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立木为信的故事主人公是商鞅。他此举的目的树立政府的威信。让百姓看到统治者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的典范。而为自己后来的变法赢得非常好的社会信誉基础。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商鞅在城门口摆下一根木头。然后发出告示。悬赏一位人士。只要能把这根木头从城南抗到城北门口。然后给立在那里。就会得到丰厚的奖金。这样的举措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围观者。但是就是没有人敢挺身而出。去搬那根看似不是很重的木头。因为大家心里都在打鼓。觉得突然有这样的好事。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是不是有什么陷阱。
商鞅对此也早有准备。他把奖金翻倍。俗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不顾一切。冲出还在犹豫不决的人群。扛起木头就走。在城北门口完成了告示上交代的任务。并且顺利地从商鞅手中接过了丰厚的奖金。这下。围观的人群可就炸了锅。大家纷纷后悔自己的踌躇不前。最重要的是。百姓知道了政府出台每一个政策的权威性。而随后商鞅从同一地点再次颁布自己的变法内容。你说。聆听的老百姓能不信以为真吗?
所以说。立木为信是一场政治秀。而这场秀以成功而告终。商鞅仅仅用一根木头就赢得了广泛的民心。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君主的支持。而所推行的变法也可以顺利展开了。他本是卫国人。人称卫鞅。后来因为变法的成功。被赐了商等地。又被称呼为商鞅。
其他观点:
“立木为信”又称“徙木立信”。是商鞅在秦国变法之前。为提升官府形象。增加百姓对官府信任而采取的手段。由于不知道题主的选项。而与徙木立信相关的历史人物则主要有两位。一是商鞅(卫鞅、公孙鞅)。二是秦孝公(嬴渠梁)。
下面就简单从三方面介绍一下这个典故。一是典故出处。二是商鞅、秦孝公简介。三是个人对徙木立信的看法
一、典故出处
徙木立信的典故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个典故是说。秦孝公已经任用了卫鞅。卫鞅准备实行变法。但唯恐天下人对自己有非议。因此法令虽然已经完备。在还没有公布的时候。为了消除百姓对自己的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对汇聚而来的百姓说如果谁有能力将之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们对这个法令干到很奇怪。没有人相信。于是商鞅又说。“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便将秃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给了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自己并不会欺骗百姓。之后。便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二、商鞅、秦孝公简介
商鞅:商鞅是我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因此又称之为“卫鞅”。又由于是姬姓公孙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於(今陕西省商洛市)十五邑。因此也可以称为“商君”、“商鞅”。
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
三、个人对徙木立信的看法
个人认为之所以要“徙木立信”。并不是因为当时百姓对官府或商鞅不够信任。而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的。众所周知。当时列国大多采用“封土建国”的统治方式。士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极大。百姓直接受制于地方士族。这一点上官府是无法与士族进行抗衡的。
从商鞅变法的实质内容来看。对加强中央集权作用很大。但无疑将对士族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势必遭遇士族的极力反对(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纵观当时列国变法。无非采取整顿吏治、改革军事等方法。对士族影响均较小。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商鞅变法”这么彻底的变法。吴起的变法正是由于触碰了士族利益。最终导致身死。变法半途而废。
商鞅变法想要成功。首先就要在官府与士族的权力拉锯之中获胜。而士族权力的主要来源便是自己的出身和封地的百姓。出身无法改变。百姓便成了双方争夺的根本。那么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第二个吴起。避免变法开始便遭到士族整体反对。商鞅采取的办法是先暂时不触碰士族的利益。从下层百姓着手。率先获取百姓的好感和支持。以釜底抽薪之法悄然削弱士族实力。徙木立信无疑为一个好办法。【从第一次变法(颁《法经》、奖耕战、奖耕织等)和第二次变法(废井田、推郡县、迁都、编订户口等)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变法主要针对的是百姓利益。第二次变法才开始大面积碰触士族利益】
从商鞅变法的历程来看。与列国自上而下(自士族官员而百姓)的变法不同的是。商鞅的变法是自下而上(自百姓而士族官员)的。而“徙木立信”可以称之为标志。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125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士族,商鞅,百姓,秦国,立信,官府,公孙,木头,典故,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是怎样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立木为信的故事主人公是商鞅。他此举的目的树立政府的威信。让百姓看到统治者是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的典范。而为自己后来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