。令康熙无比的寒心。认为胤礽“绝无忠爱君父之念”。

康熙是出了名的“长寿皇帝”。所以胤礽的太子之位也到了四十多年之久。太子当久了还没有能成为皇帝的迹象便发牢骚。大致有埋怨哪有人能当太子四十年。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胤礽复立后。在木兰围场。康熙发现他每天晚都在自己帐篷外“从缝隙中窥测乃父行动”。他认为太子要谋害他。使康熙再次做出废太子的决心。

第三。性格暴虐

身为皇太子的胤礽骄纵枉法。奢靡纵欲。贪财好色。动不动就对王公大臣肆意凌辱。当着康熙的面责骂大臣。甚至是拳打脚踢。他还派手下人到处搜刮钱财。甚至把蒙古进贡的良马都据为己有。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陷入无穷尽的政治斗争之中。最终。雍正上位。也使得秘密建储直接或间接成为被采取的传位方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41

    康熙,皇帝,太子,皇太子,大臣,的人,之事,结党营私,史料,皇子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41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熙皇帝一废太子胤礽和二废胤礽有什么不同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9:53:41

    我根据小说和电视连续的不够完整印象。简单回答此问题。自古太子废立就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在清朝家天下的皇帝制度下。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