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原创

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同样是在血与火中拼杀中的男人。朱棣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比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此。朱元璋并非大家认为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批阅奏折。

在朱元璋文化方面。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中查询到他所写的诗。而其中一两首还是非常的霸气。并且也只有朱元璋才能写得出这样的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晓晓问姓名。

第二天住持回想后觉得此人器宇不凡。便问起姓名。谁想朱元璋早已离开。并在墙上留下一首诗《愤题和尚诘问》。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横扫天下的王霸之气。而如果他没有文化的话是不可能写出这么霸气的诗的。

采石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山河有几多?

这首诗是朱元璋路过长江时。听到一举子在吟诗:“采石矶兮一秤砣”。此举子把采石矶比喻成秤砣。虽然看似大气磅礴。可后继无力。采石矶是秤砣。那么秤杆和秤钩又是什么呢?

正当举子苦恼之时。朱元璋把后面的诗句已经想好了。于是便有了长虹作杆。弯月为钩称江山的豪迈之语。

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这首诗就足以证明朱元璋长期批改奏折后产生的埋怨。也可以证明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并不低。

以上的三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老朱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清代的赵翼饱当时概括了朱元璋一生的文化境界说到:“明祖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然其后文学明达。博通古今。此固其聪明天亶。然亦勤于学问所致。”

朱元璋自己也曾说过:“朕统御以来。随所善而应是职。使有知而不妄。其前代必欲以无知而役有知。朕不知为何。”

(朱元璋真迹)

再更为直观的说一句。如果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不高。那么他也无法为后代定下那些化学元素的取名规定了。

其他观点:

一个人成功。需要不断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学历反而不是太重要。尤其是在古代。

朱元璋出身寒微。没有机会读书写字。在戎马生涯的过程中。自己不断的学习文化。作为一个从普通士兵做到起义军领袖。再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应该早就自学成才了。行军打仗。军事命令下达。互通信息都是要书写文字的。不学会这些本事朱元璋也成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更谈不上批阅奏章了。

我们看一看朱元璋存世的不多的书法就一清二楚了。

一、《总兵帖》。

这幅书法的内容是:

“教总兵官将各营内新旧见在马匹数目报来。毋得隐瞒。就教小先锋将手抹来回话。”

最后一个是“朱”字的画押。朱元璋也是别出心裁。怕别人模仿他的军令。完全是大白话。没什么文采。不过将事情说的非常清楚了。

二、《大军帖》。

《大军帖》写于1367年12月左右。此时朱元璋的军队已经统一南方。派遣徐达等将领北伐。这是朱元璋给徐达的手札。也就是行军文书了。因为开头是“大军”二字。故称“大军帖”。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写的主要内容如下:

大军自下山东。所过去处。得到迤北省院官员甚多。吾见二将军留此等于军中。甚是忧虑。恐大军下营及行兵。此等杂于军队中。忽白日遇敌不便。夜间遇偷寨者亦不便。况各各皆系省院大衙门。难以姑假补之。亲笔至日。但得有椎柄之官员。无分星夜发来布列于南方观玩城池。使伏其心。然后用之。决无患己。如济宁陈平章、卢平章等家小。东平马德家小。尽数发来。至京之后。安下稳当。却遣家人一名。前赴彼旧官去处言。信人心可动。朱。

这篇《大军帖》书写的主要内容是徐达等将领北伐过程中。有很多投降的人员。朱元璋让他们把投降的人送到南京。因为之前明军曾经碰到诈降又再反叛的事情。将他们送到南京。和原来地方上的势力就切断了联系。

三、《吴王手谕卷》之一。

1365年10月。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消灭张士诚集团时。朱元璋曾经要求徐达将俘虏的张士诚集团首脑押解到南京。朱元璋自己处理。不过被俘虏的一部分首领逃跑了。因此朱元璋写下了此篇文书。

文书的详细内容是:

“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点。都督府断事牢内所禁张寇首目二十四名将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湾。二更时分将一只解军需的船拿去。随时狠捕。至龙湾发快船狠赶。必是可获。今后不必解来。”

朱元璋不让再押解来南京。直接就地正法。

朱元璋在没有称帝之前。通过自己的学习。书法已经写得不错了。能够明确表达自己军令。虽然没有多少文采。但是解决实际问题那是杠杠的。批阅奏章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其他观点:

如果认为朱元璋没文化。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以前也这样认为。后来发现不是人家老朱没文化。而是咱自己没见识!

