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故事。
明永乐元年。御史大夫景清遭到成祖朱棣满门抄斩。其长女蔓殊为孙忠所救。化名孙若微收养家中。后来。孙若微进入皇宫。初为贵妃。后为皇后。母仪天下。经历了辉煌的一生。
相信许多友友。看了之后。都在疑问。史上有没有孙若微其人或者其原型是谁?她的人生是不是真的这么精彩?
豹眼就抛开小说和影视剧。说一说史书所记载的这位传奇女人真实的故事。
人殉制度始于原始社会。商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汉唐时已经非常罕见。但到了朱元璋时代。重新恢复了这一残忍、野蛮的恶习。
之后的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几代帝王。都遵循朱元璋的遗制。死后都把大量的妃嫔陪葬。但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却幸免于难。以至于出现孙氏屡屡干预朝政。这在明初是很少见的事。
有史料记载的朱瞻基后妃一共十四位。除了已废皇后胡善祥、孝恭章皇后孙氏、贤妃也就是孝翼太后吴氏之外。自贵妃何氏以下。共十一位妃嫔全部殉葬。
原废后胡善祥是因为无子而被废。但一直得到朱瞻基嫡母张太后的偏爱。得以善终;孙皇后是明英宗朱祁镇之嫡母;吴贤妃是明代宗朱祁钰之母。
朱瞻基就只有这两个儿子。因此孙皇后与吴贤妃得以幸免。没有殉葬。
史书中对这个孙皇后没有记载具体的名字。是不是叫孙若微不得而知。但小说和影视剧以孙皇后为原型。这事应该不假。
据《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
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
孙皇后祖籍山东邹平人。年轻时就很有姿色。其父孙忠。是永城县主薄。
朱瞻基的母亲、朱高炽发妻诚孝昭皇后张氏之母。是河南永城人。时时到宫中。说孙忠家有贤女。于是。十几岁的孙氏得以入宫。成祖朱棣就命张皇后抚育孙氏。
之后。宣宗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善祥为妃。以孙氏为嫔。
据《后妃传》记载。胡善祥没有儿子。孙氏也没有儿子。孙氏就偷偷地取宫人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英宗。但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的。不管是不是亲生的。孙氏都因为这个儿子日益得宠。
胡善祥后来得病。就上表逊位。请求早定国本。也就是立储。
孙氏假装推辞说:
“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此事可以看出孙氏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既然窃取别人的儿子。不就是想上位吗?
表面而看。孙氏还是遵循胡氏为老大。胡氏之子将是嫡长子。自己的儿子不敢为大。但胡氏成婚已经十几年了。也没有生下儿子。能够再生儿子的概率很小。跟没有一样。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年已八岁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三月。胡后被废。孙氏母凭子贵。被册立为皇后。
这是明史的记载。胡后与孙氏都没有亲生儿子。就因为孙氏有了儿子。不管是否亲生。朱瞻基就把胡后废掉。改立孙氏。朱瞻基也需要一个继承人。不管谁生的。只要是自己的儿子也就行了。有些帝王自己没有儿子。收养一个儿子。也是可以继承帝位的。总比没有要好。何况孙氏与朱瞻基青梅竹马。从小就感情很深。
朱瞻基其父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即位。但其母张太皇太后就组建了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正统七年(1442年)病逝。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意外病逝。终年三十八岁。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英宗尊其母、皇后孙氏为皇太后。
朱瞻基死后。留下二子二女。长子朱祁镇。其母孙氏;次子朱祁钰。其母吴贤妃。
此时。以张太皇太后为核心的摄政团。依然在主持工作。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宦官王振叫去训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在她掌权时期。不敢做坏事。当时的王振也不敢过分嚣张。可见张氏眼光很远。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病逝。次年(1443年)。原废后胡善祥也相继病逝。此后。孙氏开始参与朝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侵。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不听兵部左侍郎于谦、兵部尚书邝野等人的劝阻。执意御驾亲征。
