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为什么叫孔老二,若论弟兄排行为二,那么孔老大叫什么名字?
原创

孔圣人为什么叫孔老二,若论弟兄排行为二,那么孔老大叫什么名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仲”字行二。故孔子又名孔老二。说明了孔子在家行二。那么问题谁是孔老大呢?

说起谁是孔老大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谈谈孔子的父亲是谁?毕竟他能解释孔老大的来历。

孔子的父亲是个贵族出身。名叫叔梁纥。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有九个女儿。人称“九凤”。换言之。孔子有九个姐姐。还有一个哥哥。兄弟姊妹一共11个。孔子的父亲计划生育观念淡泊。

孔子的哥哥当然就是孔老大了。他的名字叫孟皮。叔梁纥起的名字意欲深刻。“孟”为老大。“皮”同“陂”。孔老大生下来就先天有毛病――脚陂。所以起名字叫孟皮(陂)。

他找到有三个女儿的颜氏。想从颜氏的三个女儿中再纳一个妾以便生儿子。

三个女儿中。只有颜征在同意嫁给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受不了世俗的眼光。怕人们说他老牛吃嫩草。

于是叔梁纥与颜征在偷偷在山洞野合。虽然是夫妻。但还要偷偷摸摸。

夫妻二人在尼山居住并且颜征在怀孕了。不久生下了孔老二。

意思是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山祈祷。赶紧生个儿子。后来果然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可能来自于他出生的尼丘山。

这样的话。孟皮和孔丘为同父异母的兄弟。

有的亲们可能要问。孔老大为什么不叫伯皮啊?“伯”字排行老大。没错。“伯”字确实排在老大。不用“伯”字实际是有原因的。

其一。孔老大和孔老二都非正室所生。所以即便他排行老大。也只能用“孟”为字。因为“伯”字只能用于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其二。伯皮同音于包皮。叫这个名字有点不雅。

孟皮确实命苦。本来孔老大的身份。有资格继承老爸的贵族身份。由于脚陂。这一切都和孔老大无关了。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

其他观点:

答: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一句话可以搞定:孔子共兄弟两个。长兄孟皮。他排第二。

但就这个话题背后的一些东西。我想再多说几句。

每当听到一些年少无知、不问天高地厚的后生小辈把“孔圣人”直呼为“孔老二”。我的心就会有一种隐痛。

怎么说呢?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古代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他提出的许多理论却被别有用心的统治者歪曲和利用。比如说孔子鼓吹等级制和专制。制订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又比如说孔子憎恶女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还说孔子倡导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甚至说孔子有复辟奴隶制社会的倾向……因此。五四运动时有人提出要打倒“孔家店”。而到了某特殊时期。人们还错误地把孔子当作封建礼教的反动头子来批判。直呼“孔圣人”为“孔老二”。

可以说。“孔老二”的称呼。是对先圣的一种诋毁和侮辱。

其实。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后来的统治者所杜撰出来的假儒学。《论语·八佾篇》中孔子对君臣之间的关系定位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臣对君并非无条件的“忠”。而是在合乎礼的范围内。这是一种契约精神。孟子后来把孔子这句话阐述得更清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孔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崇尚自由。追求自由。却又辩证地解释自由。把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摆在第一位。

还有。《礼记曲礼》中有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统治阶级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上大夫犯了法也不能加刑;对待庶人不用讲礼、不用客气。

但孔子的原意却是:对大夫的管理不应该光靠刑罚来维持。而要以礼仪来约束;但对庶人来说。讲求礼仪太过繁琐。还要有相应的排场。庶人花费不起。不应该要求庶人履行这些礼仪。

本来嘛。孔子观念的核心内容就是:仁和礼。而仁的根本含义是人人平等相待。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等、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良好的国家。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能如中国一样。充分证明其立国之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孔子学说。是极纯粹的道德。不谈奇迹。不涉玄虑。人类的智慧。不能再想比中国政治更优良的组织:而且在中国。已是广大繁庶。有完备而明智的制度。以治理国家时。我们法国。还是森林中流浪的野人。”

罗伯斯庇尔在1793年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六条中就引用了孔子的人权思想: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的事的权利。其原则是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白吕尼慈尔因此说:“法国革命的原理。是由崇拜中国孔孟学说的哲人所发动的。”

李约瑟盛赞孔子是“无冕皇帝”。爱默生更称颂“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所以。“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虽是溢美之词。但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确是会让有识之士从肺腑里发出这样一声感慨。

弄清楚了孔子是中华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垂范万世的圣人。那么。“孔老二”、“臭老九”之类侮辱性的词语。就不应该再出现在我们的嘴巴上。而应作为历史名词永久沉埋于故纸堆里。

其他观点:

孔子。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古人一般用伯(孟)。仲。叔。季来排定兄弟之间的顺序。故”五四”新思潮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为了标新立异。把叫了二千多年的”孔夫子”。”孔圣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略带戏谑称呼的”孔老二”了...

孔子虽然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但是他生长在一个乱世之秋。父亲叔梁纥(66岁)晚来得子。不久便仙逝。生母颜征在是二房。时常受到正房施氏的欺辱。在孔子十七岁时也离开了人世...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是竭力恢复”周礼”。少年时候当过吹鼓手。就是别人家有什么红白喜事。象现在某些农村的乐队一样。得几个小钱。聊以谋身。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所谓”周礼”。一辈子颠沛流历。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没有几个国君买他的账。孔子带着一大群弟子。时常是饥肠膔臕。疲惫不堪。有时更象是一群丧家犬。被人家追来唤去。很是艰辛...

儒家主张的”仁”。是孔子最重要的核心思想。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姑且不做讨论。

我们就谈谈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说。只要任何人愿意读书学习。管他是贵族或是平民。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一生教了三千多个学生。其中著名的”七十二贤”。就有很多是贫苦人家的子弟。而且孔子收的学费很低。如果你真的拿不出分银。家里有两块腊肉也可充当学费。看来孔夫子也是”吃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等等...都成为千古名句。

总结孔子的一生。他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虽然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孔子的思想多有利用和曲解。但也丝毫掩盖不住孔子思想的光芒。尤其是”仁”的核心以及教育理念。对于今天仍然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4:44

    孔子,老二,庶人,中国,儒家,教育家,周礼,思想家,圣人,大夫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4:44

    没想到大家都对孔圣人为什么叫孔老二,若论弟兄排行为二,那么孔老大叫什么名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34:44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