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97年。我大学毕业。那年由学校走向社会。
其他观点:
香港回归那年。我17岁。正读高二。其实香港回归这事儿。在当时看来。似乎只跟政治课考试有关。并没有其他太大的触动。因为对我来说。香港是一个太过熟悉的存在。这种存在超越了回归这个宏大命题。
那时我正住校。一般来说每周回家一次。但有时会选择主动不回。留在学校打打篮球看看书。
当时住校条件还很差。如今回学校看看。教室和宿舍都有了空调。洗澡有了热水器。饭堂里每餐有几十个菜可选。可在当年。我的生活是每天早上六点的长跑。即使遭遇寒潮也每天一次的露天冷水澡。无论教室还是宿舍。都只有一个摇头半天才能吹到你的风扇。饭堂里只有几种菜。
但那时的我仍有许多乐趣。这些乐趣都与香港有关。
比如读报。那时去学校图书馆。报纸种类繁多。最抢手的当然是《足球》。不过我更喜欢走出校门。去市场的某家店铺坐下来。跟店主聊聊天。顺便看看他订阅的香港报刊。所以。我更熟悉香港的球队和球员译名。比如阿仙奴和祖云达斯。而非阿森纳和尤文图斯。我也更喜欢香港报纸的专栏写法。喜欢那种明快的语感节奏。以及天马行空式的文字运用。还有东拉西扯的能力。即使是一篇谈吃的文字。也涉猎甚广。有社会议题、有历史典故、有明星八卦……这样的专栏。如果结集在大陆出版。往往不好看。那是因为少了语言的土壤。
又比如看电视。我在青岛长大。13岁才回到广东老家。相比之下。对内地文化已有了解。但对于我的同龄人来说。他们在18岁以前。许多人甚至不知央视为何物。在他们眼中。电视就等于香港电视台。看的是香港新闻。煲的是第一手的港剧。对日本卡通的了解也来自香港电视台。至于那时当红的港乐。我们自然无法错过每周六晚的《劲歌金曲》。每逢此时。留校的同学都会集中在教室里。看看这周又有什么新的派台歌。
但公开读报、看电视。并非我最深刻的记忆。更让我至今铭记的。是每晚熄灯后拿着收音机听香港电台的经历。这事儿之所以不能公开。不是因为听电台。而是因为已经熄了灯。舍监会巡查。躲过舍监的入室巡查后。我便会打开收音机。戴好耳塞。开始寻找电台波段。
这事儿的奇妙之处在于。每个晚上。你都无法预知自己会找到哪个香港电台的波段。也不会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节目。相比听歌。我更喜欢那些对话节目。超快语速和大量俚语的运用。听起来特别过瘾。
所以。我们所接触到的香港。不是内地省份同龄人在二手港剧、港产电影里见到的、想象的那个香港。而是一个真实的香港。我对这个城市相对深刻的了解。正源于这个时期。而那段时间。也正是回归前后。
其他观点:
1965年。香港采用紫荆花作为市花。当时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其为标志。1990年3月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征集评比揭晓。青年画家肖红获优秀设计者。他的紫荆花和五星创意被采纳。成为香港区旗、区徽的中心图案。1997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采纳紫荊花花的元素作为区徽、区旗及硬币的设计图案。区旗花的图案花蕊以五颗星表示。与中国国旗上的五星相对应。寓意中国与香港紧密的关系。虽然洋紫荆原为紫红色。区旗只用红白两色。象征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故被改成白色。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为庆贺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把一座金紫荆铜像——《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赠送香港。金紫荆铜像被安放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前。面对大海。这个广场也被命名为金紫荆广场。
金紫荆广场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人工岛上。三面被维多利亚港包围。在维港的中心位置。与对岸的尖沙咀对峙。是观景的好地方。也是不少中国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时必到的旅游景点。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的“九州方圆基座”。是环球石材集团公司受中央人民政府的重托承造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586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紫荆花,港剧,这事,图案,的是,我更,学校,喜欢
没想到大家都对香港回归那年你几岁,你在做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97年。我大学毕业。那年由学校走向社会。其他观点:香港回归那年。我17岁。正读高二。其实香港回归这事儿。在当时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