孙太后就命朱祁镇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结果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剌的攻势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动。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些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把子女送往南京。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但于谦厉声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立即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动荡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朝野人心。
于是。孙太后迫不得已。立朱祁钰为帝继位。是为代宗。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
当时。英宗朱祁镇在北方瓦剌营中。孙太后数次寄去御寒衣裘。等到英宗归还。被幽禁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往省视。
这虽然是母子情深。看上去是关心自己的儿子。但作为太后。此举绝非等闲之事。这给许多权臣、野心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密谋夺门之变。武力让英宗复辟。事前。石亨先派遣宦官曹吉祥禀告孙太后。得到允许后。复辟成功。
英宗复辟后。上孙太后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此为明朝先例。
天顺六年(1462年)。孙太后去世。
这是史料所记载的孙皇后、孙太后的生平。虽然没有过分之举。独揽朝政。但由于土木之变及夺门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居于特殊时期、特殊地位的孙太后。无法置身事外。她能够采纳于谦等人力主抗战的正确建议。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之中。孙太后功不可没。
在朱祁钰病重、而且他没有自己亲生儿子的情况下。朱祁镇父子重新复位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孙太后依然同意石亨等人的复辟请求。导致于谦等许多明朝肱骨大臣被杀。从此使明朝走向衰败、混乱。不能不说。孙太后干预朝政。是这一事变最大的推手。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豹眼看来。孙氏也就是孙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皇后。而且是其继承人朱祁镇的母亲。朱瞻基不能让孙氏殉葬。即便朱瞻基有遗诏。朱祁镇也不会遵循。
明朝太后从张太皇太后开始。孙太后也难免会干预朝政。明朝衰败的开始。孙太后不能逃脱责任。但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朱祁钰多活几年。或者朱祁镇能够像朱家祖宗那样。多少争点气。也不至于是这个结果。
其他观点:
导语:
明宣宗朱瞻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留下了俩儿子。一个嫡子朱祁镇。一个庶子朱祁钰。朱祁镇的生母是孙太后。朱祁钰的生母是吴贤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孙太后和吴贤妃都活了下来。朱瞻基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而朱祁钰才不过8岁。
这俩孩子就是大明朝未来的希望。而孙太后作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儿子朱祁镇登基的。可后来朱祁镇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差点把大明变成南宋。那么孙太后是否要为此负责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为孙太后个人的行为造成的吗?
01孙太后扶持自己的儿子登基。无可厚非。
朱瞻基就俩儿子。一个是孙太后生的。还有一个是别人生的。非要在这俩儿子里做出选择。你说孙太后会怎么选?
其实闭着眼睛就能知道。肯定会选择自己生的儿子。朱祁镇虽然只有9岁。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员非常贤能。足以辅佐朱祁镇长大成人。
孙太后认为。只要任用好贤臣。当皇帝只是个享福的活。她不是什么圣人。不可能说为了大明的未来。公然把皇位传给其他人。
自己的儿子登基不仅可以让儿子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连自己也能够获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为什么不去选择呢?
