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原创

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三不知”应该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

“三”表示多数。因此。“三不知”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的意思。

例句:“如果我们直接登门亮明警察身份去调查。对方肯定不肯透露真情。来一个一问三不知对付我们。你又能拿她怎么样?”

第二种解释

《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我们读《论语》读到最后。才能读到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孔子告诫他的弟子们。要是不懂“命”“礼”“言”。那么。这个人就白活了。也就做不了人了。我怀疑《论语》才是“一问三不知”的原始出处。

第三种解释

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也指事件的开始、中间、结束的全部过程。

《左传》: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我个人认为。我们学习语文。没有必要太过纠结这些“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的东西。只要知道大致的意思和基本用法就可以。

其他观点:

朋友们不仅听过“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而且也都说过这句话。但“一问三不知”到底指的是哪“三不知”?其中又有什么典故呢?可能就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了。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讲解一下: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出处: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那么。有的朋友问了。什么是《左传》?写的又是哪些内容呢?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完整的文学作品。

《左传》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之间。共计二十七年的历史。它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典故:

朋友们知道吗。“一问三不知”这句话还有个典故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将荀瑶。率领重兵攻打郑国。

朋友们。郑国在春秋初期也是一个强国。郑武公由于复国有功。受到重用。之后他的儿子郑庄公将郑国发展至巅峰。

后来由于内乱。导致国家日益衰败。郑国逐渐沦落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

由于郑国兵力不足。无法抵抗晋国军队的凶猛进攻。于是郑国国君便派人到齐国去搬兵求救。

而齐国和郑国是盟友关系。也是合作伙伴。十分清楚如果郑国一旦被晋国消灭。将会变成唇亡齿寒的威胁。

于是为了防止盟国郑国吃亏。便派大夫陈成子带兵去救援。

正在齐、晋两国军队准备开战时。有个名叫荀寅的门客前来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逃过来的人告诉我。晋军准备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地。准备把我们齐军全部消灭。不知我们能否顶的住?要是不行咱们就赶紧撤退吧!”

陈成子听后十分生气。便骂道:“我们出发之前。国君已有命令。让我们‘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也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因为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齐国军队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怕什么!

晋军即使出动一千多辆战车。我们也不能因为害怕而逃避不战。

你今天居然能讲出“灭自己志气、长敌人威风”这种话。你等回国以后。我一定将此事上报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的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我跟朋友们解释一下荀寅所说这番话的意思:当我们准备谋划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将这件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对于这件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慌忙向上级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不久后。齐国的二十万援军赶到。并且还有五千辆战车。

几天后。晋国大将荀瑶见取胜无望。无奈之下只能撤兵回国。

随后。陈成子也率领军队大奏凯歌。班师回朝。

朋友们。这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典故。

“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含义。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就是:对于一件事情。问什么都不知道。既不知道事情的开始、又不知道事情的发展经过、也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朋友们。而“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对于我们职场的人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了解清楚。之后再向领导汇报。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一问三不知”的窘境。

朋友们。通过我的讲解。大家都知道“一问三不知”的意思了吧!

其他观点:

“一问三不知”本来意思是指一个人对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统统不知道。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当然问不出所以然来。

它还有一层延伸意思。跟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等成语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被问者担心言多必失。给自己引火上身。他故意装糊涂。不愿透露风声。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来自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战国初期。由鲁国人编撰的编年体文学类史书《左传》。此书大约18万字。记叙范围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之间。记录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故事。大部分事件为春秋时发生。此书也被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

古代谋士形象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末年。位居北方的晋国、郑国和齐国相互接壤。都是邻居。但他们为了各自利益。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见风使舵。其中。晋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公元前468年。晋王命令38岁的谋士荀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边境逼近。郑国的邻居齐国听到风声后。比郑国人还着急。他们担心晋国下一步会进犯齐国。于是。齐王派田成子领兵援助郑国。

荀寅

正当齐国和郑国联军跟晋国军队针锋相对时。一个叫“荀寅”的谋士站出来向田成子献计。荀寅原本是晋国贵族。只因为遇到政治迫害。不得不投靠了齐国。

荀寅说:我的一个旧部偷偷告诉我。晋国这次为了取得胜利。一口气出动了1000多辆战车。要彻底把齐国打垮。

田成子

田成子听完心里一凉。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这次出征前。齐王说了。不论晋国有多么强大。哪怕他们出动10000辆战车。齐军也要正面迎战。哪怕战斗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把兵力浪费在追杀晋国小部队上面。以免因小失大。跟齐国大军正面交战才有可能扭转战局。你刚才说那样的话什么意思。分明就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么?回去后我一定要把你的话上报给齐王。

荀寅听后。觉得自己多嘴了。但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已经无法收回。他就说:聪明人做一件事时。心思细密得滴水不漏。他会把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全盘考虑周到后。才制定最终计划。最后才向大王献计。而我仅仅知道有这样的事。对起因、经过、结果都没有想好。你就着急向大王打报告。世上哪有像向你这样胡乱拍马屁的人?

田成子听完荀寅的话。觉得说得在理。当下表示不急于向齐王报告。为了这次战争。大家都应该从长计议。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谋士的地位很高。作用也非常大。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和战争中。谋士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实际上。谋士是宰相或军师的前身。自汉代后。谋士划分更加细致。从武的谋士叫做军师。从文的谋士称作宰相或丞相。在现代。谋士身份是参谋长。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09

    晋国,一问,齐国,谋士,郑国,这句话,朋友们,左传,公元前,国君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09

    没想到大家都对人们常说:“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0:09

    三不知”应该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三”表示多数。因此。“三不知”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的意思。例句:“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