朱元璋出身贫寒。没有学历是事实。

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不再啰嗦。但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布衣天子。他的人生是开挂的。他的努力也注定和一般人不同。

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特别爱学习。他的学习生涯分几个阶段:

一是给地主家放牛之前。他是上过几个月的私塾的。认识了一些字。史书说他“既就学。聪明过人”。后来终因没钱继续上学。只得给地主家放牛谋生。唉。要是生长在新中国多好。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全给解决问题了!后来他父母双亡后。只能到处流浪。流浪过程中他也虚心学习。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

二是在寺庙当和尚的时候。他跟几个老和尚刻苦学习佛经和其他文化知识。掌握了很多知识。据说其中一个叫佛性的老和尚很有才学。还曾经当过刘伯温的老师!朱元璋跟着他读了好多书。其中就包括《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几年的学习让朱元璋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也为他后来投军迅速出人头地、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农民军领袖奠定了基础。

他的第一个伯乐——郭子兴。就是因为朱元璋比其他新兵有文化而对他另眼相看。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最后还把养女马大脚嫁给他。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三是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他爱好儒学。求贤若渴。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迅速吸引了李善长、冯国用、陶安、夏煜、朱升、朱潇、刘基等一批儒士前来投奔。朱元璋与他们朝夕相处。讲经论史。面对这些大儒。他更加领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发奋学习。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明人黄瑜就曾说过:

“太祖于军中喜阅经史。操笔成文。雄浑如元化自然。”

四是在建立明朝之后。他也没有放下自己的学习。特地在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每天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去那里。“命鸿儒进经史。自批阅。终日忘倦”。看。多好学的一个老头!

综上所述。学习一直贯穿着朱元璋奋斗的全过程。话说他若不爱学习、没有文化。怎么在成千上万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开天辟地取得天下。又怎么让天下饱学之士口服心服?

据说。朱元璋登基后。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出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话虽如此。平时的学习积累也是最根本的。否则哪里开悟?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高不高?

其实。朱元璋不但能写文章。而且还能写诗对对子。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7卷、20卷、30卷、55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文人立德立功立言他全有了。

来来来。欣赏几首朱先生的大作: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无题》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庐山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威名远震楚江西。

  清风起处妖氛净。铁马鸣时夜月移。

  有志驱胡安乱世。无心参司学禅机。

   荫荫古木空留意。三笑长歌过虎溪。

   《沧浪翁泛海》

  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

  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

  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

  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怎么样?有气势、有文采、有水平吧!我觉得比某些职业文人强太多了!

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很不错。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点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总兵帖

这样高的水平。批阅奏折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大军帖

那么。为什么有人质疑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呢?主要还是流传下来的一些朱元璋的白话文圣旨闹的。

且看几道流传下来的圣旨:

一、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的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二:训太学生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近年著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著他呵。好生坏事。如今著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 钦此!

三、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话太硬气。堪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四、“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

其实。这也不是朱元璋没文化。更不是他故意显示自己没文化。而是当时明朝刚刚开国。好些行文规格依然承继元朝的一些习惯。因为元朝皇帝是蒙古出身。普遍汉文化水平有限。通行的公文、发出来的圣旨都是这样的。再说。朱元璋手下那些将领可没有老朱这么好学。很多人依然是大老粗。发圣旨不得通俗些么!

我觉得这样的白话文挺好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多方便!你看后来流行于世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不都是白话文的么!

所以说。朱元璋文化水平那是杠杠的。而且是自学成才的高手!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成功。至少勤奋学习是基本功啊!

最后看朱元璋的履历。25岁参军。27岁成为统帅。28岁成为吴国公。36岁成为吴王。40岁建立了明朝。没有文化。怎么可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2:42

    朱元璋,文化,大军,明朝,秤砣,是在,户部,水平,百姓,吴王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2:42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没多少文化,那他怎么批阅奏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2:42

    同样是在血与火中拼杀中的男人。朱棣的文化素养可以说比朱元璋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因此。朱元璋并非大家认为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