再说了。当时两位皇子一个9岁一个8岁。谁知道他们长大以后。到底哪一个能够成为人才呢?这是未知之数。
既然都是赌博。为什么不赌自己能赢呢?所以孙太后这么做一点错误都没有。是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
而且从地位上来说。朱祁镇是嫡长子。孙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这两个人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纪。朱祁镇登基是必然的选择。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遗诏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始罢午朝。丁亥。尚书蹇义卒。辛丑。户部尚书黄福参赞南京守备机务。二月戊申。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钰为郕王。---《明史》
至于藩王登基。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一个方法。只有在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请藩王登基才是无奈之举。比如朱厚照无子。只好请堂弟朱厚熜继位。
可是藩王继位以后。首先太后的地位将会受到威胁。我们看朱厚照的媳妇儿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后。下场就不咋地。孙太后当然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所以朱祁镇登基。不是她个人的选择。而是别无其他选择。
02孙太后果断支持主战派于谦。册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政治危机。因为谁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其实这场危机背后。还有二十万将士的性命。若干忠义老臣的牺牲。这些都是朱祁镇的指挥失误所导致的结果。
由此可见。朱祁镇当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镇被抓了以后。孙太后没了主意。因为朱祁镇只留了一个3岁的太子朱见深在朝中。而当时瓦剌人已经兵临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明史》
不少人支持南迁政策。也就是将燕云十六州的大北方让给瓦剌人。从而躲过这一场浩劫。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皇帝被人俘虏了。这帮人是从皇帝的角度去看问题。
可是于谦对此表示严重反对。他认为必须要守住京城。并且不能答应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该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于是打开了大明的宝藏了。孙太后和于谦商量了一番以后。果断选择改立朱祁钰为皇帝。帮助大明朝渡过难关。
03我觉得在改立朱祁钰为皇帝这件事上。孙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首先她意识到了大明朝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依旧等着儿子回来。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将会成为大明朝亡国的罪人。
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孙子朱见深作为皇帝。也无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为朱见深的父亲被人给攥在手里。谁敢不听瓦剌人的话?而且朱见深一旦长大了。朱祁镇的价值就更加扑朔迷离。
再者。朱见深的岁数太小了。只有不到3岁。这样的人在如此危急的关头做皇帝。指挥将大明朝带入深渊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时期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历史上亡国的朝代实在是太多了。
最后。孙太后认为郕王朱祁钰虽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礼。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头了。足以堪当大任。有一位成年的皇子来主持大局。这是大明朝的幸事。
考虑了种种原因以后。孙太后认为。只有改立朱祁钰作为皇帝。才能够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孙太后抛下了自己个人的得失。选择以大明朝的利益为前提。
她的这种选择。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如果是吕后这样的人。一定会攥着孙子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可孙太后没有这么做。
总结:朱祁镇回来以后。孙太后或许在为儿子筹谋。
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他执政8年的时间里。将大明王朝从衰落中逐渐拉回到了强盛之中。他任用贤臣。努力发展经济民生。击败了瓦剌人。恢复了大明朝的版图。
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说明了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这样的好皇帝。却只做了8年皇帝。便离奇死去了。
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重新夺取皇位。这件事孙太后到底有没有参与呢?历史上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当朱祁镇回来被朱祁钰幽禁在后宫时。孙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明史》
孙太后去看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他们是皇位也让出去了。自由也被剥夺了。现在只剩下那么一点母子情可以叙叙了。
可是后来朱祁镇能够夺位成功。就必须要跟外界做出联系。这种联系绝不是搭上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隐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认为孙太后在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钰因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辅佐自己登基的孙太后。也不忍心杀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后遭到了朱祁镇的报复。
那么孙太后做错了吗?其实换做任何一个母亲。都会这么做。因为儿子活着回来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个母亲会眼睁睁看着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孙太后的责任。而是朱祁镇被俘后的必经之路罢了。
参考资料:《明史》
其他观点:
引言: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同年二月初九日。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一、孙太后不具备乱政的条件。明朝的后妃多出身平民。得不到皇族贵戚的支持
首先一个女人想左右朝政。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武则天。她要左右朝政。必须有一个听话的老公。方可以“二圣”临朝。像大明朝这样封建思想左右的政权。孙太后不殉葬已经是莫大的仁慈了。不可能再做乱政之人。明朝废除殉葬制度是在明英宗经历了“土木堡之变”还朝后。重新做皇帝的朱祁镇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并且废除了“殉葬”陋习。
太后专权在历史上也是有的。吕后、慈禧都曾经做过专权之事。但是明朝有一项针对外戚与女子专权的政策。这和朱元璋有莫大的关系。从太祖皇帝开始。就没有女子参与政事的规矩。朱元璋建立了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体系。连宰相都被废除。就是为了把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不让外戚专权。规定皇后、妃子不得从大臣豪族中选取。只能选择普通人家的女孩。所以孙太后并不是出身显贵。一个没有外戚贵族支持的女人。想要把持朝政、时局。不要说自己有多大能力。先得看看有不有胆大的敢帮助自己。我们来看看孙太后的出身吧。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孙氏(?—1462年9月26日)。山东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选入宫内。
就是这样一位美人。是因为漂亮入的宫。娘家人没什么皇室贵戚。孙太后连个帮衬的人都没有。靠什么专权。家里亲戚也多是贩夫走卒。想靠这些人把持朝政。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皇后、太后权力再大。没有外部力量支持。也是孤掌难鸣。无可奈何了。
“土木堡之变”是指明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剌军打败后。被俘虏的事件。
明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这有点像过年了走亲戚。带了马匹等东西。去向家里的贵戚打点“秋风”。毕竟家里人口多。还比较穷。都想多要一点东西回家过个好年。可是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话难听就算了。人家也能忍。谁叫家里穷呢。
可是王振还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秋风”没有打到。难听话也听了。钱也不愿意多给。瓦剌人不干了。这不是欺负咱家里穷吗?不行。那咱这年都别想过好了。于是瓦剌人制造事端开始挑衅。
当年的七月份。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大明朝进行边境骚扰。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骚扰东部;别将进攻甘州。骚扰西部;中路是重点。也分为两路骚扰军。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
这支部队可以说也倾尽全力。有点鱼死网破的感觉。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将士极其勇敢。大同不久就失利了。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不宜轻出”。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听从于王振的谗言。还自己披挂上阵“御驾亲征”。
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使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刺军北撤。以为瓦剌军害怕明军来势汹汹。而且有皇帝坐镇。他以为一路追击下去。必然可以大胜。于是坚持北进。后来在前进过程中。听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一个无勇无谋之人。简直就是“千里送人头”。
土木堡进攻路线
在撤退过程中。瓦刺大队追兵追击而来。在“土木堡”高地。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最后被俘虏。这就是“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生擒。官宦王振被锤杀而亡。
“土木堡之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这给明朝的军事力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成为明王朝衰败的转折点。
明英宗“御驾亲征”是听信了官宦建议。有句话说得好no作no die。这和孙太后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孙太后表示明朝衰亡的锅背不起。
三、明朝发生的两次事变中。孙太后都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大明朝的乱局。她一个女人改变不了。
明英宗亲征瓦剌被俘虏后。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这也是无奈之举。堂堂大明帝国群龙无首岂不是让他国笑话。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当做人质期间。孙太后和钱皇后并没有放弃救赎。瓦剌像一群绑匪一样。拿大明朝的老大做要挟。孙太后积极配合瓦剌的要求。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所以此刻。孙太后是大明朝的主心骨。她怎么能算专权之人。
她一边积极配合瓦剌的要求。一边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二十一日。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在没有皇帝的大明。群臣也乱做一团。而孙太后一介女流。在此刻并没有慌乱。让朱祁钰登基即位。为景泰帝(明景帝)。孙太后加上尊号“上圣皇太后”。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孙太后所做的一切。安抚了人心。也使朝局稳定。这是大功一件。怎么也算不得贪恋权利。
甚至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挟持明英宗进攻北京时。有部分大臣主张南逃。而她并没有轻易听取这些意见。而是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建议。让皇帝之弟朱祁钰即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祁镇之子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在此期间积极部署。调兵遣将坚守北京等等强硬手段。化解瓦剌进攻危机。
至于明英宗回朝后。发生的“夺门之变”。她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朱祁钰贪图皇位权利。幽禁回朝后的朱祁镇。孙太后对于明英宗还是很有感情的。不管是漠北之俘。还是还朝之幽禁。孙太后都多次前去探视。
景泰八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之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她的点头。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在这些变故中。都能看到孙太后的身影。是她的处事不惊。临危不惧。才有效的稳定了明朝的政局。怎么能因为她参与了这些事情。就认定她乱政呢? 在明英宗复位后。她还积极建议废除“殉葬”的陋习。这都是为大明朝做出了贡献的。
明朝发生的两次事变中。孙太后以丰富的政治经验。以及处事不惊的态度。挽救了变故带来的动荡。对巩固明朝封建统治。稳定国家安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143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后,明朝,皇后,儿子,自己的,英宗,皇帝,大明,皇太后,这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大明由盛转衰是因为朱瞻基未让孙若薇殉葬导致女人乱政的后果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是根据莲静竹衣所著的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讲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孙若微一生传奇的